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本文以甘肃陇南武都区为例,以家庭兼业化决策和个人兼业化决策为视角,对特色农业发展中农村劳动力兼业化特征及特色农业对农村劳动力兼业化影响进行分析。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确权政策的实施,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农户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农民家庭有了更大的经营自主权。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根据202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有关数据,2022年,中国乡村人口数为4910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34.78%;乡村从业人员27420万人,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36亩,农村家庭人均耕地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非农收益高于农业收益,且近些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越来越多非农领域就业机会,因而农村劳动力兼业化现象越来越普遍。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一直处在上升趋势,但是其构成明细中非农收入占比不断增加。2000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282元,其中转移净收入91,占农民收入的3.98%;财产净收入42元,占农民收入的1.84%;家庭经营收入为1453元,占农民收入的63.67%;工资性收入697元,占农民收入的30.54%。2022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0133元,其中转移净收入4203.77,占农民收入的20.88%;财产净收入509.36元,占农民收入的2.53%;工资性收入8449元,占农民收入的41.96%;家庭经营收入为6972.16元,占农民收入的34.63%。全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其构成明细的绝对值都在增加,但从相对值来看,农村居民庭经营收入占比下降,说明非农收入比重在增加,尤其转移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占比,这意味着农户兼业化程度在逐渐加深。
1.2文献综述
1.2.1特色产业相关研究
(1)特色产业内涵
特色产业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良好渠道。从2000年开始,学者们从特色产业内涵、全国特色产业发展案例等方面对特色产业全面关注。胥留德(2002)[1]认为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更加丰富,特色产业从仅限于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张泽荣(2003)[2]认为特色产业起源于对特色资源的传统工艺开发,经过一定时期的经营,继而规模化、商品化,衍生出特色产业。对农村特色产业概念内涵的研究尚未达成共识。很多学者认为,打造乡村特色产业的目的是通过整合当地人力、物力、财力,形成淘宝村、电商产业园等乡村电商产业集聚带,以及建设文旅特色小镇,深入挖掘和盘活资源,打造乡村特色产业(侯燚等,2020[3];梅燕等,2020[4])。农村优势产业贸易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人才逐渐向农村地区集中,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同时也可以发挥当地特有的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杨槿等[5],2020;钟漪萍等,2020[6])。王艺明(2021)[7]认为乡村特色产业是依赖于乡村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具有区域竞争力和自身优势的产业。
(2)特色产业功能
P.Lynn(2002)[8]认为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发展特色农业可以将各个要素资源更加合理的分工,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正如张晓露(2006)[9]所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城镇化的有效手段。Williams(2010)[10]指出美国政府通过在农村发展政策中加入各地差别化、特色化的发展方法,使农村地区落后状况得以改善,农村地区的活力得以恢复。Halonen等人(2015)[11]通过研究发现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具有绝对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却可以摆脱产业的生命周期固有属性,使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郭景福(2016)[12]研究少数民族聚集区特色产业,提出以“生态化”产业发展模式发展资源特色产业的具体建议,发展具有边境优势的低碳“口岸经济”。胡继亮(2018)[13]认为培育特色产业可以有效推进精准扶贫。
第二章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概念界定
2.1.1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以都市农业为代表兴起于发达国家,欧美及日本的经济学家相继对特色农业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使特色农业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在国内,学术界对特色农业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口径,但很多学者认为,特色农业是整合区域资源和特色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和经济效益显著的农村产业体系(刘荣章等,2012)[87]。本文对特色农业产业的定义为: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为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其地域特色鲜明,能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且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种新形式的高效的农业。
2.1.2农村劳动力
根据国际标准,15至65岁的人口被视为劳动力人口。在我国,就业人员的定义是16岁及以上从事社会工作,并从工作中获得一定报酬或收入的人,包括城镇就业人口和农村就业人口。黄祖辉等人(2014)[88]指出家庭劳动力的定义是16岁或以上的非军人、非学生、没有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中农村劳动力是一个从户籍和地域视角演绎的概念,指具有农村户籍,有劳动能力且在劳动年龄范围内从事社会劳动并能取得相应劳动报酬的人口,而现役军人、学生等不被视为农村劳动力。
2.1.3兼业化
关于兼业化的内涵国内学者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高强(1999)[89]强调兼业化是指除了从事农业生产还从事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生产方式,其本质是指农民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生产,积极参与分享社会经济利益增长的过程。有学者以农户为单位研究兼业化,农户兼业化是指农户在闲暇时间(通常是一年中的几个月或几天)从事非农业生产、根据农业季节性属性从事农业生产(钱忠好,2003[90];赵保海,2014[91])。向国成等(2005)[92]研究指出以农业和非农收入所占比重为依据,将农户兼业化分为第Ⅰ类和第Ⅱ类兼业农户。梁流涛等(2016)[93]将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产业的行为定义为生计方式的兼业化。兼业化既可看作是一种生产方式也可以看作一种就业方式,前者侧重于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定义兼业化,后者侧重于从农民就业为主体定义兼业化。兼业化作为本文的核心概念之一,综合已有研究,本文对农村劳动力兼业化的定义为:持有农村户籍的劳动力,在一年的周期内既从事过农业生产活动也从事过非农业生产活动。
2.2理论基础
2.2.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提出“绝对优势理论”的理论的发展而来。该理论认为,各国生产技术的不同,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会产生绝对的差异,因此在生产效率上处于绝对优势的产品会出口,而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则会进口。大卫·李嘉图基于“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相对差别是国际贸易的根本而非绝对差别。为了获得最大利益、提升福利水平,各国应将重点放在具有相对优势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上,进口劣势产品。虽然比较优势理论源于贸易领域,但是比较优势理论也同样使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用来解读农业产业,依据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应该因地制宜发展本区域具有优势的农业产业,从而在有限资源禀赋下实现效用最大化。比较优势理论同样能够解读农村劳动力就业特征,农闲时农村劳动力在农业领域的边际产出基本为零,农村劳动力应从事农业之外生产活动;农忙时农村劳动力边际产出较高,秉持着比较优势的原则,农村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
2.2.2理性经济人假说
亚当·斯密提出的“理性经济人”假说。“经济人”通过经济分析实现利润最大化。由于引入了边际的概念,“理性人”的理性性质就有了量的表示。后来,“理性人”假说的内容被转化为“理性人的最大化”:就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产出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此后,瓦尔拉斯的基数效用论和帕累托的序数效用论量化了“理性人”的价值目标。根据赫伯特·西蒙在其著作中将理性经济人定义为以下两种含义:一是自利性假设,则追求自身利益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动机。二是理性行为优化原则,根据这个原则,个人可以通过“理性选择”,在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成本最小化。
第三章 特色农业发展及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 ........................ 16
3.1 特色农业概况 ..................... 16
3.1.1 武都花椒发展概况 ......................... 16
3.1.2 武都花椒发展困境 ................................. 17
第四章 农村劳动力兼业化理论分析 ............................ 27
4.1 农村劳动力兼业化效应分析 ............................ 27
4.1.1 农民增收效应 ............................... 27
4.1.2 农民风险规避效应 ............................... 27
第五章 特色农业对农村劳动力兼业化影响实证分析 ........................ 29
5.1 变量的统计描述 .......................... 29
5.2 以家庭为视角农村劳动力兼业化研究 ......................... 30
第五章特色农业对农村劳动力兼业化影响实证分析
5.1变量的统计描述
调查的劳动力来自山区农村,从家庭情况来看,调查的农村家庭主要以3至5人组成,家庭人均花椒产量最少为的0斤,最多的为2600斤,差距比较明显,其他变量统计描述如表5-1所示。
表5-1中,家庭规模用家庭实际人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