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J套.,1A(一)研究意义九十年代初,赵本山初上春晚,借助春晚平台,东北地方文化开始有了全国性的影响力,随着这股东北风的盛行,黄宏、潘长江、巩汉林等东北笑星以喜剧小品为载体,逐渐形成了中国电视荧屏上一种独特的现象。令人惊异的是,在这之后中国电视二十年的发展中,这股电视荧屏东北热并非一闪而过的时髦,而是经久不息的活跃在电视荧屏上,尤其是赵本山的春晚小品,将东北区域文化的影响扩大到全中国。赵本山注定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随着本山现象的出现和升温,许多人开始关注他。《辽宁日报》在他刚刚出道之时曾发起了一场讨论。讨论的主要议题集中在雅与俗的矛盾上。后来,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公开评价赵本山是“喜剧表演艺术家”,这个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对赵本山的定位引发了另外一场规模更加浩大的争论。一方面,有的研究者从“文化”的的角度入手,否定赵本山与东北小品。另一方面,以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杨朴教授为主的一批理论家就赵本山现象发表了一系列观点,将赵本山喜剧小品作品放在东北民间文化传统之中进行研究,提出赵本山的小品是对传统二人转表演方式和原始戏剧方式的演化变形,这种观点因为有了东北区域文化基础和理论的高度而具有了深刻的说服力。今天,电视荧屏东北热的代表人物赵本山几乎成为东北文化的“代言人”。他的小品表演已经成为春晚大餐中的一道主菜,缺少了他的小品,中国人的春节似乎都过的没有滋味儿,借助这种影响,他创办的本山传媒成为集剧场演出、电视剧拍摄、演员经纪等多项业务为一体的大型传媒集团。二人转剧场“刘老根大舞台”在沈阳、长春、北京等省市设立了分场,旗下演员通过央视春晚、集团制作的电视剧在央视一套和各省级卫视的热播,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赵本山的喜剧小品、电视剧在当今多种娱乐形式严重分流的情况下,依然屡创收视奇迹,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与青睐,特别是在东北文化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主流地位。在这看似反常、偶然的现象背后,包含着亚待研究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本文就是在全面把握东北文化的基础上,把赵本山最具代表性的春晚小品放到媒介文化的层面上,总结赵本山春晚小品的文化基因与电视媒介的本体娱乐功能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为东北地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找到一个可行的方向。(二)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研究目标:在媒介文化理论视阂下对赵本山春晚小品的文化基因与电视媒介的本体娱乐功能的相合性进行分析,从电视本体论层面、赵本山春晚小品叙事的文化基因层面、区域文化层面、延伸价值层面分别进行分析。研究内容:赵本山以春晚为平台造成他的影响,用电视叙事来体现他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表述,电视媒介是赵本山的成功的前提。可以说,没有电视媒介,没有春晚,就没有赵本山的今天。赵本山的电视叙事强化了东北文化在现代传播语境下的生命力,在媒介生根,成为了现代化的传播文本。一方面,他的电视叙事深深扎根于民间的二人转艺术,二人转的根在民间,具有中国戏剧传统的狂欢精神,这种狂欢精神是赵氏春晚小品叙事娱乐精神的源头活水。然而,来源于民间二人转的狂欢精神在电视化的过程中己经逐渐变形,主流话语对狂欢文化的招安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赵本山的电视叙事也暗合了中国社会转型期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博弈,在赵氏小品中,到处充斥着这种博弈。有时候表现为都市与乡村的价值观的冲突,有时候表现为主题与表演的并行。无论是主流话语对狂欢话语的招安还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博弈,赵本山小品叙事中的娱乐价值始终是他小品存在的主要意义。这种娱乐价值的生成是因为人们生存的需要,也因为时代背景的擅变,其间还有制度的放纵。也正因如此,赵氏小品衍生出了它的延伸价值。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赵本山的春晚小品叙事的文化基因是一个多元多维的存在,它的喜剧小品的文化基因与电视媒介本体功能的相合性研究有着重要的当下意义。拟解决关键问题:1、赵本山春晚小品叙事的文化基因分析。什么是文化基因,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才能全面合理是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2、赵本山小品的文化基因与电视的本体娱乐功能之间如何才能建立联系,找到二者之间的相合性也是本文的关键。另外,中国的电视\网络叙事处于内容饥渴的特殊传播时代时,生产的贫乏和单一,娱乐方式的贫乏和单一,让赵本山承载了人们太多的审美期待。他用自己的电视叙事主宰了一代甚至几代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因此,我们称他是特殊传播时代的媒介英雄。但英雄也是人,也有不可克服的缺陷。对于赵本山来说,审美与娱乐的分野是他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对赵本山的不同声音早已经出现,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媒介英雄,赵本山的淡出是时代的必然。这也是电视媒介叙事的规律。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从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等角度综合,逻辑分析,目的是获得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结论思辨研究与以通过归纳分析,从资料中发现,通过观察得出关于事物属性的结论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实证研究为主,思辩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具体方法主要为定性研究和文本分析。通过归纳分析,从文本资料中发现问题,通过资料输理和逻辑推断得出关于事物属性的结论.依靠东北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网的丰富资料,和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图书,可以有力的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智锋《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
个发展阶段》来源:中华传媒网(本文系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文化创意产业与
中国影视文化建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Objjd8b000b)阶段性成果之一。)
[2〕李幸《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视听界》2004年第一期
[3〕张君昌、吕鹏《广电栏目:品牌化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十
期
[4〕孙宝国《试论区域性电视元素的内涵与价值》《电视研究》2006年第九期
[5]余治平《知胜本体论的终结、转向与解构—从康德、海德格尔到德里达》中
国社科院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6〕央视网络《电视批判》2002年12月29日
[7〕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6页
[8]陆哗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186页
[9〕中国电视网 [10〕 http://www.51lunwen.org/gbdsxwxlw/ [11]于丹:《“浙江卫视风格化打造研讨会”专家领导发言精选》,新浪网,
[12〕陈旭光:《世纪之交的文化艺术转型:趋势与表征》,胡智锋主编《影视文化
前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20页。
[13〕潘智彪:《喜剧心理学》,三环出版社1989年版,第293页。
[14〕喻国明《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传媒学术网2005年11月10日
[15〕赵晖:《电视一文化的诗意栖居》载《现代传播》2005年第一期
[16〕周笑《中国电视媒介增值力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五期
[17][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6卷),203, 214, 227, 44页,石家庄,河北
教育出版社,19980
[18J[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6卷),203, 214, 227, 44页,石家庄,河北
教育出版社,19980
[19〕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148, 143, 122, 18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
[2创陈钢《喜剧精神的当下意义》《中国电视》2008/04
[21]《巴赫金全集》第三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43— 544页。
[19][美]桑塔耶那.《美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2〕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文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
目录 6-7
引言 7-11
(一) 研究意义 7
(二)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7-9
(三) 赵本山春晚小品作品的选取与梳理 9-11
一、电视本体娱乐功能阐释 11-21
(一) 电视娱乐功能基于电视本体功能 11-14
(二) 中国电视本体娱乐功能发展历程 14-15
(三) 娱乐重回电视荧屏的必然性 15-18
(四) 电视本体娱乐功能回归的影响 18-21
二、赵本山春晚小品的文化基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