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论四十年来汉语长篇小说中的成吉思汗形象

日期:2022年06月20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476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206021139242715 论文字数:38566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当代文学论文,本论文以四十年来汉语长篇小说中的成吉思汗形象为研究对象,既讨论这四十年来成吉思汗形象呈现的“共性”特征,又探析其具体的演变过程。研究开始时期是 1980 年代初,此时期,整个文艺界迎来了大解放,思想的解放带动了知识分子们创作的欲望。

一、历史上的成吉思汗形象

(一)史书中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作为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拥有国土最多的,同时也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唯一帝王,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众多史书中所记载的成吉思汗这一历史人物是各不相同、有所出入的。本章就史书中的成吉思汗进行分析论述,主要有《元史》中宽厚仁德的成吉思汗,《蒙古秘史》中宽容、仁德又狠辣果决的成吉思汗,《蒙古黄金史纲》与《蒙古源流》中颇具“神性”的成吉思汗及《史集》与《世界征服者史》中才智过人、一怒倾城的成吉思汗。

1.《元史》中的成吉思汗

《元史》成书于 1370 年,是宋濂、王祎等人共同编撰的一部记载元朝历史事件的纪传体断代史。由于编撰人员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在史书中更多呈现成吉思汗作为封建帝王宽厚仁德的一面。《元史·太祖本纪》摒弃了《蒙古秘史》中对成吉思汗成长过程贫困艰辛的描写,反而是用较大篇幅展现成吉思汗的“宽仁”。史书中载:“帝固邀与宿, 凡其留者, 悉饮食之。明日, 再合围,帝使左右驱兽向照列, 照列得多获以归。其众感之, 私相语曰 :‘泰赤乌与我虽兄弟, 常攘我车马, 夺我饮食, 无人君之度, 有人君之度者, 其惟铁木真太子乎?’”①管窥成吉思汗对照列部的宽待便可知悉其本人的宽厚仁德。史书中还记载:“时帝功日日盛, 泰赤乌诸部苦其主非法, 见帝宽仁,时赐人以裘马, 心悦之。”②通过泰赤乌部众对成吉思汗与本部主之间的暗自对比,侧面表明成吉思汗的宽仁行为使人心向往之。

2.蒙古史书中的成吉思汗

《蒙古秘史》、《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纲》皆为蒙古人自己记载的史书,这三部史书中呈现的成吉思汗各有侧重,《蒙古秘史》中的成吉思汗更加人性化,而《蒙古源流》与《蒙古黄金史纲》更多注重表现成吉思汗的“神性”特质。

当代文学论文参考

(二)历史演义中的成吉思汗形象

1.什么是“演义”?

“演义”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周党传》:“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①这里的“演义”指陈述意义和道理;“演义”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谓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②即详尽地陈述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引申。《文选》卷十潘安仁《西征赋》:“晋演义以献说。”李善注:“《小雅》曰:‘演,广、远也。’”③演义即指推演、详述道理。唐以后用于书名者有苏鹗的《苏氏演义》、梁寅的《诗演义》等。至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始用“演义”之名称历史小说,该书卷首蒋大器《序》曾作这样的解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④可见演义实际上是指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

这种广义地将演义作为小说代名词的观点,得到了后来人的认可。如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今世传街谈巷语,有所谓演义者,盖由在传奇杂剧下。”⑤本文取演义一词的广义含义,在这里主要论述小说《青史演义》中的成吉思汗形象。

2.《青史演义》中的成吉思汗形象

《青史演义》是尹湛纳希将儒家文化与传统蒙古族文化融汇所创作出来的一部历史小说。小说主要就成吉思汗所具有的美好品格展开叙述。在小说中,作者不仅突出成吉思汗作为草原君主所具有的悲天悯人、胸怀博大的特点,更主要呈现的是成吉思汗作为“圣武”君主所具有的“德”、“仁”、“孝”等传统儒家所倡导的优良品德。

(1)德

《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曾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德来治理国政,就会像北斗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群星自会环绕在它周围;朱熹亦有“为政以德,别无为而天下归之”②的言论。尹湛纳希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所以在《青史演义》中着力塑造德行高尚的成吉思汗形象。在具体情节设置中,往往为其安排符合儒家文化思想精神的言行。例如在第五章“ 暴主逆仆为社稷之敌,善男美女结鞍上之缘”中写道,赫王跟胡达嘎那布和联盟后,毛浩来勃然大怒,欲出兵追击赫王,但成吉思汗却说:“这可千万使不得。那赫王跟我父亲是莫逆之交,他的劣迹尚未显露出来,忙去追杀他,是无义之举。再说我们发兵追杀,敌人一定会从身后包抄我们,我们的兵士就会大乱。用兵乱阵是愚蠢的行为,使士气低落,乃是不仁不智不勇之举。”③显而易见,《青史演义》中的成吉思汗早已被作者赋予了儒家崇尚的“仁义礼智信”的文化精神,仁义思想已成为其为人行事的准则。

二、四十年来汉语长篇小说中成吉思汗形象的“共性”

(一)草原文化精神特质的英雄形象

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草原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流传至今。就笔者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在我国较早使用“草原文化”一词的学术论文是《中国古代的民族饮食交流(上)》一文,论文中提及:“早在遥远的古代,创造了光辉草原文化的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就和中原华夏各族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④随后,郭齐勇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略评》⑤、张增祺的《云南青铜时代的“动物纹”牌饰及北方草原文化遗物》⑥、赵星的《略论“蒙汉调”的渊源及其艺术特征》⑦、谢真元的《兄弟民族对元散曲形成和发展的贡献》⑧及敖日其楞《谈蒙古族民族意识的发展问题》⑨等一大批论文中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草原文化”一词,但是这些研究者们并未对“草原文化”这一概念进行详细界定。对“草原文化”这一概念的阐释有着重要意义的论文是汤晓芳的学术论文《我国古代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形成及其交流》。汤晓芳认为:“从广义上说,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这个古代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草原文化多次与中原农业文化发生碰撞,并在反复的冲突中实现融合,逐渐形成以农业文化为主体的多元结构。这种互相作用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全局性影响。”①她站在中华文化整体观的角度,认为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构成部分之一。汤晓芳的这种观点对后来学术界关于“草原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对“草原文化”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也逐渐对这一概念表达出个人的看法。吴团英对于草原文化的定义如下:“草原文化是一种特指的地域、民族族群文化,是特指生发于有史以来阿尔泰语系各民族活动的北方草原地区的文化。”②李凤斌在《草原文化研究》中认为:“草原文化主要是指长期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③陈光林在《蒙古族文化研究》中认为:“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

(二)儒家文化特质的政治家形象

作为中华文化主要核心的儒家文化与草原文化在长期的互动、选择、融通中发展繁荣。四十年来众多的汉语长篇小说中,成吉思汗这一文学形象同时兼具儒家文化的特性与草原文化的特性,是杰出的政治家形象。成吉思汗形象杰出的政治家特质具体表现为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讲求诚信的衡人准则、崇尚德智的用人方略。

1.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

“和为贵”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其渊源深远。春秋时期,周太史伯曰: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②他认为,“和”是万物生成所应遵循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原则;孔子重“君子”之德,他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③,他把“和”与“同”作为“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分野,就是其“贵和”的体现;《论语·学而》篇,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④古代帝王治理国家之道,最可贵的就在和谐之道上。儒家于此正式提出了以“和为贵”的思想,并把“和”视为其倡行“礼”的最高价值追求。四十年来的作家们普遍接受汉语教育,汉文化的核心就包含在汉语以及汉字的结构中。接受汉语,必然会连同汉语中包含的汉文化一起接受,而汉文化又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心。因此,当代书写成吉思汗的作家,无论是汉族,还是蒙古族,或者是其他少数民族,都必将把儒家文化传统价值观融入成吉思汗形象中,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深谙“和为贵”思想的成吉思汗形象。

成吉思汗形象的“贵和”思想首先体现在他对家庭内部关系的处理上。作为具有超前眼光的一代汗王,成吉思汗深知权力的诱惑力,为避免自己身后发生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悲剧,他早早就给诸子灌输和睦、团结的思想。苏赫巴鲁的《成吉思汗传说》中的成吉思汗给众子讲述了《独头蛇和千头蛇的故事》,意在使诸子通过千头独尾蛇,千头互相缠绕,方向不一,力量不齐,只能被前进的车轮碾压致死,而独头千尾蛇却因指挥一致,步调统一,心齐力合,躲过了滚动的车轮,安然回到洞里的故事,明白只有兄弟齐心,才能保持家族和谐昌盛的道理。刘利华的《长生天》中讲述,成吉思汗通过给诸子、诸弟分配相应职位,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力,以达到家族团结和睦的目的。

当代文学论文怎么写

三、四十年来汉语长篇小说中成吉思汗形象的变化...................32

(一)初始阶段(1980-1989):单一化的性格刻画......................40

(二)发展阶段(1990-1999):多样化的性格展现....................41

四、四十年来汉语长篇小说中持续塑造成吉思汗形象的意义与局限............59

(一)意义..........................60

(二)局限与不足.....................61

结语.............................63

四、四十年来汉语长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