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工程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公共建筑工程论文格式、公共建筑工程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施工测量控制网的建立方法及意义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957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110262124159262 论文字数:2089 所属栏目:公共建筑工程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施工测量控制网的建立方法及意义
【摘要】:根据现场条件,以红线点、地下连续墙转点和建筑物主要轴线交点,建立了简单实用的施工测量内、外控制网。在内部控制网逐层向上传递过程中,保证了施工控制的精度和沉降观测的可靠性,从而保证了施工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关键词】:测量控制网;内外控制;沉降观测

 

深圳市电影大厦建筑面积36 011 m2,裙楼长101.63 m,宽38.38 m。一号塔楼为圆形,外半径13.4m,二号塔楼长24.8 m,宽17.5 m,附属塔楼为圆形,外半径4.5 m。该工程地处繁华市区,施工场地狭小,周围环境复杂,由于临时设施和物资材料的堆放,占据了大量测量作业面。大厦内部轴线分布错综复杂,地下室采用半逆作———中心开挖法施工,施工测量工作难度较大。

 

1.控制网的建立
为了符合施工测量精度要求,满足工程进度,根据施工现场条件,本着“从整体到局部逐级控制”的原
则,布设合理的施工测量控制网[1]。
1.1测量仪器的选择
该工程选择PENTAX全站仪(测角精度2″,测距精度±(2+2×10-6×D))、JGJ2经纬仪(一测回水平方向测角中误差为2″)各一台用于平面控制和碎部放线,DZJ3垂淮仪(精度2.5×10-4)用于平面控制网竖向传递及垂直度控制,DS3水准仪(1 km往返高差中误差为±3 mm)用于高程传递。为满足施工要求,以上仪器在开工前必须送检,并每隔一定时间复检,检查合格后方可用于测量。
1.2水平控制网的建立
水平控制网分为红线点控制网、外部控制网和内部控制网三级布设。
(1) 红线控制网
对甲方提供的6个红线点A、B、C、D、E、F的坐标进行复测,组成一个闭合导线网,把红线点控制网作为工程的整体控制。
(2)外部控制网
根据红线点坐标与地下连续墙的转点坐标,通过坐标计算,用极坐标法或直角坐标法,测设出地下连续墙各转点的位置,建立外部控制网(见图2)。该控制网是内部控制网建立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和编绘竣工总平面图的重要依据。应严格保护好各控制点,防止在施工过程中控制点被破坏。如点位被破坏,应及时与其他点联测,使其得到恢复。
(3) 内部控制网
根据外部控制网与轴线间的位置关系,测设出主要轴线位置及其引桩,地下室底板施工完后,测设出建筑物内部控制网。工程±0.000以上由5层裙楼及3座塔楼组成,在建立内部控制网时,既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要考虑各自的独立性。二号塔楼及裙楼部分由1~6号点控制,裙楼施工完毕,二号塔楼由1、2、4、5四个控制点控制。一号塔楼由7、8、9、10四个控制点控制,南面附塔楼则由11、12、13三个控制点控制。根据内部控制网将控制点逐层往上投测时,在基准层控制点p上用DZJ3垂准仪往上垂直投测,施工层的对应控制点p′位置预留200×200 mm的方洞,方洞上用透明平板玻璃接收投测点p′。为了减小投点误差,提高投点精度,将垂准仪进行水平360°旋转,每次旋转90°,可在上层平板玻璃上接收到4个投测点E、F、G、H,4个投测点的连线EG、FH的交点p′,即为点位p在施工层上的精确投测位置。同法可将其他各个控制点分别从基准层往施工层投测。各控制点逐层反复向上引测,每隔三层再精确测定各控制点的位置,防止因光点扩大而造成较大的误差[2]。
1.3 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为保证建筑物标高精度,根据甲方提供的水准点,在施工现场建立高程控制网。用水准仪对所提供的水准点进行复测,检验合格后,在与甲方所提供的水准点间埋设半永久性高程点,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法进行联测。同时联测平面控制点,以此作为施工中高程控制。半永久性高程点设在距离建筑物25 m外,距离回填土边线15 m外,其精度不低于三等水准点。水准线路按附合路线或环形闭合差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为[3]MW=[WW/L]/N式中:MW—高程全中误差;W—闭合差;L—线路长度;N—附合或闭合路环的个数。
用水准仪将高程引测到建筑物柱子上,标注红色,以便施工过程中随时检测。用钢尺法或吊钢尺法将高程引测到各楼层,要求同一层上各点导入高程之间互差≤±3 mm,符合要求时,取其平均值作为该层的高程基准。

 

2.沉降观测和垂准测量
根据设计要求,埋设19个变形观测点,与建筑物外部控制网组成一个附合路线来实施沉降观测,如图5中的 。每次观测时,观测的对照点不少于3个,且路线、人员、仪器相对固定,在早上或傍晚观测。首层主体施工完观测第一次,主体施工时每施工完3层观测一次,主体封顶后每3个月观测一次,竣工验收后,每6个月观测一次,并绘制各点的沉降曲线图。从开工至1997年12月27日间共进行了14次沉降观测,由表中可以看出,最后两次观测的时间间隔为3个月,各观测点当次沉降量基本为0,因此可以认为大厦沉降基本趋于稳定。各点的累计沉降量平均值为18 mm,最大值为26 mm,最小值为13 mm,分布比较均匀,未出现某一个点有较大异常沉降的现象。根据控制网,用垂准仪竖向传递各控制点,观测建筑物的水平位移,控制垂直度总偏差不大于±5 mm,单层不大于±3 mm,并绘制水平位移曲线图。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建立正确合理的施工测量控制网,是保证施工进度和测量精度的关键,通过上述施工控制网的建立,有效地保证了施工测量精度,各项限差均符合规范要求,在工程主体施工过程中和竣工后保证了施工测量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李青岳.工程测量学[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4.
[2]GB-500269,工程测量规范[S].
[3]手册编写组, http://www.51lunwen.org/ 建筑施工手册(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