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徐兆寿的小说创作历程已有二十多年,从其出版的现有小说来看,其历程可分为早期小说创作与近期小说创作这两个时段,前者更注重于对校园主体的心灵剖析,后者更倾向于对西部意义进行阐释,从而使得两个创作阶段呈现出鲜明的差异特征。然后,从整体上来看,徐兆寿的小说创作于变中有常,于常中有变,体现出“常”与“变”的辩证。简而言之,所谓“常”是指徐兆寿的小说创作始终蕴涵着深刻的思想性、价值性,以人的生存困境作为表述的对象;“变”是指徐兆寿小说在题材层面的突破,由对学院内外的人、事、物的书写转向对历史、西部、文化/文明等更为深厚领域的探索,当然,“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徐兆寿小说转型的成熟,如在小说语言、艺术手法、叙事结构等层面相较于其早期的小说创作而言臻于成熟。
中国当代文学在近 70 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然形成了“汉语写作高原”,“强调‘汉语写作高原’的存在,意在强调当代文学高端艺术思想成就的取得”1,贾平凹、莫言、王蒙、史铁生、张炜、王安忆、毕飞宇、陈忠实、韩少功、北岛、格非、迟子建、阿来等作家都为“汉语写作高原”输入了极具影响力的作品。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在“汉语写作高原”之外,还有一群执笔创作的“小众”作家,他们也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精神钙片”,徐兆寿就是其中一位。徐兆寿的文化身份是多重的,诗人、学者、作家是其最为主要的身份。这三重身份又并非是独立的标签,往往是相互交涉、渗透,综合为一种特有的学院风度。从《非常日记》到《鸠摩罗什》,在这十几年的小说创作历程中,徐兆寿为读者带来了不少引人深思的文学作品,他着眼于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精神现象,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自身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