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论残雪的文学观

日期:2022年02月08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474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201232226112157 论文字数:28255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相关标签:当代文学论文

本文是一篇当代文学论文,通过研究其创作和评论,笔者发现,残雪的作品和文学观无疑是独具个性的,但在个性之外,其产生又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结,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共性特征。从这个层面来说,残雪是特例,更是典型。总的来说,这种独特的典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残雪的文学本质观


(一)趋光运动——文学是指向人性的艺术

文学是什么?这是一直以来人们思考并试图回答的问题,也是研究文学最先遇到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按照观察视角类似、理论基础相同、见解表述接近的相似性原则归类”②,总体可以归为三类:即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情感欲望论文学本质观、语言形式论文学本质观。

持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的人们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由于过去对文学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的过分强调,在中国这个现实主义传统极为深厚的土地上,它的影响极为深远。在创作上,作者习惯性地从现实中发掘素材,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文学史的主流;在评价上,文学作品是否反映了真实成为重要的评判标准,读者习惯性地从作品的意识形态、作家的创作意图、形象的典型性、细节真实等角度来解读作品。这种文学观念形成了一个固有的机制,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方方面面。

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的影响极为深远,也诞生了诸多优秀文学成果,如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这种文学本质观有它独有的价值。但文学是丰富的,要理解残雪的文学观,就必须脱离这种单一的、较为陈旧的文学本质观影响,认识到文学的多样性,要转变以往的文学观念,建立新的审美机制和评价尺度。就残雪的文学本质观而言,它属于情感欲望论文学本质观,这类文学本质观主要指从文学与作家心理情感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以表现论为其理论基础,认为文学是作家情感欲望的表现,概而言之,是西方从浪漫主义的情感表现说到弗洛伊德性欲升华说为代表的表现论的文学本质观。①这类文学观极具生命力,一方面,它强调文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创作主体“自我”精神的表达;另一方面,它探讨了文学的特殊功能,即文学的游戏成分和文学的精神效用。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和情感欲望论文学本质观一个侧重于观察外界,一个侧重于抒发内里,因此,用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去解释残雪的创作活动是行不通的,进行残雪研究,必须要接受新的文学观念,以新的目光去理解残雪的文学观,转变传统的阅读、欣赏和评价角度。


(二)金字塔上的顶尖——残雪不变的“纯文学”追求

残雪的“纯文学”观是随着 80 年代“纯文学”概念内涵的发展一同形成的,它在 80 年代关乎“纯文学”的讨论中逐渐形成,并且是极少数至今始终保持不变的作家。“纯文学”这一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内涵和所指范畴也在发生着转变,但残雪的“纯文学”观却仿佛停留在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她的观点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是研究 80 年代“纯文学”概念的绝佳材料。

残雪从自己对文学的认知出发,认为“纯”的文学是对内在精神层次的探索,是对自我的认知与完善。她对“纯文学”的认定更接近于“先锋文学”“实验文学”的定义,其范畴极小。在她看来,纯文学的写作者都是既痛苦又虔诚的艺术的追求者。作为高层次艺术,纯文学的受众是少数读者,但它的未来却是光明的,它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因为它所涉及的是有关灵魂的大问题。

残雪认为,近几十年来,在当今世界多样性的背景下,文学本身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分化。她反对中国意识形态所提倡的那种所谓的“雅俗共赏”,认为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界限分明,称纯文学是“文学金字塔上的顶尖部分”。

她赞同国外的文学界对于纯文学与俗文学毫不含糊的界定:

一般来说,凡直接产生各种效应,吸引广大的读者群,一发行就能上排行榜的那种作品,被定为大众文学,这种文学有点类似于美国的好莱坞和日本的连环漫画,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如果那个国家的文化氛围好,大众基础好,这类作品的力量甚至可以改造国民的素质。

与此相对应,凡精神层次较高,内涵深邃,一般大众难以马上进人其境界的作品,被认为是纯文学。

以读懂”等标签,她认为纯文学是面向少数读者的高层次的艺术,是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式的精英文学。


二、残雪的文学创作观


(一)“理性引导下的情感”——创作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残雪这样描述自己的文学创作过程:“从来不去想。坐在桌子前,写出上一句,还不知下一句在哪儿。完全没有构思,也没有提纲,积累久了,可写长一点;有时只有小的意象,就写短的。”②这种创作方式和二十世纪初西方超现实主义流派提出的“非理性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残雪并不赞同将她的创作视为“非理性”创作,她曾屡次三番强调理性在她创作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又同时强调她的作品中必须完全排除理性,“有一股情绪,但是不能很清楚说出来,那股情绪要用很强的理智把自己控制住,控制在非理性的状态中去创作,如不控制很可能出现理性的东西,我的作品要完全排除理性。”③到后来的采访中她更加明确了这一点,她称自己的写作是“理性和感性合一的产物”,是“理性引导情感”。她这样形容自己的写作过程:“我必须肆意发挥,我又必须用强力控制自己。控制不是为了节制,而是为了更肆意地发挥。”

许多学者认为残雪的文学创作是非理性的“自动书写”,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近视巫术”的写作,因此很难进行解读。这其实是不了解残雪文学观从而产生的误解,仅凭只言片语便为残雪的写作打上了错误的固有标签,将其打入“神秘主义”的领域,从而使许多不了解残雪的读者也产生了这样的误解。残雪称自己的创作为“理性控制下的情感结构”,强调用理性的逻各斯来控制自己的创作方向,即向自己内心深处的层次做冒险突进,但这种理性又不是浅层次的日常理性,而是对努斯精神的发动,因而是一种直觉的认识。在和邓晓芒的对话中,两人从哲学的角度重新理清了这一文学理念。


(二)“突围表演”——作品是黑暗灵魂的舞蹈

残雪认为文学是灵魂的艺术,那么抽象的灵魂世界又如何借由文学作品表现出来呢?残雪选择了通过分裂灵魂来进行“表演”。有人将残雪这种特殊的作品称之为“黑暗灵魂的舞蹈”,残雪本人也认可这种说法。残雪将自己的作品比作“舞蹈”,作家通过分裂自己的灵魂,让自己处于既分裂又统一的矛盾中展开“表演”,而舞台则是广阔的世俗生活。《五香街》一书在港台地区出版时的名称——《突围表演》或许能够很好地概括这种表演。这种舞蹈“表演”的力量来自生命从世俗中获取的能量,但同时又在反叛世俗,生命在不断地抗争、分裂和突围。对于残雪个人来说,“舞蹈”中的“表演者”是作家分裂的多个灵魂,他们首先在内心反复地广泛地展开斗争,这种斗争被放入世俗生活这个舞台上展示,因而在更大的舞台上又产生了内外两方的斗争,即“世俗”与“精神”,“灵魂”与“肉体”的这种自我和外在的斗争。这种独特的“演出”,成为了连接人的内在世界和世俗世界的桥梁。

“表演”是一种珍贵的天赋,“扮演”是一种独特的能力。残雪从小就热衷于此,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与她儿时的经历息息相关。残雪在自述中提到,她从小便是一个特殊的小孩,尽管瘦得皮包骨头,又是超级易过敏体质,但却并不弱,甚至强烈得不可思议。儿时的残雪是笨拙、内向、不合群的,缺乏一般的肢体模仿的能力,但她却通过阅读文学书籍保留并锻炼了自己深层的模仿技巧。她回忆道:“我从三岁的时候起就热衷于表演。但是在我小的时候,那种表演是很特别的——我在脑海里进行表演。因此没有任何人知道我所上演的戏剧。”①残雪十分重视自己这种珍贵的天赋,她说,“一个人,如果他想完完全全地体会另外一个人的感觉,那实际上就相当于在不知不觉地扮演那人了——演员进入角色。扮演是同情的高级阶段,既需要激情也需要想象力。”②残雪的扮演体验从儿时的幻想开始,到后来试图体会父亲心脏病带给他的痛苦,弟弟腰椎发病的痛苦,到了后来又体会恋爱结婚时另一方的感受和儿子刚出生时的痛苦,这些“扮演”的经历让她始终保持激情和想象力,具有同情乃至共情的能力,使得她在还没有开始创作之前就已经具备了进行“表演”的基本条件。这种特殊而敏感的能力是大自然赋予的珍贵宝藏,她通过“表演”来不断挖掘宝藏,坚持为理想而写作。

当代文学论文参考


三、残雪的文学鉴赏观 ......................... 31

(一)期待“同谋者”出现——对理想读者的召唤 ................... 31

(二)“操练”与“重构”——残雪的鉴赏机制 ..................... 34

1.鉴赏模式之一——灵魂的分裂、反叛与复仇 .................... 35

2.鉴赏模式之二——灵魂对艺术终极的追求 ...................... 37

结语 ................................ 41


三、残雪的文学鉴赏观


(一)期待“同谋者”出现——对理想读者的召唤

残雪在面对读者时,和撰写评论时直言不讳、言辞尖锐的那个形象不同,她展现了自己温和且包容的一面。她自豪于自己拥有高素质的读者,同时也欢迎青年读者成为她“表演”的“共谋者”。残雪对读者有自己的要求,她将自己的读者称为“同谋者”,他们必须要激发自己体内沉睡的机制,主动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去进行创造,通过“冥想”寻找作品深层次的“结构”,完成文学鉴赏。这种读者接受观在当代文坛实属超前。

残雪指出,她的读者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受某种现代艺术的影响;具有敏锐的判断力,才能突破中国传统美学对自身的限制;在阅读时能进入一定的自由空间;具有艺术形式感。他应该能够彻底颠覆传统的、被动的阅读欣赏方式,调动内在潜能,参与作者的创作,换句话说,他是一个没有失去想象力的人;他要彻底消除心中“文以载道”的旧文风的影响,也要消除长期只盯着作品表面的习惯,在思考和凝视作品的过程中要发现作品内在隐秘而深远的结构,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拥有虚无而纯粹的境界的人;他要有反省精神,才能成功地打破外在的审美定势,尝试从相反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