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康复医学论文格式、康复医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视障儿童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康复

日期:2018年01月26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548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709082058469759 论文字数:2000 所属栏目:康复医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一、视障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视障儿童因为身体的残疾造成盲生心理障碍。如何减轻压力,去除心理障碍,恢复健康心理?培养他们成为身残志坚的、敢于担当的残疾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视力的残疾儿童是残疾人群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具有一般残疾人的心理特征外,由于视觉能力的缺失,形成具有视障儿童特点的特殊心理。

1.孤独的心理
视障儿童由于视力的缺失,导致他们生活和活动的区域半径很小,能够和他交流的朋友更少,故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在视障儿童心理产生孤独感,并且这种孤独的心态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的加强。通过调查发现:盲生中一些行动能力差,语言能力差,生活能力差的,往往还表现出不会交往、没有朋友,缺乏与人沟通的勇气和能力,往往是形成盲生孤独心理特征的主要因素。

2.自卑、敏感多疑的心理

盲生对于自己视力残疾这一问题非常的在意,多表现为避讳不说,但却极为在意他人的行为和语言。当一些人有心或无心地说出带有歧视或者贬义含义地词语,如“瞎子”、“二层眼儿”等,往往盲生会表现出强烈地情绪地波动,流露出愤怒地表情,甚至采取报复手段。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给盲生念课堂笔记让他们抄写。由于盲学生书写速度不同,有几个盲生反复问,我不耐烦的说:“别瞎说话”,我的话音刚落,教室一片寂静;当我疑惑的抬起头看时,吃惊地发现有几个男生慢慢站起身,脸上表现出讨厌和极为愤怒地表情;这时一个女生站起说:“老师,你不要说瞎这个字,因为我们都看不见”。

3.情绪不稳定,烦躁、抱怨和易怒地心理

身体的残疾造成盲生心理和情绪的不确定性。当视障儿童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突出的表现是认为这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因为家长、老师、学校或他人的原因,不是自身的问题;这样的盲生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只是我才这样?凭什么这事情发生在我身上。在这种心理作用时,盲生多会采取过激的行为举动。

二、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家庭生存环境的原因
经济不发达和卫生知识普及落后的地区残疾儿童发生率比较高。由于家庭生活经济压力,视障儿童的生活环境相对与同年龄区别很多大。视障儿童父母由于家庭生活压力,很难分出精力来关心残疾的孩子,残疾孩子只能在家中一个极小的环境中活动,造成这样的残疾孩子由于缺乏应有的关怀和爱心,形成残疾儿童得孤独性格,他们不愿与他人接触,甚至不会、不敢与人交往。

2.学习、就业压力原因
视力残疾的儿童在求学路上往往遇到很多的问题。首先表现为家庭生活条件的限制,无条件上学;父母没有文化,不懂得孩子应该上学;家庭住地信息不通畅,不知应去哪里上学;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视觉因素的影响,需要特殊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如果得不道应有的帮助,视障儿童在学习上会遇到很多难于解决的困难,他们会丧失学习的信心,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第三个原因是由于视力缺失的限制,盲生能够学习的专业技能有限,社会提供给他们的就业机会也不多,就更加重了盲生的心压力。面对这些不知如何解决问题,就会在他们的内心转化成的心理问题。

3.其他社会因素的干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残疾人群越来越关注,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对残疾人的认知停留在“同情”和“怜悯”上,在社会生活中,没有给残疾人应有的尊重和地位。盲生的感到自卑、缺乏自信,造成盲生害怕走入社会,不敢面对竞争。

三、视障儿童心理问题康复的内容

1.加强教育,正确认识身体残疾,树立自信心

对视障儿童心理康复首先是树立自信心,正确看待自身的残疾。残疾儿童首先面对的是身体缺陷,其次是由于身体残疾导致的心理问题,造成盲生无论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挫折,多数都错误的归结为自身残疾的原因,形成了这种固定的思维,使盲生很难正确对待自身的残疾和未来的发展。因此通过学校的教育,正确看待身体的残疾以及残疾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发现自身的优势,发挥自身的长处,树立起对未来的希望。

2.参加社会活动,强化社会的归属感
通过组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残疾儿童与人交往的欲望,提高盲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加强社会对残疾人群的了解。改善盲生的人际交往的内容和范围,帮助盲生打破原有的自我封闭的怪圈,回归社会。马洛斯需求理论认为他人和社会的需求能带来稳定、丰富、持久的幸福感。

3.重视培养盲生自我心理调节,增强适应社会能力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视障儿童心理康复过程中,要重视盲生的主观意识的培养,在心理康复的教育中,充分调动盲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并提高盲生的自身需要,再营造相应的情境,达到最终的康复视障儿童心理的目的。
总之,由于视力的缺失,形成了视障儿童特殊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视障儿童生活学习。分析研究视障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康复视障儿童心理问题。视障儿童才能回归社会,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