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栏目提供最新经济论文格式、经济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基于TPB-NAM的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意愿影响机制探讨--以鄂豫两省为例

日期:2023年04月17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87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304121507102644 论文字数:33526 所属栏目:经济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本文有关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性采纳意愿的研究,对于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发展高质量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1引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八连丰”,温饱问题也得以有效缓解(江鑫等,2018),但与之伴随的是严重的资源浪费和农业面源污染(蒋琳莉和张俊飚,2016)。2020年中国农业化肥单位播种面积施用量达377.61 kg/hm2①,分别约为国际公认化肥施用强度225 kg/hm2和中国生态乡镇建设所规定化肥施用强度250 kg/hm2 的1.68和1.51倍(刘钦普和濮励杰,2021)。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发展高质量农业的要求。《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建立我国质量兴农制度框架。《“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指出,要严守耕地红线,提升耕地质量,开展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切实提高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效率。因此,研究如何形成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长效机制对发展高质量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论文怎么写

我国秸秆利用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前,我国生产能力落后、社会整体物质匮乏、能源短缺,而农作物秸秆用途广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秸秆可被用来与人畜粪便等一起进行沤肥,饲养牛、马等牲畜,充当生活燃料,秸秆是传统小农户维持生产生活自循环的重要纽带。但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生活方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优化,化肥取代了有机肥,大型机械取代了耕牛,液化石油气取代了薪柴,导致秸秆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过剩现象激增。面对过剩的秸秆,农户为了省时省力,便会选择就地露天焚烧。秸秆露天焚烧容易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不利于国家“藏粮于地”战略的实施且大量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会堵塞河道、造成水体污染。而秸秆还田技术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在秸秆离田成本高昂的现实背景下,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对发展高质量生态农业、治理农业农村污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为了促进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政府制定了大量的激励和惩罚措施。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文着眼于秸秆资源化再利用、美丽乡村建设、耕地保护的主题,将计划行为理论、规范激活理论的分析框架引入农户绿色技术采纳领域,探讨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性采纳意愿的决策机制,以期为提高农户生态自觉性、构建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的长效机制提供科学参考,丰富和发展本领域的研究内容。本文研究目的如下 :

(1)梳理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性采纳意愿的现实参照和理论依据。从个体自利性和个体道德义务感的双重视角出发,以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TPB-NAM分析框架,将前人理论和农村现实情况相结合分析农户秸杆还田技术的自觉性采纳意愿。

(2)充分了解、分析农村的现实情况。对农村秸秆露天焚烧处罚现状、农户污染感知情况、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认知情况、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性采纳意愿等进行详细、系统地分析,力图了解现阶段农村地区秸秆还田技术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痛点和难点。

(3)分析计划行为理论、规范激活理论中各变量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性采纳意愿的作用机理及影响路径。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在各自分析两个理论中各变量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两个理论之间的联系,从利己、利他两个维度探讨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性采纳意愿的影响机理。

2文献综述

2.1生态自觉性的研究进展

人类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演变过程。早先,人类文明程度低下、生产落后,认为大自然是“天”,靠天吃饭,敬畏自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生产工具层出不穷,人的地位迅速提升,从敬畏自然变为主宰自然、改变自然。但是人类很快意识到这是大错特错,因为人类无休止的向大自然索取,使得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大气污染等各种问题此起彼伏。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与大自然的关系,开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由此渐渐诞生了生态意识的概念。只有民众在生态问题上具有自觉性,才算是迈入了生态社会,只有在看待问题时时刻保有生态理念,才能形成清晰、科学的认识,才能确保行为是绿色文明的(于冰,2012)。

Lingis(2002)对生态自觉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Biriukova(2005)分析了生态自觉的特点,Panov(2013)对生态自觉进行了界定。生态自觉性就是个体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从本质上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渐渐培养出文明的态度观点与实际行为(于冰,2012)。在农业生产中,生态自觉性就是指农民深入学习农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进而对自己不合适的农业生产行为进行反思,最终在外部影响、自我需要与理性意识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下积极、自觉地采纳绿色技术、实施绿色生产行为,以此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王学婷等,2019;王晓敏和颜廷武,2019)。

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关于生态自觉的实证研究大都集中在以下领域。绿色消费方面:lqbal等(2021)对268名受访者开展问卷调研,研究表明消费者的生态参与动机能显著增加其对有机食品的购买意愿;Arago & Alfinito(2021)通过在巴西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正确的人类价值观是形成消费者生态自觉行为的关键。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方面:家庭农场层面,农场主受教育水平、培训经历等因素显著正向影响家庭农场主采纳绿色技术,总体而言,家庭农场主已初步树立起绿色理念(蔡颖萍和杜志雄,2016);

2.2 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社会科学方面关于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部分:

 (1)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

为了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提高秸秆等废弃物再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大量学者从微观角度出发,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农户还田行为展开研究。部分学者从整体层面研究农户还田的影响因素(吴雪莲等,2016;谢文宝等,2018),也有部分学者聚焦分析某一种或某几种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仇焕广等,2020;张嘉琪等,2021)。综合来看,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经营特征、地理环境、制度、农户认知五个方面。

一是农户个体特征,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兼业程度、身体健康状况等。例如,曹光乔和张宗毅(2008)的研究表明户主身体越硬朗,就越愿意采纳秸秆还田技术。Poungchompu等(2010)认为农户文化水平、培训经历等会影响农户做出是否还田的决策。刘勤等(2014)以江苏省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性别、文化水平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户秸秆还田行为。二是家庭经营特征,主要包括家庭劳动力数量、收入状况(家庭年收入、农业年收入、农业收入占比)、经营土地面积等。例如:刘乐等(2017)认为在临界值以左,土地种植面积促进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在临界值以右,土地种植面积抑制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姚科艳等(2018)认为一个家庭中干活、赚钱的人越多,该家庭越不会有秸秆还田行为。三是地理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农户到乡集镇的距离等。例如,吕杰等(2015)利用辽宁省微观农户数据,发现农户在选择秸秆利用形式时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公共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水平和村庄地理位置的影响。邹璠和周力(2019)的研究表明农户还田认知、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地理区位的影响。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16

3.1概念界定 ...................................... 16

3.1.1 秸秆还田 .............................. 16

3.1.2 农户自觉还田意愿 .................. 16

4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23

4.1 数据来源 ........................... 23

4.2样本农户特征 ...................... 23

5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意愿的影响机制分析 .................... 33

5.1基于 TPB-NAM框架的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意愿分析 ................. 33

5.1.1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33

5.1.2 模型适配度检验 ............................. 33

5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意愿的影响机制分析

5.1基于 TPB-NAM框架的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采纳意愿分析

5.1.1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通过线性方程来估计、检验和分析观测变量与潜变量关系、潜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方法(林嵩和姜彦福,2006;樊西凌,2018)。潜变量是无法直接进行观测的变量,抽象、无法准确测量是它的两个特点;观测变量是可以直接测量的变量(刘梦娇,2019)。在农户秸秆还田技术自觉性采纳意愿的SEM模型中,包含6个潜在变量、18个实际可以测量到的变量。

5.1.2 模型适配度检验

本文运用AMOS22.0进行模型适配度检验。由表5-1可知,模型拟好情况良好,除卡方自由度比值(CMIN/DF)为5.196,没有达标外,其他指标均在合理范围内,达到适配标准。卡方自由度比值(CMIN/DF)一般要求控制在3以下,宽松条件下可放宽至5。但随着样本量的增加,卡方值也会快速增加,本研究的样本量为1076,属于大样本范畴,吴明隆(2010)的研究表明,当样本数超过200时,卡方值已不再是权威指标,应综合其他指标来评价模型的适配度。因此,本研究认为估计结果是科学的。最终模型估计图见图5-1。

经济论文参考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