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护理论文,本研究是国内第一批探讨后疫情时代高风险科室护士抑郁情绪的研究,不仅探讨了个人、家庭、单位等众多因素对抑郁情绪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每个研究因素与抑郁情绪之间的独立关系,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评估了睡眠质量在疫情影响与抑郁情绪相关性中发挥的潜在中介效应,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有重点地加强干预措施,改善高风险科室护士的心理状态。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综合症[1,2],并成为二战以来危害最大的全球公共卫生传染病[3,4]。2002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evere AcuteRespiratory Syndrome,SARS),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Respiratory Syndrom,MERS)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都是由冠状病毒[5,6]引起的。然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大流行打破了以前的所有记录,包括新冠疫情的持续时间、感染、死于该病毒或受该病毒影响的人数(例如失去收入、工作、家庭/朋友和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7]。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不但对于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还带来了许多恐惧与不安的负面情绪,极大威胁了人类的心理健康。2023年初,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 Organization,WHO)宣布COVID-19全球卫生紧急状态结束,然而,新冠带来的影响却远未结束。之前感染过新冠病毒后康复的人群有一部分会持续出现生理、心理或认知方面的症状,即长期新冠后遗症,简称“长期新冠”(LongCovid)。202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8],即使在感染新冠病毒两年后,COVID-19的影响仍可能持续存在。COVID-19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健康危机,以至于一些人将其称为COVID-19心理健康流行病或COVID-19大流行[9]中的二次流行病。后疫情时代中的“疫情”特指在2019年末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英文名为:“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简称“COVID-19”。文中涉及的名词,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新冠疫情”、“新型冠状病毒”或者“疫情”都指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
1.2研究现状
1.2.1新冠疫情助推了护士抑郁情绪的流行
据相关研究表明,一旦发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护人员将受到直接影响,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情绪方面的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抑郁。护士是COVID-19大流行期间公共卫生的主要捍卫者,他们暴露于越来越多的感染,并且长时间承受繁重的工作量,导致抑郁[10-12]。护士作为医疗保健工作者中占比最大的群体,通过与患者直接接触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与其他医疗保健工作者相比,护士患心理健康障碍的风险更高[13]。有研究表明[14],新冠肺炎疫情在护士中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恐惧。一线护士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出现了高度的抑郁和焦虑[15]。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大量的医院护士遭受着压力(43%)、焦虑(37%)、悲伤(35%)和睡眠障碍(43%)的折磨。这些比例明显高于同一时期[16,17]的一般人群。一项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国内某医疗机构高风险科室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研究显示,罹患不同程度抑郁的比率达到了67.4%[18]。由于上述研究涉及的医护人员岗位不同,评价方法不同,抑郁情绪的检出率也有所不同。2023年1月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一线护理人员面临的工作强度与暴露风险不减,“乙类乙管”后很多护理人员感染,由于人力资源紧张,患者量增加,护士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同时可能还要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心理压力明显增大,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新冠疫情助推了临床护士抑郁情绪的发生。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安徽省某医院四个院区的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发热门诊的326位护士为研究对象。
2.1.1纳入标准:
(1)各院区的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发热门诊的正式在岗的护士;(2)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无认知障碍及语言沟通障碍。
2.1.2排除标准:
(1)既往有心理或精神疾病;(2)近期有重大心理创伤(如离异、丧偶或者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3)不能保证时间全程参与者,研究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退出研究者。(4)调查期间正进行团体辅导活动或心理咨询。
2.1.3样本量估计
依照现况调查做样本量计算公式为N=K×Q/P(容许误差为20%,K值为100)。Q=1.P值为某病的患病率。以往研究中,抑郁发生率为33%[73],根据公式计算,样本量为294例,考虑到10%的问卷无效率,则至少需要323例。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调查性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CD-RISC-1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调查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一般统计描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对调查表中的影响因素与抑郁情绪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得到每个研究因素与抑郁情绪之间的独立关系,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其他研究因素在疫情影响抑郁情绪相关性中发挥的潜在中介效应。
3. 结果 .................................. 23
3.1 一般资料 ................... 23
3.2 抑郁评分与个人、家庭、工作、社会支持及心理弹性等影响因素的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 25
4. 讨论 ............................. 32
4.1 本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实际意义 ................ 32
4.2本研究主要结果的分析以及既往影响因素研究的回顾 ............ 32
5. 结论 ................... 36
4.讨论
4.1本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实际意义
临床工作的特点以及我国医疗环境客观存在的一些阶段性问题造成了广大医疗护士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果让他们长期带“病”工作,既不利于我国医疗护理队伍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对患者提供高效且人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因此,广大医疗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并不是个人问题,而且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问题,甚至是关乎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社会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以后疫情时代为背景,针对高风险科室护士开展抑郁情绪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有可能为缓解广大医疗护士心理抑郁问题提供必要信息,具有比较重要的临床与实际意义。
5.结论
在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大型医疗机构高风险科室护士的抑郁情绪与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程度、性别、生活与工作平衡情况、睡眠质量和疫情影响相关。其中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呈负相关,增加心理疏导和提高社会支持可能有利于减轻抑郁情绪。女性、工作与生活平衡情况不佳、睡眠质量差和疫情造成影响较大的护理人员抑郁情绪较大,对这些人群加以干预可能有利于降低他们的抑郁情绪。睡眠质量在疫情造成的抑郁情绪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人群予以睡眠干预,优化睡眠质量可能有利于减轻他们的抑郁情绪。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大型医疗机构高风险科室护士的心理状态,为针对性的改善和干预措施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