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栏目提供最新经济论文格式、经济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测算及其变动的因素分解——基于CGSS数据的思考

日期:2023年09月10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312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309032110085102 论文字数:45622 所属栏目:经济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本文在整理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内涵、界定标准进行探讨。并结合CGSS(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历年数据,使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拟合出2005-2018年居民收入分布曲线;分别使用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测算我国总体及各地区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经济论文怎么写

近些年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被社会各界广泛讨论,在2002年,十六大首次提出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方针。2017年,党的十九大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又提出了更加长远的目标:从2020年至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显著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有效防范两极分化”。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立足于新的发展阶段,也对我们党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完成,绝对贫困已被消除,进一步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让人民能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我们党也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明确了“显著扩大中等群体”的任务,在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要在发展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既能有效地改善我国“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我国经济转型、社会快速发展的重大课题,实现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战略。

国家统计局曾公布,2017年我国属于中等收入群体的人口已经超过4亿人,并且2018年还会继续增加。与此同时,我国一些地区也相应地积极采取“扩中”措施,如浙江省在2021年7月就开始研究起草《浙江省“扩中提低”行动方案》,并提出核心目标:“到2025年,使家庭年可支配收入能够达到10~50万元的人群所占比例提高到80%的水平,20~60万元群体比例要达到45%。”

第二节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七章。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是对研究背景的介绍,接着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随后介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思路等内容。

第二章为研究现状与理论依据。对现有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及总结,就中等收入群体的内涵及界定标准提出几点见解,并列出本文的研究理论依据。

第三章为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第一部分是对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做介绍,随后介绍本文所选用的研究数据,并对数据做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四章为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测算。首先对我国居民的收入分布曲线进行拟合;接着用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对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进行测度,通过对比得出最合理的界定标准,在此基础上测度不同地区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并进行比较。

第五章为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动的宏观因素分解。分解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动的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第六章为中等收入群体收入的微观影响因素研究,选取微观因素如:性别、学历、居住地区等构建分位数回归模型,并对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

第七章为结论建议与展望。对前面几章研究的结论进行总结,再根据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最后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第二章研究现状与理论依据

第一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梳理国内外有关中等收入群体的文献资料,现有的研究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一、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与内涵

中等收入群体指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定义和内涵?梳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与资料,对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的界定,国外的学者开始得较早,但没有将中等收入群体、中产阶级以及中间阶层的概念区别开,常将几者混为一谈。他们一般将这一群体称作“Middle Class”,即中文里的“中产阶级”,而中产阶级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当时将城邦中那些处在极穷和极富之间的阶层称作中产阶级。“中间阶层”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学说中“中等阶级”这一概念,这一群体的主要特征是持有少量的生产资料,以家庭经营的方式参与劳动生产,介于无产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

总的来看,西方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界的学者对中产阶级概念的定义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理论,第一种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为代表,其认为中产阶级指的是“市民阶级”,主要是由商业和工业的资本家组成,通过财产关系来界定。第二种则是以韦伯和新韦伯主义的阶级理论为代表,认为一个人在市场中的能力取决于他在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阶级地位、有什么样的声望和拥有哪种权利,从而也可以反映出这个人的阶级地位;第三种则比较主观,主要是通过被调查者的自我评价等来判断其属于哪种社会阶层。

国内有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相较于外国开始得比较晚,“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的首次出现是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报告中提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国内的学者对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的界定上,可以分成两种界定方法,第一种是社会学学界的“阶级”论,学者们并没有将“中等收入群体”、“中产阶级”与西方的“中产阶级”区别开。中间阶级或中等阶级是指财产地位、生活水平等都处在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而鉴于个人的收入与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则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群体其在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也应处在中间的水平,那么中等收入者和中产阶级有很大的重叠性(李强,2001)。李春玲(2003)认为要从四个方面即:从事的职业、消费方式、收入和主观上的认同来判断一个人属于中产阶级与否。

第二节理论依据

一、共同富裕论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调节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完善也是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一)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共同富裕思想在1949-1978年间进行初步探索,这段时期内,在计划经济下,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平均富裕趋势。毛泽东也是在这段时期,提出了“共同富裕”这一概念,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他认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同时,为了有效地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并使得人们最后都能共享劳动的成果,试图带领农民群体走社会主义合作化的道路。他也在《关于农业合作问题的报告》中提出:“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饥荒,只有联合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达到目的。”

第二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基础是发达的生产力。新中国在刚成立时,在经济、物质、文化等方面都落后于一些西方国家,毛泽东参考苏联以及一部分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提出工业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这一理念,要着力发展重工业;随后又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计划。这些方针与计划的实施使得中国的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也为工业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三是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中一定要杜绝两极分化发生,同时对社会公平给予足够重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根本的区别就是社会主义消除了两极分化,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即使能创造出巨额财富,但由于私有制,只能让很少一部分人富裕,这也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基本制度的确立,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同时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致富,也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开辟出了道路。

第三章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18

第一节研究方法...............................18

第二节研究数据选择与说明............................22

第四章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测算.......................29

第一节我国居民收入分布情况..........................29

第二节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测算........................33

第五章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动的宏观因素分解............................46

第一节宏观因素分解理论.........................46

第二节宏观因素分解过程...............................47

第六章中等收入群体收入的微观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回归方法选择

对于收入影响因素分析的问题,一般是选择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在学术研究中对变量做回归分析时,一般都会优先选择线性回归,主要是通过最小二乘回归法进行模型的构建,这也是最便捷和直接的回归系数估计方法。但最小二乘法在使用前,对变量的特征有一定要求,必须要保证变量符合正态分布、无自相关性等特征,才能确保回归结果的有效性、科学性等。在收入问题的研究中,需要先假设收入分布满足正态分布特征,再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对相关变量做回归分析。但从本文实际的研究来看,居民收入事实上并不符合标准正态分布的特征,而且在关注收入的平均值以外,还想对各不同的收入群体的情况进行研究,因此,就需要构建更加全面且合理的模型对居民收入的问题进行研究。

在1818年,Laplace首先提出了中位数回归;到1978年,Koenker和Bassett在此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推广至分位数回归(Quantile Regression)。与最小二乘法相比,分位数回归不需要假定变量服从正态分布,还可以从因变量的各条件分位数进行建模,全面地观察在它不同的分位点上,每个变量具体的影响效果。

综上,分位数回归与最小二乘法相比,具有优势,也比较适合于本文数据的相关分析,因此选择分位数回归对中等收入群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