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大的地震,与语言景观结合,一定程度上丰富了“5·12”汶川地震及语言景观的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考察,采集样本,论文从语码和功能上展开思考,得出结论。
首先,从语码数量看,汉语单语类语言景观占优势,多语类比双语类(仅“汉英”一种组合)竞争力更强;从语码组合看,简单语码组合中“汉英日韩法”组合占比最大,其次为“汉英日韩”组合,日语和韩语成为三地共同选择的“第二外语”,法语仅出现于北川和汶川、藏语仅出现于汶川遗址;复杂语码组合是调查样本语码组合特色,其中,场所标识多汉英双语组合、图片说明文字以汉语单语为主。此外,以语码使用情况为主,综合场所符号学字刻及置放两大子系统,基于空间类型、行政区划、是否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差异探究,样本呈现共性与个性特征。
其次,样本按功能(内容)分为介绍、指示、提示、纪念4类,分别对应旅游语言景观信息功能下属认知、指示、行为调节、纪念功能。此外,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提出的社会空间特征和语言生态伦理理论研究范例,探究样本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功能:1.经济功能。语言景观具有反映其生产时期经济状况的映像功能;语言景观作为媒介参与经济活动,具有促经济发展和减少经济损失功能;语言本身作为一种资源也可以被开发并创造经济价值。2.文化功能。传承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民族精神;以语言景观(尤其是多语类语言景观)为沟通平台,实现文化传播交流;保存灾难文化记忆,在传承传播中发展,助力构建集体认同(尤其是国家认同)。3.教育功能。语言景观本身是语言文字教育材料;地震科普知识是关于“生”的教育,与围绕国家主体进行的生命价值教育、生命道德教育互为补充;红色与黑色旅游地双重属性下,围绕国家主体,爱国、党史、感恩、生命等主题构成教育的核心内容。
最后,论文认为,样本语言文字使用具有以下示范价值:1.审美性。如标题层级美、汉字形体美。2.综合性。载体和信息渠道多元、语言景观类型和实物多样,尤其是北川馆虚拟博物馆和汶川馆互动体验设备具有较高的科技参与度,兼顾游客体验感,以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画结合等手段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综合统一。3.人文性。北川馆设置盲文名牌,在视障人群信息无障碍上做出尝试;汶川馆和北川遗址语言景观转变叙事视角,传递语言温度;汶川馆和北川馆设置留言台,北川馆放置问廉问卷是转变对话方式的直接体现,也是场馆功能的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