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论文栏目提供最新金融市场论文格式、金融市场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金融论文网:区域不均衡发展对实施区域金融政策的影响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962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202171922088199 论文字数:3131 所属栏目:金融市场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x金融论文网:区域不均衡发展对实施区域金融政策的影响

 

摘要:区域经济合作近年呈加速发展趋势,并出现了显著的贸易与投资“内敛”趋势。中国要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按照周边优先、经济互补优先、重要贸易伙伴优先的原则,着眼于市场多元化战略,统筹提出贸易、投资、金融等政策措施,整合国内机制,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布局的总体协调。本文从我国在不同地区实施统一的金融政策,造成的西部资金大量东流,东西差距越来越大的这一现象出发,引出实施区域金融政策这一大家都认可的事实来分析实施这一政策的必要性,并对每种情况给出模型以便更具体地说明区域不均衡发展的内在运行机制,为以后更好地实施区域金融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金融理论政策 货币区域理论 区域经融平衡

 

一、前言在我国现行不断改进的利率市场化当中,我国的宏观货币供应调控中以由以前的直接总量调控即:按信贷的总计划将资金总量“切条、切块、切丝、切末”分配到不同的区域和行业当中逐渐向以间接的手段即利率为主要的调控方法来控制货币量的供应。根据宏观经济学传统的“AS-AD”分析及“IS-LM”的分析来确定国内商业银行统一的存款利率及法定存款准备金。但这一政策却使得西部资金大量向东流去,去追逐东部高的投资回报率。结果加剧了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形成“贫穷的更贫穷,富有的更富有”的马太效应,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当我们运用“IS-LM”模型确定利率及货币总供给,讨论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及其相互关系时,我们显然有这样一种假设前提:即国家经济的各部分是同质的,不存在区域性或行业性的差异。显然这一前提条件不存在,因此对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货币政策应当符合这种经济的发展。如果前一种陈述(即假定国家经济的各部分是同质的,不存在区域性或行业性的差异,则由“AS-AD”及“IS-LM”模型分析得到的货币政策是正确的),我们把它看作原命题是成立的,那么它的否命题(即当这种前提假定不成立时,放弃前面的货币政策,实行有差别的区域金融政策)是否也正确呢?从数学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能得出其正确与否。但现实的情形,不论我国还是国外,在一国中实行不同的区域金融政策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我国实行区域金融政策的必要性分析首先是著名经济学家蒙代尔、麦金农等人创立“最适货币区理论”(Theory of Optimun Currency Ar-eas)。所谓“货币区”(Currency Area),是指实行共同货币或固定汇率制的区域。蒙代尔认为,在单一货币的流通区域内,人们无需为货币兑换而浪费社会资源,也免除了汇率风险所导致的交易障碍,有利于经济的融合与共同发展。这样,一旦某一地区出现产品滞销,便可采取扩大货币供应量,本币对外贬值等手段刺激内部需求、扩大出口,相应地避免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反之,如出现经济过热,则可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本币升值的方法加以调整。可以用下面这个简化的例子说明:

1.设某货币区由甲、乙两个发展不平衡区域构成,且区域间要素流动性较差。其中,甲区域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乙区域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如此时货币当局欲降低物价水平,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则必然导致乙区域遭受通货紧缩性货币冲击,产出和就业锐减;而如果货币当局欲缓解就业矛盾,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则无法避免甲区域通货膨胀加剧。尽管从整体上看,各种平均指数都可能有所改善,但就具体区域而言,境况却有恶化的可能。另外,我们也可以从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之间的争论来看出实施区域金融政策的必要性。自由主 义以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支柱,这种理论是建立在自由竞争、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和资本与劳动力充分流动等假定基础上。自由主义认为当外力打破区域均衡,使生产要素报酬产生差异时,会引致资本和劳动力的区际流动,直到达成新均衡。然而,自动平衡机制并不存在,其假设条件过于理想化,现实中阻碍要素流动的因素很多,如地方保护主义、劳动力流动限制等,因此,区域自动平衡机制并不存在。正如谬尔达尔指出的,区域中心的吸引力可能主要源于历史偶发事件,某些事情一旦发端于此,就不会再转移到可能更具优势的区域。区域间差异的存在一般不会自动平衡,有时甚至会加剧这种不平衡。我们可以用简单模型说明上述结论:假设存在A和B两区域,其中A为欠发达区域,B为发达区域,两区域的劳力供给(LS)总量相当,但就业程度不一,B区域基本充分就业而A区域未充分就业,B区域的收入增长率和资本利润率高于A区域,因此B区域虽实现了充分就业,但潜在增长率使其仍能吸纳较多劳动力。根据自动平衡原理,A区域的劳动力会向B区域转移,此时若B区域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则A区域的劳动力转移只能是短暂和少量的,自动平衡机制也会中止,但B区域较高的资本利润率能吸引更多资本投入,并引致更多劳动力进入。

这样,A区域的劳动力资源就成了B区域资本积累的杠杆,提高B区域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利润率,更增强其吸收区外尤其是欠发达区域资本的能力,结果A区域从劳动力和资本两方面为B区域增长做贡献。即资本没有通过从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转移发挥制衡作用,相反B区域增长以A区域牺牲为代价,扩大了区域差异。这说明即使在两区域分析框架下,自动平衡机制也不存在。这种情形真切地反映出我国这几年来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及他们之间拉开的巨大差距的一些原因。最后,我们还可以从非合作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微观层面上实施区域金融政策的必要性。我们用“囚徒困境”说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局部和整体矛盾是市场不能解决的。之所以选择“囚徒困境”是因为这个例子的经典性“,它的创造本身部分地奠定了非合作博弈的理论基础,并可以作为实际经济中许多现象的一个抽象概括”(张维迎,1996)。它的一个结论就是个体有限理性将会造成整体的非理性。我们首先假定A和B两区域的政府和企业主都希望通过设立金融机构、获取优惠政策等方式扩大本区域金融资源,因为更多的金融资源有利于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但由于社会金融资源总量一定, 某区域得到的更多,意味着另外区域得到的更少。我们得到争夺金融资源的囚徒困境博弈支付表(如图1)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两区域都遵守规则是实现整体理性的最优选择(帕累托最优),但这做不到,因为在博弈中,当一方策略给定时,对方满足自身理性的最优选择是不遵守规则,结果两区域收益都只能是零。若考虑到两区域获取资源能力的差异,假定A是欠发达区域,由于自然禀赋差异等原因,其获取金融资源的难度和成本比发达区域B高,获取同样资源的收益也少,如A不遵守规则而B遵守规则,则尽管A可能获得更多资源,但其成本高昂,收益可能只有2个单位甚至更少,若双方都不遵守,其收益甚至可能是负。这种差异导致的博弈结果只能是偏离帕累托最优更远。因此,在实现区域金融资源合理分配,以缩小区域差异方面,政府干预不可或缺。这也更说明实施区域金融政策的必要性。

 

三、科学合理的实施区域金融政策探讨那么如何实施区域金融政策,笔者给出一些建议,以供大家参考。首先可以考虑在中西部地区组建区域性开发银行,为经济不发达地区集聚资金资源创造条件。其次调整西部区域金融战略,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优化区域金融组织体系,实行有差别的多种机构设置管理制度,适当降低西部地区设置区域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条件,大力促进西部地区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同时也要发展与完善西部地区的资本市场,优化西部融资结构。最后提一点就是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的投资力度。所有这一切都是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资金保障,以确保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骆玉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货币总量调控的局限性》《,金融研究》,1998年第4期

[2]姚杰,池宏《.从博弈论看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所应采取的策略》《,软科学》,2005年第19卷第1期

[3]李正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金融政策》《,金融研究》,1998年第9期

[4]王维强《.我国区域金融政策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