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产业经济论文,笔者认为银行业产业组织优化有两个方法措施:一是通过商业银行业本身的成长,全部的商业银行都要遵守市场原则,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产业组织优化;二是通过政府实行产业组织政策,政府对商业银行不合理的地方直接进行干涉,推动产业组织的优化。对于产业组织优化问题,一直存在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促进产业组织优化首要是通过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政府直接进行干涉,另一种则认为市场自己才是优化产业组织的首要手段和,否定政府干涉。哪一种观点适合山东银行业的发展,主要看山东银行业的具体发展状况。就目前而言,山东银行业产业组织优化必需通过两途径来实现,即市场本身成长途径与实行产业组织政策途径。因为我国处在经济不发达阶段,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市场机制不完善,所以刚开始,我国主要通过产业组织政策来实现产业组织优化,而随着市场的完善,在产业发展的后期,我国可以而且也必须适当采用市场本身的作用,减少政府干预,山东省作为我国的大省,必须紧跟国家的脚步对银行业产业组织进行优化。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产业组织理论的焦点是研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还研究如何经过合理、有用的产业组织政策来促进产业组织的优化,最终到达较高的与预期相近的市场绩效。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通过银行业,所以分析银行业产业组织的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近几年来,银行业逐步地确立了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体系与机制,经济效益得到了很大地提升,这也是在一定的基础上才取得的成果,比如银行业逐步打破市场垄断,开始强化竞争,进一步的放宽进退壁垒。最近几年来看,银行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必然的成长,但也必需意识到,银行业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从银行业产业组织的角度看,首要表示为:
首先,市场结构方面,在我国银行业产业中,一直以来都是国有资本在商业银行中占主体地位,导致银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且资源的配置也出现了不平衡现象。在银行业市场进退壁垒方面,基本上是靠行政手段很少使用市场进行调节来适应市场地竞争,银行业的寡头垄断征象和局部竞争征象同时存在。
其次,市场行为方面,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都存在问题。价格行为方面,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银行之间仍然会有变相价格竞争行为。价格行为方面,尽管对银行产品、同行业竞争等采取了严格的的监管手段,但银行仍然会推出产品规模以外的新型产品或者是运用营销、创新等手段来进行非价格行为竞争。此外,虽然银行业也存在并购和重组的现象,但是他们之间的并购重组行为难度较大,市场行为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再次,市场绩效方面,我国一直比较重视效率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经历过“大一统”时期,使得我国银行产业的不良资产问题严重,在改革的时候,大量的不良资产都被当时规模比较大的国有银行所承担,国有银行占据大量的的市场份额,却没有得到较高的市场绩效,最终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优势得不到发挥。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无论是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还是在市场绩效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将选取山东省银行业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并据此提出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来优化山东省乃至我国的银行业产业组织。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关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 马歇尔、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开创者,开创了产业组织理论。张伯伦(1933)把市场结构划分为多种类型,从完全竞争到完全垄断。同时,罗宾逊夫人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她试图揭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影响。他们两个的分析可以看做是 SCP 范式的雏形。
20 世纪 40-60 年代,梅森、贝恩形成了著名的哈佛学派,建立了哈佛学派的 SCP分析框架。在这个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根基部分和政府的公共政策构成。他们认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因此,必须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剂和改良不合理的市场结构以到达较高的市场绩效。
20 世纪 60 年代,出现了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是在哈佛学派之后,代表性的人物是鲍莫尔、斯蒂格勒、德姆塞茨等。芝加哥学派与哈佛学派的概念存在分歧,芝加哥学派认为,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中所具备的高利润大多是来自企业的高效率。比方,斯蒂格勒(1950)认为,一个产业中的企业高效率和创新完全可能会致使这个产业呈现高的利润,进而高的利润又增进其范围的扩展和市场集中度的进步,构成以大企业和高度集中为特点的市场结构。斯蒂格勒认为 SCP 之间的关系首要体现在 P→C→S 的逆向关系上。鲍莫尔(1982)继续研究,提出了两个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和沉淀成本理论。他认为,在可竞争市场中,市场行为的变化既会改变市场结构,又会影响市场绩效。该理论不认为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与市场行为之间是单向既定的逻辑关系,而是具有可逆的关系。
除芝加哥学派以外,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另有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在新制度学派中,科斯对产业组织理论的构成起了主要的奠定作用。科斯(1937)初次提出了包括交易成本在内的市场成本的观点,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威廉姆森(1971)以此为基础,成立了比较系统的新经济制度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新奥地利学派把研究重点转向了市场行为,与哈佛学派不一样,哈佛学派主要是对市场结构的研究和论述。
..........................
2 相关理论及发展
2.1 产业组织理论
2.1.1 产业组织理论的诞生渊源
产业组织理论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门微观应用经济学,它主要是研究产业组织内部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及其三者的内在联系。1933 年,张伯伦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同时,罗宾逊夫人也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他们都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成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依照西方经济理论界的分别,垄断竞争理论与完全竞争理论都属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而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是经马歇尔所创立的理论体系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学说。马歇尔是十九世纪末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在 1897 年《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马歇尔冲突”,他对产业组织问题的认识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马歇尔、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开创者,构成和发展了产业组织理论。张伯伦作为紧随其后的开创者,他把市场结构划分为多种类型,将市场结构深入研究。同时,罗宾逊夫人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她试图揭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与影响。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对产业组织的分析可以看做是 SCP 范式的雏形。他们都对产业组织理论做出了很多研究,分析了不同的市场结构对竞争程度的影响,还有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2.1.2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
(1)哈佛学派及其 SCP 范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梅森、贝恩和席勒为代表哈佛学派,根据已有的垄断竞争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分析范式,即“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济绩效”,简称SCP 范式。
梅森认为,产业市场结构的表现取决于组织的市场行为方式,而这又取决于市场的制度环境,因此可以认为在梅森看来产业组织中结构、行为和绩效三者之间是单向的因果关系。1959 年,贝恩提出了市场结构的概念,在他的《产业组织》一书中,他详细论述了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绩效的影响。同时,贝恩又对美国的制造业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即“集中度--利润率”假说。这个假说就是说集中度和利润率呈正相关关系。在垄断的市场结构的中,由于企业之间存在限制竞争的行为,比如少数企业之间存在合谋行为,或者设置高的进入壁垒来限制其他企业的进入,从而高的市场集中度给垄断企业产生了高的利润率,但是这不利于资源的配置。哈佛学派的思想就是从贝恩的思想构开始的,其思想就是产业组织应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其中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而市场绩效又取决于企业的市场行为。高度集中的行业结构总是倾向于采取一些市场行为比如同谋或者是提高价格,通过这些手段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这不仅阻碍了技术进步,也导致资源配置非有效性。因此贝恩的思想是通过一些公共政策作用于市场结构的改变,促进行业的有效竞争,限制企业的垄断。
............................
2.2银行业产业组织理论
一个理论的发展壮大就在于它的研究范围在不断扩大,研究主体和其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在西方,银行业产业组织研究始于 1960 年,它也促进了银行业的另一个分支--银行微观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银行业来说,自 1990 年以来,对于产业组织的分析框架一直以银行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从银行业的实践角度看,1990 年银行业逐步放松管制后,银行业越来越注重竞争创新和战略行为,这已经是很多学者研究的一个前沿重要课题。国外学者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而我国学者对产业组织研究虽说研究的比较晚,但现在随着国力的强大也处于加快成长的时期,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对产业组织的研究更为系统与全面,不单单是对某一方面进行研究,也对多方面进行研究或者是对某一方面的基本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同时,我国学者也发表了很多有影响的关于产业组织研究的著作。
银行产业组织理论是制定银行产业政策的主要理论。考虑到银行业的特殊性,必须对产业组织理论的 SCP 范式进行适当的修正,以了解银行业产业组织的特点。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 SCP 范式,在短时间内或从静态的角度看,市场结构不会有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