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广播电视新闻学论文格式、广播电视新闻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电视新闻感官主义的审美读解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ad201011041017385627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717
论文价格: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208151958597505 论文字数:20000 所属栏目:广播电视新闻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引言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媒体做为大众传播的工具仅以传递简单的新闻资讯报道己不足以满足人们的求知心理。言论的自由,报道的开放性,各种大众媒体雨后春笋般的产生,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都使得新闻媒体这个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尤其是电视、报纸等这些传统媒体如何在竞争中取得自己的有利地位,从而不被社会所淘汰,不被受众所遗弃,成了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一直关心并不断改进的症结所在。而电视新闻媒体以其特殊的视听双通道和多种传播符号的运用在竞争与变革中尤为引人注目。于是我们看到无论是国内外的电视新闻都越来越倾向于以辛辣耸动的主题和刺激受众视听感宫的制作形式来吸引受众的关注,而对新闻将会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则通常被抛诸脑后,一切以先抓住受众的眼球和耳朵为出发点。这种以“感官刺激”为新闻主题或形式的独特现象,标志着一种新的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也意味着受众思维模式的一种转换,这种感官刺激的新奇日渐引起了受众接受经验的重构。越来越多的媒介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对此形式的运用乐此不疲,为了感官而感官,在吸引了众多受众的同时也不断挑战着传统的新闻价值。而如果想使新闻的主题与品位达到平衡就要涉及到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接受美学。受众接受媒介的新闻文本并对其进行解码加工,这个过程就是受众的审美过程。接受美学所主张的文本在没有经过受众的审美加工时只是一个独立的审美信息载体,但经过受众对它的解码加工后才真正富有了通常意义上审美对象具有的自身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作品的审美内涵是由受众赋予的,而受众进行赋予的基础(解读的基础)是受众在长时间的审美活动中行成的评判习惯和解码经验。而这些又是由媒介在不断的向受众进行审美对象的构架和审美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不断塑造着的。换句话说,新闻媒介采取的以感官主义为诉求主旨与依据手段的新闻传播方式(包括表现方式,叙事结构,选题角度等)使受众的接受美学局限于审美的感觉与知觉层面,成为肤浅的表层审美取向,审美价值的评判标准也由于感官主义这种刺激性的审美信息传递手段的影响而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呈现出偏离既有的传统意义上的美学哲学构架的受众审美主义。电视新闻研究中所指的接受美学就是指观众对电视新闻这一客观信息文本进行审美评判的标准,是受众对电视新闻产品予以审美解读所依据的理论。它不是由某一特定的个体或组织所灌输的,也不是在某一次审美活动中顺时形成的,它自发于受众个人,并在受众长期的电视新闻使用接受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形成,并不断的被强化固定的。反过来,又不断影响着受众对电视新闻审美价值的评判和对电视新闻审美信息的解读。如果这种人与媒介的互动是不断的相互良性促进,健康循环的,那么无论是受众的接受审美水平还是媒介产品的审美价值都会在这种共赢的互动中得到提高,但是如果双方任何一方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到这个审美循环的可持续I发展。而本文就是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研究电视新闻感官主义对媒介和受众双方的影响。探讨接受美学与电视新闻感官主义的互动关系,说明在感官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受众正确的接受美学。使受众与媒介的互动达到相互良性促进健康循环,使受众的接受审美水平和媒介产品的审美价值在这种共赢的互动中得到提高。希望能从美学与新闻学的交叉视域中,得出更积极的结论。能有助于更加全面理解并正确引导这种传受生态互动,从而促进传受双方的互利共赢的传播循环,使受众都可以成为成熟独立的审美个体,而媒介也可以成为负责任的审美对象的供应平台。

 

参考文献
Ill王泰俐电视新闻节目感官主义之初探研究[[J].台湾政治大学新闻学研究2004
I2】王泰俐新闻学研究[[J].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2004
(3】马婷婷从“黑镜头”到“感官主义”[J].新闻界2003, 5.
I4]王晶美学视野受众研究与电视新闻田].山东大学2003年硕士毕业论文
(5]许厚今接受美学对新闻学的启示[[J].新闻战线2004, 7.
(6】傅守样应小敏视觉文化的超美学:大众经验的重构与视觉感性的飞扬[[J].现代传播2007, 4.
(77谢长青接受美学与新闻传播效应[[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 12.
(8】金彦张丽从接受美学看电视受众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1999, 5.
[9】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f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I10】仁占涛接受美学视野中的电视艺术美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07, 4.
(11]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新华出版社,1999, 4.
(12]王廷等认知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
I13】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I14】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M].华夏出版社,2005, 4.
I15】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8.
I16】马以鑫接受美学新论〔M].学林出版社,1995.
I17]卢炎论电视新闻美学[M].郑州大学,2001, 6.
[18】刘小枫接受美学译文集四〕.三联书店,1989.
[19】欧阳宏生电视新闻批评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1.
[ 20 )  Austin,  W. E.,&Dong, Q..  Source vs,   content effects on judgments of news believability.[J] 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994 }  71(4), 973-983.http://www.51lunwen.org/gbdsxwxlw/
[21]Brosius, H. B.. The effects of emotional pictures in television news.[M] Communication Researc权1993 ,20, 105-124.
摘要 4-5
Abstract 5
目录 6-8
引言 8-10
第一章 电视新闻感官主义发展概述 10-15
    1.1 电视新闻感官主义的理论起源 10-11
    1.2 国内外电视新闻感官主义的研究及现状 11-13
        1.2.1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11-12
        1.2.2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12-13
    1.3 感官主义的特点及争议 13-15
第二章 接受美学理论在电视新闻感官主义中的渗透 15-19
    2.1 接受美学的理论内涵 15-16
    2.2 接受美学对媒介及受众的影响 16-17
    2.3 电视新闻感官主义与接受美学的互动关系 17-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19-32
    3.1 研究过程 19-20
    3.2 研究对象简介 20-21
    3.3 研究结果 21-29
        3.3.1 视觉指标研究结果 23-27
        3.3.2 听觉指标研究结果 27-29
    3.4 研究总结 29-32
        3.4.1 播报方式的变化 29-30
        3.4.2 新闻叙事的创新 30
        3.4.3 传播观念的变化 30-31
        3.4.4 新闻理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