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栏目提供最新合同法格式、合同法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论合同法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

日期:2022年04月03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083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1201411536945 论文字数:28544 所属栏目:合同法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23

4.1.1 适用范围.........................23

4.1.2 适用要件........................24

第五章 我国合同法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具体构建.............................32

5.1 立法模式:统一与分立相结合................................32

5.2 适用要件................................33


第五章 我国合同法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具体构建


5.1 立法模式:统一与分立相结合

合同法中构建完整的制度规则,首先要解决立法模式的选择问题。统观惩罚性赔偿的立法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①其一,分散立法模式,即在各个单行法中进行规定。我国台湾地区采用这种立法模式,将惩罚性赔偿的内容分别规定在“消费者保护法”、“公平交易法”及“商标法”等制定法中。分散式立法的优点在于,惩罚性赔偿的规定更具有针对性,法律的可操作性强,缺点在于各单行法下的惩罚性赔偿仅能适用于特定违法情形。其二,单一立法模式,即将惩罚性赔偿的基本内容统一规定在一部制定法中。目前尚未有国家采取这种立法模式,但英美法系国家为了解决司法适用中的混乱,在统一立法上作出过尝试。如英国法律改革委员会曾经提出了《关于<加重的、示范的和剥夺性的损害赔偿金>报告》以及立法草案,该草案将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判决考量因素及惩罚性赔偿金的归属等作了详细规定,虽然未形成正式的立法文件,但对于统一英国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三,统一与分立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单一立法模式下,虽然有利于统一适用规则,构建完整的法律体系,但单靠一部法律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制度内容。惩罚性赔偿旨在规范民事主体的特定违法行为,在司法实践领域,必然会存在具体适用上的不同,因此有必要依赖各单行法进行细化规定。统一与分立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可以协调上述问题,其优点即在于既能照顾惩罚性赔偿的一般性规定,又能考虑惩罚性赔偿在具体适用中的特殊要求,将可以提取的一般性内容概括规定在一部法律中,具体适用则通过个别分散的单行法加以规定。

.....................


结语

我国为了规制经营者的欺诈行为于消费合同中引入适用惩罚性赔偿,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拓展适用,但现行立法还存在很大不足,惩罚性赔偿仅分散规定在个别单行法中,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适用范围过窄也直接导致了司法实践中的规范缺失,因此有必要在合同法中制定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统一规则。惩罚性赔偿在合同法中进行普遍意义上的适用存在正当性基础,一方面可以作为特殊的合同责任,完善现有的损害赔偿机制,促进合同法内在价值的维护,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破解理论上的障碍,实现与合同法传统理论的协调。现代社会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以在美国的发展最引人注目,其在对英国法进行继受后迅速将适用范围扩张到合同领域,我国台湾地区则是较早突破大陆法系传统的法律观念,同样准许于合同关系中适用惩罚性赔偿,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适用现状,为我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制度经验。惩罚性赔偿制度作为完整的制度体系,本身包含丰富的法律内容,我国合同法中进行制度构建需要兼顾法律形式和具体的适用规则。法律形式上应选择统一与分立相结合的立法模式,既需要在合同法中制定一般性适用规则,又要坚持各单行法上的特别适用。具体规则上主要探讨适用要件,适用范围以及赔偿数额。明确合同的有效性不影响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强调主观过错要件对责任认定的价值;归纳主要的适用类型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限定赔偿数额以防止惩罚性赔偿的滥用。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保障,而民法典的编纂恰好为完善我国法律提供了机会。合同法应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构建惩罚性赔偿制度,更好地实现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方面的价值。纵观现有的民法典草案,总则编和侵权责任编部分都对惩罚性赔偿做出了规定,合同编作为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同样明确惩罚性赔偿的法律地位和适用规则,因而本文建议在合同编的违约责任章节中,对损害赔偿的范围做出例外规定,准许适用惩罚性赔偿。

笔者由于学历尚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制度设计上还不够完善,在法条拟订上还不够规范。今后会继续加深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研究,探索其对我国法律规范和社会生话的意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