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徐兆寿小说创作论

日期:2022年07月07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451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206231417285680 论文字数:31220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当代文学论文,笔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在近 70 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然形成了“汉语写作高原”,“强调‘汉语写作高原’的存在,意在强调当代文学高端艺术思想成就的取得”1,贾平凹、莫言、王蒙、史铁生、张炜、王安忆、毕飞宇、陈忠实、韩少功、北岛、格非、迟子建、阿来等作家都为“汉语写作高原”输入了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第一章  徐兆寿早期小说的校园书写

第一节  校园情爱的“非常”叙事

性爱叙事最初介入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过程中是与“启蒙”这一宏大的文学意图相衔接的,身体的觉醒被转化为思想的觉醒。然而“性爱”在现代语境下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到底该不该书写“性”或者如何书写“性”始终是文学创作所面临的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性爱叙事在徐兆寿的小说创作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叙事因素,他的诸多小说创作都有大量的性爱描写。值得注意的是,徐兆寿的性爱描写并不是以“性”为噱头来猎奇读者,它的背后注入了作为学者的徐兆寿对“人”这一复杂个体或群体的反思。徐兆寿早年因发表极具争议的大学生性心理小说《非常日记》而受到文坛的关注,随后他又创作关于性学理论的研究著作《非常对话》。这两部作品使得徐兆寿在“性”这一敏感且尴尬的社会板块内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话语权。《非常日记》是一部日记体的小说,而《非常对话》是一部研究型的著作,前者是对后者性学困惑的文学表达,后者是对消解前者争议的理论尝试。“性爱”如何介入到文学创作内部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如若处理不好这一层关系就会使得文学作品被赋予情色、低俗的性质。徐兆寿的小说创作大多涉及到“性爱”这一行为本身,然而其文本的主要意图并不指向“性爱”,个体的精神困惑、救赎方式是其建构文学世界的支点。在徐兆寿早期的小说创作中,其文学创作视野多聚焦于校园或学院内的学生主体层面,进而揭露校园主体在精神维度上的困顿、迷失以及焦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徐兆寿早期小说中的性爱书写被转化为精神层面的表述。那么,徐兆寿早期小说的校园情爱具有何种特征?这种性爱书写又被赋予何种深层内涵?

当代文学论文参考

第二节  校园主体的精神焦虑

在徐兆寿的校园书写中,青年大学生是校园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小说人物的重心。《非常日记》中的林风、《非常情爱》中的张维、《生于 1980》中的胡子杰这些青年学生虽然在性格、趣味、理想等维度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特征,但他们的共性在于精神层面上的焦虑、困顿与迷失。这也是徐兆寿早期小说所要表达的核心内涵,即个体的精神世界如何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得到建构与整合。徐兆寿早期小说中校园主体的精神焦虑的表征有哪些?这些焦虑背后的深层原因与影响因素又是什么?对这些困惑的回答本身便是挖掘徐兆寿小说价值的必要途径。

徐兆寿在塑造校园主体形象的时候更侧重于对青年主体的心灵世界与精神层面进行开拓与剖析,这种书写策略依靠弗洛伊德、荣格等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彰显出学者的专业视野与文化格局。精神焦虑是徐兆寿表达青年主体心灵世界的重要窗口,透过这一窗口我们既可以关注到青年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健康状态,又能够为当下的教育管理机制提供借鉴与参考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徐兆寿的校园书写具有社会价值与研究意义。

一、自卑情绪

首先,在《非常日记》中,林风的自卑情绪便是主体精神焦虑的重要表征之一。由于个人相貌、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诸多综合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林风在大学室友、倾慕对象等面前处于一种自卑的心理状态。在寝室这一生活空间下,以林风为代表的农村籍学生与以马飞为代表的城市籍学生形成鲜明的差异。当室友因酗酒而受到校方处分时是假借马飞父亲的权力身份而得以解决,当大家都对林眠产生爱意的时候,马飞却成为了林眠的男友,这一系列事件的处理与发生都对林风的自卑情感具有加速或加剧的效用。从某种层面上而言,林风是一个零余者或边缘人,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除了我和那个同样喜欢沉默的舍友外,他们总会互相调侃,在中午和晚自习后乐上一阵。

第二章  徐兆寿近期小说的西部书写

第一节  西部地域的文学隐喻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西部相较于东部而言具有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既是先天的地理条件、历史因素、文化结构等所致,也是由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造成的。对于生于西部、长于西部的徐兆寿而言,西部并不仅仅只是自然意义上的地理空间,它更是蕴涵着作者情感的心理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西部是徐兆寿文学世界内部的地理标志与精神坐标。对于西部而言,荒原、戈壁等自然地貌是其较为突出的地理标志。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通过作家的审美创造活动,自然意象便在文本内部被赋予更为深刻的象征意蕴。徐兆寿笔下的荒原意象应该值得关注,这一意象集中包含着徐兆寿对当下文明/文化状态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作为文学地理的“西部”

由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地域之间呈现出风景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在古代文学的系统内部,文人更倾向于以写景的方式来抒情、载道,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融。对自然风景的书写一直是文学创作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叙事内容,然而文学作品中的风景书写不仅仅只是对自然风景本身的客观描绘,而且还是文学创作主体通过艺术加工(如隐喻、象征、联想等手法)而形成的价值载体。对于西部边地而言,由于气候、地形以及水系等条件的特殊,荒原、戈壁、沙漠等自然风景是其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形成了独特的地貌形态(雅丹地貌、丹霞地貌)。对于徐兆寿而言,荒原、戈壁、荒漠等自然风景并不仅仅只是西部的地理形象的代名词,它具有更为深厚的精神指向。从地域风格的维度来定义西部的总体风格,我们往往以荒凉、原始等形容词来描述记忆中的西部形象,这些定义往往以自然地理特征作为评判的标准与依据。在徐兆寿近期的小说创作中,荒原意象是其小说中较为突出的地理空间。东部现代文明与西部的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差异,前者往往以异化的形式对“人”产生影响,人性沉沦、灵魂堕落以及精神空虚往往是其在文学创作中表达的主旨,而后者则更倾向于对西部自然物象赋予价值体系与文化内涵,从而使其包含诸多的象征与隐喻功能。

第二节  西部历史的文学建构

与早期小说相较而言,徐兆寿转型后的小说创作具有更为厚重、深刻的一面,文化、历史维度的介入使得他的小说创作呈现出更为成熟的言说空间。徐兆寿近期的小说创作将笔触延伸到西部历史岩石的表层,进而对西部这块古老的土地进行文学阐释。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也不乏对历史题材的书写,西部边地的历史也始终是作家关注的焦点与重点。《荒原问道》与《鸠摩罗什》是徐兆寿最为成熟的两部长篇小说,两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对西部历史进行叙述,前者偏向于个人史,对知识分子在西部受难的历史进行描绘,后者则从文化史的视角对鸠摩罗什这一古代高僧的人生历程作出文学想象。徐兆寿小说的历史叙事的核心在于从历史的视角寻找阐释西部的支点,进而挖掘出西部这块土地所包含的丰厚的价值与意蕴。

一、个人史:知识分子的精神受难

自古以来,西部这块土地就被视为政治流放的重点区域,西部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物质资源等成为惩罚或改造的客观要素。1949 年以后,西部地区成为右派分子改造的地域,因此西部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他们精神受难的空间载体。在《荒原问道》中,徐兆寿在构建夏好问这条故事线时,人物的活动是与“文革”及其后的历史发展这一时间线并行的,因此这段历史成为结构文本的重要叙事资源。对于“文革”这段历史的文学叙事,当代文学中有不少的作品。例如在阎连科、余华、毕飞宇、苏童等小说创作中都有涉及到“文革”记忆。徐兆寿出生于 60 年代末,其童年经验是在“文革”历史的背景下生成的,直到创作《荒原问道》,徐兆寿才将“文革”历史作为表达知识分子精神受难的语境。

第三章 徐兆寿小说的学院风度 ................... 36

第一节  学院风度的表征 ....................... 36

一、思想性 ........................... 36

二、学理性 ................... 40

语 ................ 49

第三章  徐兆寿小说的学院风度

第一节  学院风度的表征 何为学院风度

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一是作家的学者身份特征赋予小说作品在主题、结构、语言等层面形成的风格,二是小说文本构建的学院人物、学院环境或氛围所呈现的学院气质。徐兆寿小说的学院风度体现在哪里?无论是作品的立意表达还是价值立场,都能够折射出徐兆寿作为学者的风度。学术写作所形成的思维方式、理论视野与人文关怀都在其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得到体现与流露,从而呈现出学术写作与小说创作二者的关联性,前者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后者重要的叙事资源与言说经验。总体上而言,可以从思想性、学理性与批判性三个维度来考量徐兆寿小说的学院风度。

一、思想性

洪子诚在《问题与方法》一书中谈到:“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的观察、体验的深度,表达的强度和创造力,是和他的‘学养’,他的‘文化修养’的状况相关的。”1徐兆寿的知识结构、逻辑体系以及思维方式都彰显出作为学者的他的“学养”与“文化修养”。这些内在的隐性因素都在其构思小说的阶段中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在某种意义上参与了小说主题构建的过程。从感性与理性的层面来讨论学者作家与非学者作家的小说创作的区别,前者的理性思维更强,后者的感性经验更甚。无论是理性因素还是感性因素参与到小说创作之中,一部作品的思想立意始终是它成为经典并流传的内在驱动力。小说思想的来源既取决于作家的生活观察与阅读体验,也受制于作家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思维方式与思考深度。从徐兆寿创作的长篇小说来审视,他的作品的思想性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人”的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从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