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媒体学论文,本文以新媒体这一视角对网络舆情的演化和发展进行重新审视,对新媒体与网络舆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以新冠疫情为具体案例,对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引导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并从新媒体的性质和作用出发,提出了优化的对策建议。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以来,网络逐渐成为了公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主流的信息传播格局,逐渐被以各种移动客户端为载体的新媒体所打破。新媒体高度的实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征,不仅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工具,也成为了普通公众发表言论、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工具。新媒体的出现使传播方式到传播内容都发生了改变,极力的拓展了网络空间的范围,推动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化,使网络舆情呈现出了突发性、互动性、衍生性等特点,同时也使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推动力日益凸现。近几年来,网络舆情事件不断涌现,2017 年红黄蓝幼儿园事件,2018 年重庆万州公交车事件,长生疫苗事件等等,这些事件都反映了新媒体对网络舆情演化产生的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地方政府的治理成效。
在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愈发举足轻重,2019 年 1月 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的讲话提出“要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强势,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网。”①由此可知,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是其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新媒体是网络舆情发展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影响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的组成部分。如若能对网络舆情进行良好的引导,将会促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反之,若是缺乏对网络舆情有效的引导,就会滋生网络舆情衍生事件,不仅会造成地方政府治理失效,还会降低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本文聚焦于新媒体这一工具因素与网络舆情发展和演化的内在关系,对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现有引导策略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创新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引导策略,如何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等问题进行反思。最后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的重构的对策建议,以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提出新的思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研究中,没有关于舆情或者网络舆情的概念上的研究,但与之相关的民意、公共舆论等研究却是琳琅满目,因为在英语的语言体系中,这些概念都不作严格的区分,一般使用“public opinion”“public feeling”来表达。国外关于舆情的研究起源于社会学,同时也是危机管理、传播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侧重于诸如总统和国会选举之类的西方民意测验的应用和研究。从国外现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国外的舆情研究在民意与公共舆论、网络舆情演化、危机传播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民意与公共舆论的研究。国外关于民意的研究集中体现在国家的政治选举之中,主要集中于民意调查和民意监测之中,其地位也得到了宪法的确认和巩固,通过纸质问卷、网络问卷、电话访谈和当面访谈等方式了解民意,并通过专业的系统进行分析,最终形成分析报告。而对于公共舆论的研究可谓是源远流长,也比民意研究的范围和空间更为广泛。伊 丽 莎 白 • 诺 尔 - 诺 曼 伊(ElisabethNoelle-Neumann,1980)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于信息的扩散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由公众害怕被孤立的心理,对意见产生了趋同的效应。这些基础的理论研究都为之后关于舆论的多学科、多角度研究奠定了基础,使之更为丰富。
网络舆情的演化研究。在公共舆论的基础性研究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舆情主要在网络上体现出来,由此网络舆情的传播演化方面也引起了多个领域的关注,相比较传统的研究,国外学者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从多个领域和角度来呈现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首先,美国传播学者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Paul F.Lazarsfeld,1968) 在《人民的选择》中从舆论主体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认为其发表的言论会影响到许多人的态度和看法,对网络舆情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视角。由 Deffuant(2000) 等提出的 D(Deffuant)模型。① Krause、Hegselmann (2002)基于不同参考意见处理的思想提出的 KH模型。②为网络舆情的演化建立了经典的模型。另一方面,不少学者以物理学中的动力学视角形成了舆论动力学建立计算机模拟仿真的方法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如 Schulze(2004)指出了,个人互动行为与互联网上舆论演变之间的关系的模型。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新媒体
在对新媒体界定之前,必须要了解何为媒体?首先,“媒”以“女”字旁为偏旁部首,古语云“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在古代“媒”是男女婚嫁中起到传递信息的中介。“体”从人,从本,本义有身体,形体等含义,后又有体制、文体等多重含义,而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夫物体自有精麤,精麤谓之好恶”指一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物体工具。而西方学者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即讯息。”由上述可见,所谓媒体指的就是一种承载信息传播的中介工具或载体。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媒体的更新变革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英尼斯认为每一种技术都代表某种时间或空间立场。①而从媒介的发展历史来看,人类最古老的媒介不是别的,而是人类本身。②最早的媒体是从人类口语化的交流开始的,依赖于在一定空间中从手势到身体的语言、表情等行为。人类文字出现后,开始使用各种各样的龟骨竹简丝绸纸张等等为工具传播信息。而真正意义上的具有规模化传播的媒体,要从印刷技术的发展算起,17 世纪报业的出现提高了人们对印刷媒介的使用,报纸成为了主要媒体;19 世纪电的发明带来的了传播工具的革新,广播的发明将声音播放到用户耳中,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即时性,而图像传送技术中,电视的发明将图像和声音同时传播到千家万户,在电子媒体中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提高并使信息传播得更远,但却使信息的互动性处于停滞状态。而网络的出现开启了网络媒体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大门,20 世纪的计算机的出现,将文字、声音、图像都传输储存,将信息即时传播和互动反馈成为现实,但却由于计算机笨拙的终端设备成为传递与接收信息即时性的一道障碍。随着时间和科技的推动,报纸、广播、电视、计算机等都成为了传统媒体。而今,智能手机蓬勃发展,移动客户端的出现彻底的解决了信息即时性这一障碍,手机由即时通讯的工具发展成为利用移动客户端提供实时信息和人际互动最迅捷的承载信息传播的工具,称之为新媒体。
2.2 理论基础
2.2.1 场域理论
“场”的概念源自于物理学领域,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将“场”的概念引入到社会场的研究中,从人类学、社会学研究到历史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布迪厄都将其当做场域来进行研究,因此,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社会学理论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迪厄(1998)将场域定义为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格和构成。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①也就是意味着,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场域空间,每个场域不仅都具有自身独有的逻辑和规则;且又是一个充满斗争的空间,行动者在场域中开展竞争,而这些竞争活动都来自于对特定资本的争夺。根据布迪厄(2011)的场域理论,与场域有着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分别是“资本”和“惯习”,“资本”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场域中有效的资源,在一个场域中,位置取决于资本,行动者在场域中的位置由其所拥有的资本决定的。②而“惯习”就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累积的应对挑战的经验,是行动者潜意识的行为。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研究网络舆情传播行为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作为网络舆情场产生、形成、传播的场所与环境,网络舆情场在网络舆情形成的过程中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门话题。而在新媒体技术出现后,整个传播环境被逐步的改变,形成了更加开放,即时,交互的相对独立的空间,并且带来了空间中的多元主体,而通过场域中多元主体利用信息的传播对资本的争夺,在场域的资本争夺中,多元主体传播的话语就是场域影响下采取的惯习行动。因此本文以场域理论构建理论框架,分析新媒体与网络舆情之间的内在关系,阐述新媒体对网络舆情产生的作用,以便地方政府能更好的引导。
3 新媒体与网络舆情的内在关系....................................... 15
3.1 新媒体与网络舆情场的内在契合................................ 15
3.1.1 新媒体的即时性加剧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 15
3.1.2 新媒体的交互性强化网络舆情的动态性 .................... 16
4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引导的现实考察—以新冠疫情为例................... 22
4.1 新媒体对网络舆情的刺激和引发................................ 22
4.1.1 即时传播加剧情绪感染 .................................. 22
4.1.2 互动交流助推谣言滋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