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汉语言文学论文格式、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莫言小说民族化叙事中的世界性意识表达

日期:2021年05月14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737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4300843486262 论文字数:24454 所属栏目:汉语言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汉语言文学论文,笔者认为莫言完美的长篇代表作似乎还没创作出来,像马奎斯的《百年孤寂》这样的巨作,在人物、结构、语言等各方面的用心,兼顾了雄大的野心与细节的讲究。以莫言的才华和创作势头,他的体力应该酝酿着更多的鸿篇巨制,相信广大读者们很愿意继续等待。我们应当感谢莫言在一个文学日渐衰败的时代,他用自己的傲人成绩向世界文坛证明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真正实力。他的作品热潮,引发了公众对纯文学、对美学的重新关注。无论这样的关注能持续多久,我们都希冀着越来越多的当代作家能从莫言的文学道路中得到启示,创作出更多厚重、具有审美内涵的作品,将中国现代文学推向更高的山峰!


第一章 民族化叙事中世界性意识表达的形成语境


1.1 全球化语境

全球化是现代社会最具标杆性的特征,在世界各国交流日渐深入与频繁的当今社会,东西方文化也不断冲撞与融合,文化趋向全球化和多元化。在中国的政治敏感时期和社会动荡时期,一直处于一种“闭关锁国”般的国情,国外的文学思潮无法传播进来,本国的文化资源也无法走出去。中国作家长期处于苦闷的创作低谷期。当政治的冰雪消融,国门打开,中国的作家们放眼望世界。如洪水般涌入国内的各种文学思潮让人眼花缭乱,瑰丽汪洋的魔幻现实主义、理性的批判现实主义、抒情奔放的浪漫主义、隐晦深涩的象征主义、天马行空的后现代主义等轮番上阵,剧烈的冲击着作家们的心灵。

这些外国文学思潮几乎同时涌入中国,所以新时期的中国文坛是一种各种理论百花齐放、各种文学理念交相辉映的共融性景观。无法说那时的中国作家具体受哪种文学思潮影响最大,因为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在这样的环境里,莫言博采众家之长,学习了数百位外国作家的文学作品,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摸索最合适自己的写作模式。事实上,莫言可以说是同时期作家里受国外文学创作手法和创作理念影响较大的。在他的许多作品,特别是早期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明显模仿和借鉴的影子。

莫言对外国文学的借鉴与学习也经历了初期生搬硬套的青涩,到后期融会贯通的契合。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莫言身处一个刚刚形成的、如万花筒般宏大的世界文学体系中,他震惊于“原来小说作品,竟然能这样来写”,并公开发表称“作家在写作的初始阶段,应该大胆的学习外来的优秀作品,就是要大胆的借鉴。”比如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就是莫言明显受的著名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响,模仿了茨威格书信体的文体范式和恬淡静雅的行文风格。然后,在经历了初期的简单模仿期后,莫言不再满足这种生硬的写作方式。慢慢的,他开始了自己的思考与摸索,努力搭建自己独具一格的小说世界。他不想再做一个“模仿者”,他急于把这些丰富的外部营养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在他心里,这些光环无限的前辈们,这些举世闻名的著作,都好似燃着熊熊烈火的火炉。而他自己,是不得不忍痛挣扎离开的冰块。就这样,莫言度过了艰难的割裂期。此后十年间,他一直笔耕不辍,不断尝试着新的文学写作范式,挑战了许多未知的领域。在这一阶段,他已经成功的构建起了“东北高密乡”这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故土。用民间写作的姿态来克服、战胜模仿的窠臼。外国文学不再是羁绊他写作的枷锁,而是滋养他写作的源泉和灵感。莫言肯担当历史又富有野心,他立志把百年的云烟写下来,才不算辜负了上天给予中华民族如此激荡的年代。莫言的小说作品更像一个个天马行空、怪诞悲壮的传说,莫言魔幻现实注意的文笔,让读者不停的入戏出戏间,仿佛匆匆走了一百年。莫言既生动的还原再现历史、又入骨三分的探究了人性。莫言的作品都有着深刻的主题,莫言用看似黄荒诞的情节和构思,巧妙地承载了历史的痕迹。

..........................


1.2 创新的自觉

创新是文学的生命,不管中国传统文化多么博大精深、外国文学作品多么恢弘巨制,如果只是简单的借鉴那些写作题材、学习其中的名篇优句、模仿相同的写作手法,这样生搬硬套、强意为之的做法,是难以推陈出新的。如果一味的在前人的作品中原地踏步,不大胆迈出创新的步伐,那么永远也建筑不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学王国。中国作家在百花争鸣的理论思潮的狂潮中,跌跌撞撞的探索着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许多人在这个洪流中陷入了如何写作的焦虑,莫言也是首当其冲的一个。莫言清醒的知道文学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他深深的扎根于肥沃的民族土壤,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实情,积极的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里、从光辉灿烂的民间文化里吸收养分。他努力开创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及世界品格的优秀作品。莫言在写作历程中,对于百花齐放、各有所长的现代文学理念不是粗暴的挪用或强行的硬塞,他对外国文学理念是一个自觉内化、特色中国化的过程。他理性高效的借鉴运用西方现代主义各种表现方式,从而实现对当代社会的针砭时弊和深刻反思,这也是莫言在创作实践中,找到的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模式。

莫言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抉择是一个主动追求自我创新、主动探索各类文学实验的过程。他不是被动的产生改变,而是在经历了生搬硬套的模仿初期后,就开始了自我反思。一方面,他在文学全球化的滚滚洪流中深受各国文学的影响,在创作中随处可见学习的痕迹,另一方面,作者也清醒意识到,要想打造自己的文学品牌,走出一条自己的个性化道路,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找到文学的未来。莫言一方面用世界性的文学眼光,敞开胸怀吸收中西方文学精华;一方面也积极的进行各种文学实验和文学尝试。对莫言来说,坚持民族个性、坚持作家自我个性,追求文体创新,这都是作家自身自觉的意识。莫言这样打了个比方:“如何向外国作品还有外国作家学习呢,我认为这好比进食的过程,就是要把他们大口大口的吃掉,充分吸收营养后,再把他们排泄掉。”

....................


第二章 价值内涵的文本表征


2.1 自由强悍的生命主题

莫言笔下的人物都拥有着强悍不屈的特性,尽管承受着外界不公的待遇和惨烈的打击,却依然爆发出顽强的生命力。莫言站在人性自由的立场上,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里,描写了个体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生生不息的民族节气。在这一群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肖像中,最具典型性的就是“小男孩的形象”和女性形象。他们受尽苦难,命如蝼蚁,弱不经风。但是,只要尚存一口气,就会以顽强的生命力活着。

年纪大多十二三岁,沉默寡言却又机智调皮,粗率野性,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莫言笔下小男孩这一弱势群体的共性特征。他们仿佛超人一般,对饥饿感有着超乎常人的忍耐力。他们在野地里受尽苦难,却对苦难有着超乎想像的承受。从《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枯河》中的小虎,到《红高粱家族》里的豆官,《铁孩》中的铁孩、再到《丰乳肥臀》里的司马粮,《四十一炮》中的罗小通等等。莫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在苦难中迎难而上、越挫越勇的坚毅的小男孩形象。他们的身心都尚未成熟,甚至有些还有生理缺陷,却必须如成人般承受着种种生存苦痛。

莫言早期作品《透明的红萝卜》的黑孩,就是这样一个在无人照料的田野里,在弱小无助的身体里,饱含着顽强、积极生命力的小男孩形象。黑孩身世悲惨,父亲不知去向。他就像生在路边的,风吹雨淋却都无人问津、无人在意的一根随时会歇菜的杂草。当别人穿着厚厚的棉袄,他在冰天雪地里打着赤膊、没有鞋子穿光着脚,全身上下只有一条短裤。他能将烧得火热的钢铁一声不吭的拽在手里,对自己身上大大小小的伤口毫不在乎,默默承受着生活中一切的苦难。他用瘦弱的身躯艰难的拉着风箱“瘦身子前倾后仰”“每一根肋巴条都清清楚楚”“心脏象只小耗子一样可怜巴巴的跳动着”①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奄奄一息的小男孩,却以惊人的生命力、惊人的毅力存活了下来。生产队长看到生病多日几近奄奄一息的黑孩儿,仍然拖着消瘦单薄的身子出工,大惊失色的感叹道:“黑孩儿,你这个狗日的还活着?”除了这个神奇的黑孩儿,《丰乳肥臀》中的司马粮也值得我们走进探析。不得不感叹这是一个充满着“神奇”的小男孩,他在恶劣的环境里有一顿没一顿的像个小野兽一般长大,屡次从鬼门关有惊无险的逃脱出来。

........................


2.2 人道主义的底层叙事

人道主义精神是世界性意识、人类立场的一个关键点,提倡真诚的关注弱者并寄予真切的同情。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在中国盛行的人道主义思潮,在最开始是一个较为广泛的社会理念,渐渐波及到了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历史、哲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当时,思想理论界关于人道主义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人们激烈的讨论着。这种讨论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并越来越激烈。人道主义自 1980 年起,一直就是学术界关注的命题,其中就有针对人道主义与新时期文学展开的热烈讨论。虽然因为政治因素的影响,讨论没有深入的进一步展开。但毋庸置疑的是,思想理论界的讨论对于当时的文学创作是有启发作用的。那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从人的角度出发,更加强调真切的人文关怀与深刻的人道主义。这样的创作理念,莫言也明确的反复表达过:“我莫言在痛苦的饥饿感、在无尽的孤独中成长的人,在我这半辈子,见到了太多人间的惨痛苦难和太多让人咬牙切齿的不公平现象。在这样的成长环境里,我的内心全是对人类的同情和对不平等社会的愤怒,所以我笔下的小说也深受影响......”

莫言的作品之所以极具真实感、易引起人的共鸣,正由于莫言对祖国爱得深沉,由于他与普通大众始终保持着心心相依的联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一直以一种先锋姿态,处在中国文学创作和探索的前沿。作者借鉴了许多外来写作手法,受国外的文学思潮影响颇大。然而从不曾发生变化的是,作者始终扎根于乡土、从人民生活中汲取灵感,从中华民族百年曲折的历史和不屈不饶的奋斗中获得思想力量。2001 年,莫言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论坛”的讲座上,曾发表过《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演讲,他对自己的定义就是一名普通老百姓,他的创作就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