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康复医学论文,本文的结论有:(1)应用多角度等长训练、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多角度等长训练分别对膝关节损伤的雪上项目运动员进行治疗,均能改善髌上 10 ㎝大腿周径、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和平衡能力指标,对膝关节损伤的康复产生积极效果。(2)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多角度等长训练治疗与单纯进行多角度等长训练治疗或者本体感觉神经肌肉刺激技术治疗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和更好的效果。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也是结构最复杂的一个关节,在实际活动中参与协同其他下肢关节的运动,同时需要承受极大的压力,是人体六大运动关节中最容易受伤的关节之一。股骨与髌骨组成的髌股关节和胫骨与股骨组成的胫股关节共同构成膝关节,其主要的活动包括前屈、后伸、内旋、外旋等,是支撑躯体最重要的一个关节。从构成形态上可以明显发现,膝关节的关节头相较于关节窝要大,与其他的下肢大关节(踝关节和髋关节)相比较稳定性不足,但灵活性较高,所以需要强劲的韧带和肌肉等组织来提高其稳定性。膝关节前后有两大肌肉群: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股四头肌是大腿前侧肌肉群,腘绳肌是大腿后侧肌肉群,二者主动收缩分别能够完成膝关节的伸展和屈曲动作。膝关节拥有人体面积最广但位置表浅的滑膜并构成人体最大的滑膜腔,滑膜腔内的结构也最为复杂,正因如此,膝关节受伤和感染的机会也较多。同时,因为膝关节在人体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导致其负重较大、承载的运动较多且复杂,所以膝关节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损伤的几率较其它关节大很多。膝关节可分为不完全分隔的上、下两腔,屈伸运动主要在上关节腔进行,而屈膝时轻度的回旋运动则要在下腔完成,也正是由于这种结构增加了膝关节的灵活性,但也成为膝关节容易受损的主要原因。
中国北京 2022 年要举办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促进了我国冬季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冬季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康复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有学者研究显示,68.38%的冰雪项目运动员有过运动损伤史,其中膝关节损伤占到受伤人数的 21.42%,位居所有损伤部位的第二位,而膝关节损伤的运动员中又以雪上项目运动员为主。雪上项目由于其运动特点,滑降运动通过转弯、停止、跳跃等各种技巧自由地改变运动方向,需要膝关节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反复的屈、伸、摆动,由于运动速度较快且随着竞技水平的提高运动员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越来越普遍,膝关节损伤成为雪上项目运动损伤的“重灾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PNF结合MIE对雪上项目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康复治疗的效果,与单纯 MIE 治疗和单纯 PNF 治疗相比较,探讨雪上项目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案哪一种效果更好,找到雪上项目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功能恢复更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
1.2.2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利于为雪上项目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康复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拓宽 PNF 的应用范围,并将其与 MIE 结合形成雪上项目运动员膝关节运动损伤功能康复更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缩短康复疗程和提高康复疗效,力争促使雪上项目运动员尽快以最佳状态回归到正常的训练和比赛当中。
.............................
2.文献综述
2.1PNF 的应用
PNF 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其哲学基础为:所有人都具有无需选择的生存潜力,该技术经多年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多种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的有效康复治疗手段,该技术的应用已经涉及到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儿童康复等多个领域。例如临床骨科中进行膝关节损伤手术后的患者,其膝关节功能下降包括关节活动度减小、本体感觉下降及其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下降等,其康复治疗要同时对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等进行恢复,下肢良好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能够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减少膝关节损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然而目前膝关节损伤手术后的康复针对的大多是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以及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没有涉及到膝关节周围本体感觉的康复,这样就导致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虽得以恢复,但其整体功能表现不佳,所以有必要进行本体感觉的恢复从而提高膝关节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
以往人们认为对于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最重要的因素是关节囊-韧带结构,其生物力学影响最大。然而有研究表明,膝关节的稳定性是由关节和肌肉韧带的神经反馈作用机制来维持的。一项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研究中有学者得出患者本体感觉恢复与其关节稳定性的恢复有更好的相互关联性,本体感觉的恢复是膝关节功能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因此膝关节韧带损伤后本体感觉和神经肌肉控制的训练越来越受到重视。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是指本体感受器选择性地对自身特定关节在静止或动态环境下,产生的相对运动状态、运动姿势、相对位置变化等肢体感觉信号。本体感觉器官分布于关节、肌肉等处,肌梭和肌腱是最重要的本体感受器,本体感受器接受特异性运动信号刺激产生相对应信息,将信息进行整合后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肌肉反馈机制反射性地控制神经肌肉,从而进行一系列的运动活动[3],这对于膝关节活动和保持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在运动中对膝关节进行保护防御。
表 1 腘绳肌和股四头肌肌力检查具体方法
...........................
2.2 MIE 技术的应用
多角度等长训练(multi-angle isometric exercise,MIE)是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每隔 20°做一组等长练习,其属于等长训练的一种[12]。等长训练是一种静力性训练,是增强肌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其训练方法简单、受试者容易掌握且大多不需要器械辅助,但由于其只能在关节活动范围内某一角度进行肌力增强训练从而具有角度特异性,同时训练时会对受试者造成较大心血管负担,所以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等长训练状态可以使肌肉相对保持较长时间大强度的用力,通过维持等长的状态训练肌肉的静力最大力量和提高耐力。等长训练广泛应用于受伤后早期制动期间的恢复,改善肌肉痉挛程度、降低肌张力及增强下肢肌力,增强患侧受伤部位神经肌肉的控制、防止肌肉萎缩。与等张训练相比,等长训练具有其没有的优点,在进行等长训练时,治疗人员能依照肌力大小、肌肉长度变化、疼痛程度等的变化,找到受试者能接受的最大负荷,从而找到肌肉最大阻力进行训练。肌肉的纤维成分主要为胶原性纤维,肌肉损伤后期以纤维性修复为主,而在普通的肌肉收缩活动下,胶原性纤维不能得到刺激延展性较低,而肌肉的静力性收缩使肌纤维既有纵向的拉伸,也有横向的延展,可以同时提高肌纤维的抗拉伸与延展性能。通过适量的静力性康复训练,可提高受损伤肌肉恢复后其本身的材料力学性能和应变能力。等长训练不发生关节活动,在关节不能或不宜运动时例如肌肉损伤早期制动阶段,最为适合采用静力性训练以减轻肌肉萎缩以及增强肌肉力量[13]。与采用自然修复相比,采用静力训练肌肉拉伸应变能力的恢复要比自然恢复快得多,在康复中可以通过采取静力训练的方式,骨骼肌肌细胞线粒体体积增大、数目增加,使肌细胞内进行化学活动和其他活动更加活跃,能量生成更多。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过量静力训练会对骨骼肌修复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会降低肌肉组织的血液循环,降低氧含量,造成再次损伤。
.........................
3.研究对象与方法.....................17
3.1 研究对象.................................17
3.1.1 纳入标准....................17
3.1.2 排除标准....................17
4.研究结果.........................22
4.1 实验前各组基本情况比较........................22
4.2 各组实验对各项指标的影响.......................22
5.分析与讨论............................29
5.1 不同康复训练对雪上项目运动员膝关节损伤治疗效果分析.....................29
5.2 不同康复训练对雪上项目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各项指标的影响及分析...............................31
5.分析与讨论
5.1 不同康复训练对雪上项目运动员膝关节损伤治疗效果分析
雪上运动作为一种冬季运动项目不同于其他在平面上进行的运动,该项目的特点是由高处向低处进行滑降,包括转弯、停止、跳跃等各种技巧,需要敏捷、有效地改变运动方向以及进行运动速度的控制。由于该项目运动速度较快,需要膝关节长时间大强度地进行屈伸、摆动,所以膝关节损伤十分频繁,因此运动员应掌握更高的转弯动作技术能力,否则会严重影响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和比赛,甚至会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运动生涯。研究表明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为动作技术错误,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多发生在用下肢快速发力和支撑来完成的动作中,雪上项目运动员膝关节经常处于半屈曲位并长时间维持屈伸,使滑膜与关节面不停地摩擦挤压导致滑膜损伤,膝关节充血、水肿,如果液体分泌过多进而就会造成滑囊炎从而形成更严重的危害。在膝关节损伤中,内侧副韧带损伤较常见,内侧副韧带损伤多发生在运动员做回转动作时,膝关节屈曲一定的角度进行外翻活动时,小腿突然外展外旋,大腿突然内收内旋,造成内侧副韧带损伤。外侧副韧带损伤同样容易发生在回转动作的进行过程中,膝关节屈曲一定的角度进行外翻活动时,由于小腿突然内收,膝关节受到冲击造成外侧副韧带损伤。
康复训练旨在恢复膝关节的功能,通过对患者功能进行评估,找出患者最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