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毕业论文栏目提供最新会计毕业论文格式、会计毕业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的绩效探讨

日期:2022年02月18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658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202131730279276 论文字数:35266 所属栏目:会计毕业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会计毕业论文,本文所研究的中公教育,首次采用了重大资产置换、增发换股和股权转让三种模式相结合的交易方案,这是根据中公教育和亚夏汽车的经营现状和资产规模等现状而制定的,这三种模式同时进行互为补充灵活组合,使交易过程快速、简洁、明确,同时又满足了借壳双方的需求。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趋向于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公务员就成为了热门职业的不二之选。跟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2020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保持在 130 万人以上,招录比最高时达到了 95:1。就目前形式来看,市场对公职类考试的教育培训需求十分旺盛,公务员考试培训市场呈现出逐年快速增长的态势。近几年来公务员考试培训的综合参培率达了到 30%,到 2021 年公务员考试培训整体规模最高可能将达到 137 亿元,预计 2023 年市场规模则将超过 180 亿元。

当前中国的教育培训行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市场需求量大规模增长和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利好的支持下,各类培训机构呈爆发性增长。根据艾媒数据中心 2018 年的统计,职业培训教育在七大类教育行业细分中的数量占到 17.7%,投资金额占到 17.13%。在 2017 年,我国教育类企业发生的投融资及资本组合事件高达 642 件,涉及资本金额共计 994 亿元。这些都表明了教育类企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不可或缺的资本,以确保在快速发展时期资金流转的畅通。我国如今正在发展的职业教育企业,经过了自身多年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发展,出现了规模集中化的趋势,规模小实力弱的培训企业渐渐被并购、淘汰,能够存活下来的都是实力雄厚,经营规范的大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走上上市之路,企业才能更快的拓宽融资渠道获得资金的保障,丰富产品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竞争力,才能拉长企业生命长度建设强有力的品牌信任度,不被快速迭代的市场所淘汰出局。

在我国证券市场有 IPO 和借壳上市两种上市的方式。一般而言,企业在想进入资本市场时,会首先选择首次公开募股(简称 IPO)的方式,IPO 的审核制度为核准制,要经过大量繁杂的各个审批步骤,且各步骤耗用时间长,会占用拟上市企业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上市难度高。每年在证监会等候挂牌的企业数量众多,然而能够通过 IPO 审核成功上市的却只是少部分的企业,审核要求高、上市成本大、不可控风险的发生等等的因素常常导致企业上市不成功的情况发生。截止 2020 年 12 月 31 日,证监会正在审核受理的IPO 企业有 486 家,其中有 17 家已经上会,还在等待上会的有 469 家,如此多数量的等待企业使得那些急需资金获得融资的企业不得不另寻他法。因此,虽然在资本市场进行 IPO是企业实现上市的主流方式,但一些企业还是望而却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对于借壳上市后的绩效研究

Stark 和 Thomas(1994)着重观察了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发现借壳上市成功的企业因为融资渠道的拓宽,资金流的问题得到极大的改善同时销售额也稳步提升,经营业绩提高[1]。Song 和 Walking(2000)在对美股市场上反向并购成功企业的研究时发现,借壳上市不仅会提高借壳方的收益和业绩,让壳方的业绩也会协同性的上升,是一个双赢的过程[2]。Hagedoom,  Duysters  (2001)深入研究了计算机行业的借壳上市案例,发现在借壳上市成功后最明显的效应就是协同效应,借壳和让壳双方的组织架构、品牌影响力、发展战略等等都会进行存优去劣的资源重组,使双方的绩效都能进一步优化提高[3]。Neelam(2016)对借壳上市前后企业的各个主要比率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和分析后得出,借壳上市后,企业的资本利用率明显提高,获利能力稳步提升,企业效益越来越好[4]。通过对上述关于借壳上市后绩效研究的文献进行研读后,可以发现国外学者认为借壳上市后,涉及双方都会有一个正向的发展,各方面效益实现共赢。

(2)对于多案例的行业分析

Jerrel、Brickley、Netter(1988)三位学者选取了 20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间 663 其借壳上市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哪一个时间段,企业在借壳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后他们的超额收益都表现良好,这表明市场看好这些企业对其抱有积极的态度[5]。Schwert(1996)选取了 1975-1995 年间 1614 各借壳上市的案例,发现让壳方在重组之前虽然效益堪忧,但在重组之后其累计超额收益率一般可以达到 30%左右。这表明让壳方在重组之后也会获得不错的市场反应[6]。Bhagat、Hirshleifer、Noah(2001)也选取了近 800起反向并购的案例对其事件发生日前后十天的股价波动进行统计和对比,发现其累计超额收益率平均为 28.7%[7]。学者 Gleasona 和 Rosenthalb(2005)对美股市场上的想要让壳的121 家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这些企业基本都是连续几年收益严重下滑,在资本市场生存困难、被强制退市风险大的公司[8]。

第二章  借壳上市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借壳上市的相关概述

2.1.1 借壳上市的概念

借壳上市的定义通俗而言就是,拟上市公司将本公司的资产以现金购买、自有资产置换或发行新股的方式,置换到现有的但经营不善的已上市企业中,实现对已上市企业的实际控股权,从而获得进入资本市场的各项优势,属于一种特殊的资产重组并购方式。

狭义上的借壳上市,其实是资产重组的一种形式,尚未上市的母公司通过对已成功上市的子公司的控制权,将其拥有和控制的优质资产剥离出去,其子公司再将其回购,使优质资产和业务进入子公司,以此来达到母公司上市的目的。

广义上的借壳上市,就是拟上市企业通过购买让壳方的股权,成为壳公司实际上的控制方,然后再将本公司的资产和业务注入到让壳方中,以此达到上市的目的。本文所述中公教育借壳夏亚汽车就属于广义上的借壳上市。

2.1.2 壳与壳公司

壳指的是已经上市的企业所拥有的上市资格,壳公司指的是已经成功上市的公司。壳公司虽然已经进入资本市场成为上市公司,但其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绩效增长缓慢或已经出现负增长处于连年亏损状态,在证券市场上流通的股票价格低数量少,不被市场所看好,随时会有被强制退市或停牌的风险。壳公司按照它们的定义又可以分为“实壳”公司、“空壳”公司、“净壳”公司,如下图 2-1 所示:

会计毕业论文参考

2.2 借壳上市的理论基础

2.2.1 协同效应理论

协同效应一般是指通过资产重组后,如今企业所产生的效益要大于之前两个相互独立的企业各自产生的效益,并且在资产重组后双方的各自的业绩也优于之前,协同效应也是企业重组并购最明显的效应。在我国由于上市严格的核准制度下,使得上市资格成为一种难得的资源,因此即使许多的上市公司经营不善业绩低下也坚持不退出资本市场。这些公司效益连年低下,有的甚至发生亏损,股票价格一降再降,从而成为市场中的“壳公司”,这时那些拥有优质资产、发展迅速的拟上市公司,由于 IPO 上市排队等待时间长成本大等原因,就会选择这些壳公司来进入资本市场,实现其上市的发展战略目标。与此同时,壳公司还可以避免被停牌和强制退市而丧失在资本市场的各种利好,还可以剥离劣质业务和资产,实现共赢,产生协同效应。

2.2.2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上世纪 3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他们在研究后发现,如果一个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同一个人时,会不利于企业日常的经营决策和发展,由此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将两权分离,公司的股东或实际控制方拥有所有权,而将公司日常的生产经营权力交与专业人员,也就是企业运营中的“经理制”。当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出现冲突时,经营者可以做到牺牲所有者利益而保障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将这两权分离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当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出现时,道德元素和专业水平等缘由可能会使企业的代理成本增加。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不仅是资产和业务的重组,借壳双方的管理层也要进行整合重组,去掉重复和多余的经营管理层,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与此同时还可以避免有些管理人员浑水摸鱼,帮助经营管理层去冗化简,形成简洁有效的管理机制,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在借壳上市的流程中,借壳方采用购买壳公司股票的方式将资本注入的方案,也可以起到减少代理成本的作用。

第三章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案例概述 ............................... 14

3.1 交易双方基本情况 ................................... 14

3.1.1 借壳方中公教育基本情况 .......................... 14

3.1.2 壳公司亚夏汽车基本情况 ........................ 15

第四章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的财务绩效分析 ............................. 24

4.1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前后的市场反应 ......................... 24

4.1.1 借壳前后股价变动 ................................ 24

4.1.2 累计超额收益率 .............................. 26

第五章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的非财务绩效分析 ............................. 46

5.1 品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