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共116例为对象。纳入标准:均按照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CT、MRI等影像学确诊;GCS评分3~13分;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硬膜外血肿者;合并有严重疾病者;在抢救成功出院后因其他原因死亡者,或未完成随访者。其中:2012年8月~2013年6月收治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7月~2015年10月收治的76例患者为观察组。
对照组男26例(65.00%),女14例(35.00%);年龄52~70岁,平均(66.19±8.38)岁;GCS评分轻度5例(12.50%),中度21例(52.50%),重度14例(35.00%)。观察组男47例(61.84%),女29例(38.16%);年龄53~70岁,平均(66.45±8.67)岁;GCS评分轻度11例(14.47%),中度40例(52.63%),重度25例(32.90%)。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急诊流程,接到120急诊电话后,安排出诊,进行常规院前急救、检查化验、明确治疗方案及实施治疗等。
1.2.2观察组
手术室要备好抢救所需的各类器械,准备随时手术。相关检查科室要开辟绿色通道,保障急诊患者优先得到诊断。采用风险流程管理护理。主要内容有:
①以过往急性脑出血患者急诊护理实践为对象,分析可能的护理风险环节及诱因。经过本科室一线医务工作者头脑风暴,认为确诊时间较长、各科室配合不协调、突发状况应急预案不足、对部分症状变化不敏感等是护理的主要风险。
②对接诊进行优化,并尽量缩短确诊时间。要求在接诊60 s内,观察患者意识、面色、呼吸等,形成对病情的初步认识。保障绿色通道的畅通。
一般情况下,要在15 min内完成相关诊断。按照诊断标准流程,对需要多科室会诊的危重患者,在初步评估病情后,通知相关科室会诊,缩短确诊时间。
③完善对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如针对情绪激烈的家属,要防止家属因为过激情绪影响急救;部分患者会在术中出现再出血,需做好再出血的应急。有合并症的患者严密观察相关生化指标,防止出现合并症影响急救。
④严密观察病情,尤其是对细节予以必要的重视。比如患者瞳孔出现忽大忽小的情况,要及时怀疑呼吸中枢受压、脑疝形成,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确诊时间、开始治疗时间、实际急救时间。其中:确诊时间为从接诊到病情确定的时间,开始治疗时间为确诊到进入手术室准备手术的时间,实际急救时间为患者开始急救到急救完成的时间。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在患者出院1个月后,对成功出院并存活患者行GCS测评、NIHSS神经功能缺损测评和Barthel生活质量测评,并依据测评结果对抢救效果进行综合评定。其中:病残程度0级,NIHSS评分减少幅度>90%,具有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为基本治愈;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病残程度1~3级,NIHSS评分减少幅度介于46%~90%,为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幅度在18%~45%,为进步。其他为无效(死亡病例计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采用卡方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接诊到确诊时间、确诊到手术时间、实际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6.841、6.492、5.634,P<0.05)。选择急性脑出血患者共116例为对象。将收治的40例患者列为对照组,76例患者列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护理流程,观察组基于护理风险流程实施急诊护理。比较两组急救时间、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在患者出院1个月后进行GCS评价、NIH SS评价和Barthel评价,统计两组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接诊到确诊时间、确诊到手术时间、实际手术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t=6.841、6.492、5.634,P<0.05)。对急诊脑出血患者予以护理风险流程管理,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有效率,提高急救效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2.2两组出院1个月后各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出院1个月后GCS、NIHSS和Barthel评分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t=4.615、5.470、6.248,P<0.05)。
2.3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63%(2/76),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2%(71/7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3.1护理风险流程管理可以提高急诊效率
在常规急诊流程中,存在部门协调差、确诊时间过长、缺乏突发状况处置预案等诱发护理风险的因素。护理风险流程认为在护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风险诱因,严重影响了护理和治疗效果。我院近年来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认真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急诊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基于护理风险管理流程思想,强化了风险控制,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急诊中取得了较好效果。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无论是接诊到确诊,还是确诊到手术时间以及实际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这说明了护理风险流程管理能够提升急诊脑出血患者的急诊效率。这与既往的研究类似,如薛雅瑜等认为急性脑出血的抢救,关键是最大限度的提升“黄金时间”的运用效率。他们通过急诊优化流程,发现患者确诊时间较之常规流程缩短了30%。患者确诊后也能够尽快安排手术。
3.2护理风险流程管理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急性脑出血的死亡率较高。虽然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存活率极大的提高了,但是在常规急诊流程下,依然约10%~20%的患者会在围手术期死亡。降低死亡率是急诊流程优化的目标之一。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死亡率仅为对照组的1/5左右(P<0.05)。这说明护理风险管理流程能够显著降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王娇阳等基于护理风险流程管理为急性脑出血患者提供标准护理流程,结果发现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与本研究结果类似。在本研究中,发现观察组出院1月后的GCS评分、NIHSS评分和Barthel评分等反映机体功能的评分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这证实了护理风险流程管理还可以显著改善患者机体功能,促进术后恢复。4小结
急性脑出血患者术后普遍存在不同的后遗症,生活质量较差,个别患者甚至还有严重的肾功能缺损。对急诊脑出血患者予以护理风险流程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急救效率,赢得更宝贵的急救时间,提升治疗有效率,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