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物流管理硕士论文精选篇一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在国外,陆港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Beresford and Dobson,1989;Beresford and Dubey,1990;Roso and Lumsden,2010)[1,2,3],而在中国陆港发展与成长只有十多年的时间。同欧美等国相比,我国陆港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陆港项目也大量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 2015 年底,在建、已建的陆港项目近百家,陆港对促进我国内陆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日渐突出。与此同时,我国陆港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如陆港与海港的有效衔接不畅、海关通关效率不高、普遍性经济效益不好等。如何正确看待陆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陆港未来会如何发展演化,其演化路径是什么,更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陆港的建设与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的和地位日益凸显,部分学者也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陆港的发展进行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陆港建设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相关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未能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且很多专家学者由于缺乏陆港企业运营工作经验,不了解陆港实际,往往只是在理论层面上对选址规划等方面关注过多,很多建议也无法落地,对实践指导价值不大。 加强相关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尤其是我国陆港未来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演化、发展趋势,以及新发展趋势下的运营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将有利于引导和规范我国陆港的发展,实现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基于此,本文将以集成场理论等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相关建设与运营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深入解析中国无水港发展演化过程,总结无水港演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期为我国陆港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及实践指导。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国际陆港也称无水港(Dry Port)、陆港(Land Port)、内陆码头(Inland Terminal)内陆枢纽(Inland Hub)、内陆集装箱中转站(Inland Container Depot)等。虽然其在国内外概念界定不一,但为大家所公认的是,陆港的产生发展与集装箱的产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随着各国间经济合作不断深入,港口在物流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港口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枢纽,是世界各地资源调配的集结点与分销点,承担着陆向腹地和海向腹地的物资交互的中枢环节作用,不仅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作用也日渐突出。随着国际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和竞争层次的不断提升,沿海港口之间的竞争正逐渐演变为港口所参与的国际供应链之间的竞争(Van Der Horst and De Langen,2008)[5]。港口之间的竞争也迫使港口企业开辟腹地寻求更广泛的商业机会,加深与腹地的经济联系已经成为港口参与竞争的有力武器((Rodrigueet al,2009,2010)[6,7]。 港口之间的竞争使得陆港成为了港口发展―延伸的门户(charlie,j.j,2011)。随着港口对腹地经济和腹地范围的拓展,港口逐步向腹地延伸港口服务功能体系,陆港作为连接港口与腹地发展的中间环节,其作用日益凸显。对于身处内陆的企业来说,以往对外贸易由于高成本、低效率而损失的利润现在可以通过陆港而得到弥补。港口功能在空间上的转移不仅便捷了服务更满足内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而对港口企业来说,陆港不仅链接了内陆企业资源更优化了港口的空间,实现了港口功能地区性转移。这样一来不难看出,陆港便成为带动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也必将成为物流企业争抢的一块―大蛋糕‖。此外,陆港在缩减区域经济差异、缓和固有交通运输压力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因而,政府部门、港口企业、物流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均将建设陆港提上日程。陆港的产生与发展,使得港口与其内陆腹地之间的功能协同性得到了极大加强,并使得港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心。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有关港口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将其界定为具有船舶进出、停泊、靠泊,旅客上下,货物装卸、驳运、储存等功能,具有相应的码头设施,由一定范围的水域和陆域组成的区域,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港区组成④。港口是外贸进出口物资和工农业产品的集散地,是水陆联运的转接点和枢纽。港口法对港口的定义侧重点是功能,没有对港口的经济性进行描述。作为现代港口,港口的功能已经成为港口的基础性作用,而对区域经济产生的价值是港口很重要的功能。同港口相比,陆港也不仅仅是其功能价值,其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也需要突出出来。 随着港口内陆腹地市场的拓展,内陆地区与港口集装箱运输运输业务相关,具有一定港口功能的物流集疏运中心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其发展阶段和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名称:内陆物流中心、内陆货运终端、集装箱中转站、国际陆港、陆港、无水港、干港等。表 2-1 列举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无水港概念。从陆港的概念演变来看,对无水港的认识是随着研究者所处时代、区域发展水平、无水港自身的发展而逐步深入的,无水港的功能已经从简单的集装箱转运逐步深入到能提供多种增值服务,无水港地位也逐步从被动地为港口提供货源到变成与港口联动发展,并对其内陆辐射区产生产业经济价值影响的特殊功能区。从以上关于陆港的概念来看,陆港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特征:①地处内陆的陆地地区;②具备一定的交通区位条件,有一种以上的运输方式(铁路、公路)与海港连接;③具备便捷的通关服务功能。
..........
2.2 相关理论
物流集成场是物流集成体在物流集成过程产生或受到物流集成力反应的空间区域。董千里教授多年对物流集成场理论的研究中,提出对陆港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75],他以合成场元理论与方法突出了物流集成过程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关系,其顶层设计思路和理论主要以物流集成体为主导、以平台集成体为支持、以国际物流场线形成与辐射过程为脉络、以物流集成场基本范畴为基础的供应链物流集成,并以此研究了国际陆港理论与实践。 陆港与沿海港口、空港之间通过便利的物流通道连接起来,是其口岸功能在内陆地区延伸的基核,包含了为内陆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的物流平台集成体、制造业集成体和商贸集成体等,通过物流集成力和集成引力的作用,将国内的海港、空港以及境外海港、陆港的联运组织连接起来,从而构成了全球物流集成场。集成场理论结构体系主要由合成场元理论、集成体理论、基核理论、联接键理论、场线理论、物通量理论等构成。场元是物流集成场的基本单元,主动性主体场元和被动性客体场元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场源、基核、集成体等合成场元。场源是是市场机制或制度促成的,具有很强吸引与辐射作用力的一种合成场元,复合场源的载体是基核。陆港的发展演化就取决于基核的物流集成引力作用。场元在集成场运动形成了场线,全程国际物流流程的组织,产业链的横向联盟与纵向整合发展都可以看成是场线的表现形式。而场线中诸多要素集成运动的承载体就构成了物流通道,物流通道的绩效通过物通量反映出来,物通量讲求对称与平衡,一端过大,容易造成发展的不均衡,只有当物通量平衡,物流通道两端集成体才能共享效率和收益,双方基核功能才能对称,从而实现长足发展。 集成场视角提供了物流集成体在物流集成过程中产生或受到物流集成力的作用、组织和实现场线的空间范围。这一空间范畴不仅涉及物流集成体、物流集成长场源(场元)、物流集成力(含物流集成引力)、物流集成场线、物流集成场界和物流集成场联接键等形成和作用过程,而且涉及基于陆港、海港、城市、产业的平台集成体运作过程。集成场理论体系框架如图 2-1 所示⑩。
.......
第三章 陆港发展演化动因及机理 ....... 35
3.1 陆港发展演化动因 ........... 35
3.2 陆港发展演化机理 ........... 38
3.3 小结 ....... 47
第四章 陆港发展演化路径 .......... 48
4.1 陆港发展现状 .......... 48
4.2 陆港发展演化模型 ........... 50
4.3 陆港功能演化路径 ........... 52
4.4 陆港空间组织演化路径 ............ 60
4.5 陆港经济演化路径 .......... 70
4.6 集成场视角的陆港演化特征 .... 75
4.7 小结 ........ 77
第五章 陆港发展模式 ....... 78
5.1 物流集成场视角的陆港 ........... 78
5.2 物流集成体平台发展模式 ........ 79
5.3 物流商贸联动发展模式 ............ 82
5.4 港-产-城联动发展模式 .... 85
5.5 小结 ........ 91
第六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