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媒体学论文格式、媒体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思考

日期:2022年02月15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605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202111016185919 论文字数:27855 所属栏目:媒体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22 

5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引导失效的成因....................... 29

5.1 行政理念滞后........................... 29

5.1.1 主动服务意识的缺乏 ......................... 29

5.1.2“官本位”思想未能革除................................. 29

6  重构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6.1 源头治理策略

6.1.1 完善舆情风险的评估体系

乌尔里希▪贝克认为,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风险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已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属性,人类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已经进入到了风险社会。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社会公众在新媒体平台上的高频互动导致了各类舆情风险日益凸显,对于将舆情风险处置前移,建立科学的舆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构建互联网时代的舆论风险评估体系,主要是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开展舆情信息采集、分析与研判,在这基础上对舆情的现状进行风险评估,对舆论发展态势进行趋势预测,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防患于未然,当舆情风险等级较高时,及时采取舆论紧急引导措施,尽量降低舆情风险导致的不良后果。

舆情风险评估体系包含了舆情研判、舆情分析及人员培训等部分。首先,舆情的研判是舆情风险评估的提前条件,可以根据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从舆情主体、舆情客体、舆情本体以及传播载体为基础,构建舆情预判体系,对可能存在高风险或能够引发社会危机的舆情组成要素,进行动态的监测,以及对舆情的发展动态做出科学的预估和判断,为网络舆情分析提供材料和依据。

对舆情进行分析建立在舆情研判的基础上,在舆情主体方面,预知网络舆情主体的分布状况,并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主体的发言的态度和倾向,分析主体的惯习以及拥有的资本,以便于及时应对不同的情形。在舆情客体方面,要对公共事件的性质,如事件的重要性及模糊性,做出精准的判断,以预估可能出现的影响。在舆情本体方面,有效的预估网络舆情的性质、范围、规模、强度,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抗争形式。在传播载体中,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方面预估事件的扩散程度,并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协同地方政府部门建立支持平台。

媒体学论文怎么写

7 总结与展望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本文在这一背景下,以新媒体这一视角对网络舆情的演化和发展进行重新审视,对新媒体与网络舆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以新冠疫情为具体案例,对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引导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并从新媒体的性质和作用出发,提出了优化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结论:

一是通过明晰新媒体和网络舆情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场域理论进一步分析新媒体与网络舆情之间存在的关系,厘清了新媒体与网络舆情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契合与动态耦合的内在关系。

二是以新冠疫情作为具体案例,分析了新媒体对网络舆情的刺激和引发,概述了地方政府在新冠疫情中对网络舆情所采取的引导策略,以及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存在的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新冠疫情中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引导进行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事前危机预警失效,事中信息传播不畅,事后监督管理不足。通过深入研究发现,造成这些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行政理念滞后,法律保障不全,治理机制不畅,监测能力不足。

三是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危机管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引导策略。主要从源头治理策略,主动疏导策略,标本兼治策略,多元协同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实现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提高,推动网络舆情良性治理的形成。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的研究是一项复杂且长期性的研究,由于本人学术水平有限、本文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如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媒体的内涵和特征也还会发生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本文通过对新冠疫情中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引导进行考察,发现其在引导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但分析上还存在的不够深入的问题,提出的新的策略建议也相对不够成熟完善。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储备,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