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建筑外观的研讨
摘 要:通过分析中国公共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建筑师注重环境,重视民族文化,对繁荣建筑创作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中国建筑创作的繁荣昌盛,要靠中国建筑师自身去完成。
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繁荣
RESEARCH OF THE OUTER PHYSICAL FEATURESOF PUBLIC BUILDINGS IN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the design of public buildings in China,the surroundingenvironments and na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emphasized for architects in their designs.And many reasonablesuggestions for flourishing building design were proposed. The prosperity of building design is going to beachieved by Chinese architects and the buildings in China will be prosperous.
Key words:public building;design;prosperity
研读我国老一辈著名建筑大师、建筑教育家童先生的文章《我国公共建筑外观的检讨》一文,感受颇深。作为从事建筑教育、理论研究及实践的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中国古代建筑文化遗产留给世人一个广阔的建筑世界,为之研究,为之惊叹,这已成了历史。带给我们的课题是怎样发扬光大。进入21世纪建筑新浪潮时代,建筑文化、建筑理念、建筑环境、人文建筑、生态建筑、景观建筑、智能建筑等新概念都摆在我们这一代建筑师面前。建筑新浪潮时代,不是盲目追求时尚,追赶世界潮流,而是同本民族的主体文化一脉相承。一个时代建筑的特性,首先建立在本民族地域平台上去发展,才有生命力。
1 公共建筑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建筑外观的检讨》是童先生抗战胜利后撰写的,就是提醒建筑师,战后复兴的国珠,西安有钟楼和大雁塔,香港有中银大厦和会展中心。每个城市都在大力兴建广场和标志性建筑,攀高建标志成了中国城市公共建筑的热门。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仅用5年的时间就建成了2000多座高层建筑,其中金茂大厦88层。环球金融中心94层,总高度达500m以上,决心摘取“世界第一高楼”的桂冠,在停建5年以后,又将复工兴建。西安旧城中原有建筑以低层为主,市中心钟楼、鼓楼以及城外大雁塔、小雁塔等均突出于城市轮廓线上,成为城市标志性景点。而今,城内外层出不穷的中高层建筑破坏了传统城市的轮廓线。古建筑之间的“通视走廊”受阻。城市新建筑不古不洋,古建筑群内常能看到“西洋景”。建筑美的和谐遭到破坏。
盲目国际化,给城市经济增加更多的负担。建筑大师张开济先生以“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来形容时下流行的建筑风格[1]。截止1996年止,全国有86家城市喊出了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口号。例如北京,金融街一度使北京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亮点。现在人们意识到,此类“现代”建筑正在把一个文化的北京淹没在城市轮廓线以下。轰动一时的珠海西区开发区曾托举着珠海成为大都市的梦想。《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专题报告》却表明,珠海目前使用的土地仅为远景规划中的1/7,珠海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仅为原设计能力的10•8%[1]。像大连这样“不求最大,但求最佳;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城市不多。
观光了中国许多大城市以后,人们发现中国的城市越来越相像。没有地域风格,没有文化内涵。自上海新客站采用高架候车模式后,天津新客站、沈阳新北站也相继采用此模式建成通车。接着各地效仿渐成时尚,把这当成大型客站现代化的标志了。抄袭建筑、克隆建筑成为某些建筑师大胆采用的手法。由中国第一代建筑大师设计出的像南京中山陵、上海中国银行大楼、紫金山体育馆这样具有“中国现代建筑”风格的作品不多见。
中国古代建筑的伟大世人皆知。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和谐,结合点的衔接,几代建筑大师为之努力。解放后建设的北京十大建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然而,如今的城市仿古成瘾,在城市中遍地开花,大兴土木。仿唐一条街、仿明清一条街,不讲城市的人文、历史、建筑文化,只要短期的经济效益,不惜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过多过滥的“世界公园”、“老北京”、“民族园”、“三国城”、“水浒城”等建筑堆砌不出其真正的文化来。这种“假古董”盛行的恶习,造成城市土地的浪费,经济的停滞。据统计,有的“假古董”单项投资就超亿元。而国家每年下拔给750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专项补助经费,总共只有1•3亿元[1]。这个数据足以警示我们建筑师,要以负责的态度设计好、建设好我们的城市,使我们的城市建筑外观新颖别致,具有本民族的时代特征,建筑景观更加自然,更加美丽。
2 研讨发展和解决的方法
公共建筑,除自身有庄重或宏伟的外表,更区别于一般工业或居住建筑[2],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经济的象征,又是城市扮美的使者。
建筑本身是一种文化,建筑文化不同于其他艺术性文化。它一方面与建筑的使用功能紧密衔接,通过功能表达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又是工程的艺术,通过动用大量的投资、材料和劳动力方能实现[3]。因此,建筑行业历来都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的增长因素。中国建筑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中国未来建筑市场的繁荣,需要我们几代建筑师去创作。
公共建筑设计的繁荣,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解决。
2•1 政府要对设计创作环境提供良好的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的投资环境取得良好的改善。大批国内外的投资者较为满意。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投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很少有人提到设计环境,没有良好的设计环境,创作不出好的设计作品,投资效益也不能很好发挥。因此,设计创作环境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政府要对建筑设计收费标准进行强制性的管理,形成法规文件。设计费是建筑创作环境的经济保障,收费标准与设计创作是相辅相成的。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不管是国营企事业单位或私营单位,都在设计费上一压再压。总希望以最低的收费获得最佳的设计作品。建筑师为了生存环境,不得不互相之间压价,这样使国家颁布的建筑设计收费标准成为废纸一张。相反,根据新的管理规定,设计要求一再提高,设计规范一再增加,设计人员的责任一再加重。建筑项目本身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高效益的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设计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在知识经济年代,建筑设计是无形资产,对投资效益起决定性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创造价值。低廉的设计费,繁荣不了设计创作,只能造成“平庸建筑泛滥”[3]。
其次,建筑设计的繁荣,要充分依靠国内建筑师去发展。近几年在一些大城市或沿海地区,在建筑设计上“崇洋媚外”。不管什么项目都要请国外建筑师来做。应该承认有些发达国家建筑技术先进,设计思想超前,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的建筑师要学习他人的长处。但是照这样下去,一些大型建筑设计都来自外国建筑师之手,而且设计费高得惊人。相反,国内建筑师收费低的惊人,形成明显的反差,创作的积极性受到制约。中国建筑市场的繁荣与兴盛,要靠中国建筑师来完成。这是外国建筑师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必须注重人才培养,优化队伍,提高建筑师自身素质,寻求自身发展的道路,给国内的建筑师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良好平台。
良好的设计环境是繁荣建筑创作的基础,改善设计环境关键还在管理。我们希望政府管理部门加大力度,制定有效的方针政策。规范建筑市场,使中国的建筑师有一个广阔创作的空间,为中国的建筑繁荣做出贡献。
2•2 提高建筑设计单位综合能力
从国内的建筑设计单位综合配置分析,除个别单位外,大部分综合操作能力较差。综合起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政府制定的建筑设计收费规章,在执行中没有发挥积极作用。设计单位经改制后,已逐渐成为商业单位,经营成为他们一项经济活动。整体的综合竞争实力发挥不出来。第二,专业配置不合理。据调查分析,许多设计单位建筑方案设计人员缺乏,景观设计人员没有。如今,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环境很重要,建筑师需要有一个扩大、综合的环境设计观念。因此,人员的配置是第一位的。
2•3 建筑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要繁荣中国的建筑市场,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队伍的建设。建筑师的培养,首先要在建筑院校学生中抓起,培养学生从开始就树立起当建筑师的理想。在教学中多掺入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在毕业设计题目上多些“真题真做”,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为设计单位输送初级建筑师人才。其次,继续建筑师注册制度,使中国的建筑师职业化。第三,在一些大型公建项目上,聘请有经验的外国建筑师为主设计,中国建筑师参与,开扩眼界,相互协助,各展所长,共创优良。
中国城市公共建筑外观设计的好坏,真正体现在中国建筑师身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一定能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建筑师,中国建筑师们也一定能担负起这个伟大重任。
参考文献
1 姜峰,池家祥•中国城市建筑发展的误区•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2,18(2):55~56•
2 陈世民•为繁荣建筑创作急需研究的几个问题•建筑师,2000,(95):12~13•
3 童•我国公共建筑外观的检讨•建筑师,2000,(95):9~10•
The outline of Chinese public building,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