文化认同并非是一个固定的心理符号,而是需要在文化接受和传递过程中,随着交流和碰撞进行自我认知的动态过程。因此,信息化社会时代,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媒介,也承担着传递信息的作用,众多的青少年通过文化接受的过程,逐渐产生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无疑会带有倾向性。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中国元素的二次编码显著影响青少年文化倾向
主要研究结论可以总结为四个部分,其中最明显也是最重点的问题是,对中国元素的解读和重构,是否会引导青少年的文化产生中西方偏移。
一、中国元素的使用时呈现利益驱动的特征
在商业层面,从成本到市场投放中国元素都能为好莱坞制作提高“性价比”,中国场景的成本低廉,中国演员的片酬优惠,中国市场的流量庞大,可以说好莱坞电影中使用的中国元素从根源上是为了迎合中国市场的需要,并驱使之成为撬动中国市场的敲门砖。其中虽然不乏中国品牌的广告植入,中国演员出镜这种利用好莱坞平台品牌提高自身影响力的商业现象,但这些中国元素的加入也反哺了好莱坞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好莱坞利益上仍旧是稳赚不赔。
在文化层面,也不乏利益先行的思维,因为中国元素本身的延续性和包容性特征,让好莱坞电影无论是从素材的选取还是文化融合都更加方便,无疑能够有效的提高创作效率。其次,文化产品包含意识形态的表现,在好莱坞电影这种极具意识形态特征的文化媒介中,美国也清晰的传达了自己的本土价值观,因此对于中国元素的运用并非还原于文化符号本身,更多的是希望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其构建普世价值观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元素的使用进行了二次编码
根据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文化符号在形成电视成品之前,要经历一个编码过程,好莱坞期望在本土文化和国际传播中找寻平衡点,对于中国元素的使用也进行了二次编码,即用运用好莱坞团队的拍摄、剪辑方式和好莱坞原有的叙事手法处理,以期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在好莱坞电影中使用的中国元素,都不可避免的进行了重构和转义,经过编码后的中国元素不但适应本土文化,甚至搭载了西方意识形态特征。
中国演员仍然不能摆脱刻板的“打星”人物形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给世界观众带来中国人人会功夫的误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除此之外,中国演员也无法在国际平台获得认可,好莱坞电影很大一部分启用的演员主要用于服务商业利益,多数是存在感低、与剧情相关度不高的酱油角色。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华裔演员和外国演员的比较呈现在大屏幕上,会给中国观众传递出强烈的失真感,降低对中国演员或中国电影产业的信任,潜移默化的被西方价值观吸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