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工程管理论文,本文对农村水利设施PPP项目的运作模式、流程、投资回报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其因特许经营期长、合同复杂、公益性强、投资回报率较低、受自然影响大等特点所造成了诸多风险,并基于风险传导理论明确了在农村水利设施PPP项目的风险中,存在着前一阶段的风险因素可能会影响后一阶段风险的情况。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021年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发展阶段必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其中,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的实现很大程度依赖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数量与质量[1],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一方面能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一方面能有效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水利是农业的根本命脉,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条件的优劣,在保障农村基本生产、生活需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防御洪水灾害,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3],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的振兴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受制于资金不足,目前我国农村水利设施的发展仍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蓄水、灌溉、供水、水土保持等民生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设施建于建国初期,受到当时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限制,普遍存在设计标准较低、配套设备不齐全等问题,经长时间运转后老化或损坏,由于缺少有效养护管理而造成功能退化。因此,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快农村水利设施项目建设,提升其运维效率对保障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PPP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是政府机构为有效改善项目建设中资金匮乏以及管理效率低下的情况,与私营部门之间形成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4]。在PPP模式下,社会资本也可以通过建设、运营及管理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
将PPP模式运用到农村水利设施项目中能有效降低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缓解因资金缺口所造成的障碍,并利用社会资本在农村水利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解决当前农村水利存在的问题,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动力。截止到2022年1月,PPP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累计项目1652个,投资额达1.2万亿元,管理库PPP项目行业分布如图1.1①。其中,水利建设项目投资数量排名仅次于市政工程、交通运输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PPP模式及应用研究
国外关于PPP的理论发展较为成熟[5]。然而众多研究PPP模式的国家、机构由于地方社会经济基础不同,目前对于PPP模式的定义暂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如英国财政部将PPP模式定义为公私部门在有关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的合作,并在合同签订期间共担风险和责任[6]。联合国研究院则认为,PPP模式是由公私部门之间为处理复杂的问题而形成的一项协作关系,主要是联合承担国内重大公共工程项目的建设。欧盟委员会则认为,PPP模式是由政府部门与社会资金联合为欧洲公民提供原应由政府部门提供的相关产品或服务[7]。
中国财政部则强调PPP模式的本质是为了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而建立的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间的合作关系。王守清(2014)[8]认为PPP模式的目的是由政府方与社会资本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双方共同承担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张丛林等(2021)[9]认为PPP模式对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PPP模式研究的深入,PPP模式在诸多领域得到应用。Hanawi(2020)[10]提出可以将PPP模式应用于医疗领域获得医疗筹资,并由社会资本提供相关的医疗服务。Zhang等(2020)[11]提出PPP模式可用于水资源开发,但需针对失败驱动因素,制定应对措施。Guevara等(2020)[12]分析了将PPP模式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周小梅等(2022)[13]提出可以借助PPP模式推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价值的实现。朱琛等(2021)[14]基于蒙特卡洛模拟了风险因素下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投资的可行性,为社会资本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邓敏贞(2021)[15]提出推进PPP模式下海绵城市的发展,必须完善法治环境、健全法律制度、更新治理手段。金英桐(2020)[16]总结了目前国内污水处理项目的各种模式,通过对比分析得到PPP模式在提升污水治理能力、工程质量方面的优越性。
2研究对象界定与理论基础
2.1研究对象界定
2.1.1农村水利设施PPP项目
农村水利是指为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强防汛抗旱能力,以保证农村生活与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的水利设施[57]。
其中,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指为预防农田干旱、洪涝、盐渍等自然灾害,并采用现代化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所采取的灌溉、排水等工程措施,分为新建和存量项目。目前我国农田水利设施有很多都建于建国初期,受制于当时工程施工技术水平,一般建设标准较低,造成了工程的质量较差、设备老旧等问题,与此同时,农田水利体系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截至2020年6月,我国待改造的农田水利设施所占比例达七成。另外,现有设施难以满足目前农业生产的灌溉要求,且大部分灌区存在盐碱化、缺水等情况,亟需新建农田水利设施。
故本文将新建农田水利灌溉项目作为研究主体,后文所述的农村水利设施项目皆指农田水利灌溉项目。农村水利设施PPP项目是指在水利领域采用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地方政府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与社会资本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合作关系,以增强蓄水、供水、灌溉服务的能力与供给效率。
2.2理论基础
2.2.1全生命周期理论
全生命周期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国防部提出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全生命周期理论开始正式进入民用领域,并日益成为大型企业控制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
全生命周期理论是对产品全生命发展阶段实施不间断、协调统一的管理,综合考虑包括规划、可研、设计和招投标、建设、运行和报废在内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的问题,采用并行设计方法,保证各阶段活动的连续性和决策的一致性,使得产品实现技术最优、质量可靠、时间最短、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环境最优的目标。
农村水利设施PPP项目在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事件的发酵可能引发项目不同种类、或大或小的风险。同时由于风险本身具有传递性,彼此依赖,并不孤立静止,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呈动态演化的过程。因此,本文将全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农村水利设施PPP项目,根据农村水利设施PPP项目的运作模式、流程和特点,识别出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3个阶段。
在农村水利设施PPP项目风险传导中,即存在着多米诺骨牌效应,前一阶段的风险因素可能会直接引发后一阶段的风险,如图2.5。风险在接续传递中,总有一些风险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后置因素,或是受到其他前置因素的的累积影响,而对项目整体起到了关键作用,控制它们就能很好地降低项目的整体风险。但是由于在特许期满后的运营阶段产生的风险无法对前面阶段的风险产生影响,控制它们对于项目整体风险效果不大,因此,本文基于风险传导理论仅研究从项目前期到运营期(特许经营阶段)的风险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关键风险因素。
3项目风险因素识别与指标体系构建..............................20
3.1农村水利设施PPP项目风险因素识别.....................20
3.1.1风险因素识别方法选取.......................20
3.1.2基于文献研究的风险因素初步识别.......................21
4基于SNA农村水利设施PPP项目风险因素分析........................38
4.1风险因素关系识别..........................38
4.1.1问卷设计......................................38
4.1.2数据收集.............................39
5实证研究................................57
5.1项目概况..............................................57
5.2项目风险网络模型构建............................58
5实证研究
5.1项目概况
江西省廖坊水利灌溉二期PPP工程为廖坊水利枢纽工程的配套项目,该项目的建设任务为廖坊水库下游金溪、东乡、临川及高新区等四县(区)33.05万亩农田的灌溉及抚州高新区城市工业、生活用水的输送。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建设西干渠和东一分干渠、二分干渠及其28条配水支渠、20条配水干斗渠,建设相关渡槽、倒虹吸、涵洞、隧洞、各类涵闸、桥梁和提灌站等873座渠系建筑物。由于项目总投资较大,引入PPP模式,选取社会资本进行投融资,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合作期限为19.5年,其中建设期2.5年,运营期17年。项目于2016年9月20日开工,目前,项目已进入运营阶段。
项目采取BOT运营模式,抚州市廖坊灌区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政府方出资代表,南昌水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江西省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为社会资本方,由社会资本与政府出资代表合资组建的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融资、建造、运营及管理工作,社会资本持股比例为90%,政府方出资持股比例为10%。项目主要产出物为公共基础设施,属于非经营性项目,缺乏使用者付费基础。因此,采用政府付费的方式,政府付费自项目正式运营之日起开始支付,政府向项目公司支付可用性服务费及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