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当代文学论文,蹇先艾对两本小说集的修改主要体现在语言、思想主题、艺术手法三个方面。通过与其初版本进行比较后,可见蹇先艾在修改两本小说集上所下的功夫。蹇先艾曾说过,对这两本集子的重新出版,一是修改以前因为政治等不可控因素被删减修改涂抹的地方,二也是因为接受了新思想以后,把这两本集子重新出版,也就相当于对过去的告别。
第一章 蹇先艾小说溯源与相关版本梳理
第一节 现代作家“选集热”与蹇先艾的小说选集准备
五十年代,中国文艺界大量出版现代作家选集,出现了一股“选集热”现象。现象背后凸显的是国家对文学发展的要求,以及作家批评过去展现未来的自觉行为。“选集热”现象对篇目的“筛选”,对内容的“修改”,都对蹇先艾出版小说集有了一定影响。蹇先艾在五十年代出版的两本小说集——《山城集》《倔强的女人》,无论在序言后记中的“自我批评”,还是语言、内容上的修改,都纷纷烙上了五十年代“选集热”现象的印子。
一、“选集热”现象的出版代表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向民众传达新思想、新生活,国家把对“五四”新文学作品的出版提上了日程。对“五四”新文学的成果总结,得从 1948 年 9月出版的“现代作家文丛”说起,“文丛”出版了 12 位作家作品,共 12 本。1951年,由茅盾主编的“新文学选集”在开明书店出版了,正式拉开“选集热”序幕。随后 1952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作家选集”面世,把出版现代作家作品的“选集热”推向高潮,因此将以这两次出版作为“选集热”现象的出版代表进行阐述。
首先是开明版“新文学选集”的出版。“新文学选集”是新中国第一套汇集“五四”以来作家选集的丛书,并成立编委会,由茅盾担任主编,成员包括叶圣陶等人,于 1951——1952 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丛书共分为两种,但不是按照时间、题材等分类,而是把已故作家的选集编为一辑,健在作家选集编为一辑,各为十二辑。已故作家作品包括《鲁迅选集》《闻一多选集》《蒋光慈选集》《胡也频选集》《瞿秋白选集》《朱自清选集》《王鲁彦选集》《洪灵菲选集》《郁达夫选集》《许地山选集》《柔石选集》《殷夫选集》;健在作家的选集为第二辑,原计划出版《郭沫若选集》《茅盾选集》《叶圣陶选集》《丁玲选集》《田汉选集》《巴金选集》《老舍选集》《洪深选集》《艾青选集》《张天翼选集》《曹禺选集》《赵树理选集》。但最终只出版了十种,《瞿秋白选集》与《田汉选集》未能成功出版。“丛书前后发行了两种,初版本外,还有乙种本(即普及本)。”
.................................
第二节《山城集》《倔强的女人》创作追溯
1956 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山城集》有 174 页,共收录 15 篇小说;1957 年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倔强的女人》有 142 页,共收录 10 篇小说。这两本集子所收集的小说,其初版本都发表于建国以前。“在20 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哪个时期像 50 年代那样密集地大规模地修改文学作品的浪潮。”①受新兴思想文化的影响,蹇先艾认为初版本小说所传达出来的思想并不符合现在的文艺方针,在艺术上也有很多值得修改的地方。再是“那些年代,大肆删改稿件的倒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审查官们,不是禁止报刊上登载进步的作品,就是对进步的作品大段大段地删削,有时斩首去足,有时拦腰砍断,弄得文章前言不符后语,无法连贯起来,使作者啼笑皆非。除老解放区外,有不少的作家们都饱受过这种灾难。”②五十年代,蹇先艾把旧作筛选后再次出版,可以把以前被审查官妄加删节或改动的字句给恢复过来。既然要对两本集子里的小说进行版本变迁研究,那么就需要往前追溯收录小说的出版详情,同时向后扩展小说选编情况,这样才能从版本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去掌握两本小说集中所收录小说在版本上的变化过程。
一、50 年代两本小说集的出版历程
1951 年作家出版社成立,期间曾因历史因素暂停业务,经过整顿后又重新开业。作家出版社出版范围广泛,包括古代作品、“五四”新文学作品、外国文学等等。《山城集》就是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里面共收录了 1930 至 1947 年的十五个短篇,其初版本收录在《朝雾》《酒家》《乡间的悲剧》《踌躇集》《盐的故事》《当代小说选》等小说集和期刊中。
旧中国时期,受政治环境与经济情况的影响,当时的出版业除了为国民党办事发声的机构外,大部分都是私营企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出版业的经济组成结构进行整顿。1951 年 10 月,中宣部《关于出版工作向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关于改造私营出版业的原则中指出:采取各种措施、力量、途径促进出版业公私合营的发展。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私营企业都能靠自身完成经济结构的转变,其解决办法就是上级部门通过组织几家企业合并,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出版机构。新文艺出版社就由群益、海燕、新群等私营出版社合并改组而来。
在一九五二年编辑出版工作计划中,新文艺出版社提到出版重点:“在作品方面,本年以出版反映抗美援朝,工厂农村的增产节约,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工厂民主改革,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与思想改造等运动的作品为重点,此外对于描写过去人民斗争生活的优秀作品,亦应采用。”①可以看到当时的新文艺出版社主要选取关注时局、展现思想政治变化,表现当下政治文化精神的作品。《倔强的女人》1957 年在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小说集共选录了 1926 至 1943 年间的十个短篇:《水葬》《三迁》《国难期间》《福兴酒店》《倔强的女人》《逃难》《盐灾》《迷》《两个老朋友》《爱》。这十篇作品也算符合当时的出版重点,因此得以出版。
............................
第二章 蹇先艾小说的版本比较研究
第一节 内容的“新面貌”与主题思想的“重塑”
经过对蹇先艾小说集以及初版本进行对比以后,蹇先艾对小说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修改。初版小说大多创作于二三十年代,经过社会变迁以及文化潮流标准的变化,再次翻阅原先的小说也让作者有了修改的念头。通过蹇先艾的叙述,原先的小说为了能通过审查,作者一方面规避了某些敏感字词,另一方面审查方也对小说进行增删修补,以符合当时的文学要求。五十年代,当蹇先艾再次翻阅小说,也想把原先的风貌给展现出来。在修改过程中,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作者也把部分不符合文学规范等内容进行修改。
姜德明先生在《新文学版本》一书中对初版本的重要性特别点出:“初版本,出版的时间比较久远,有纪念价值,不是随手可得的。同时,初版本保留了作品的原貌,可以与以后出版的各次版本进行比较,看看作者有何改动,差异何在。”①小说内容的修改,涉及到人物形象的改变,情节内容的改变,细节的删除。蹇先艾二三十年代的小说主要描述贵州的乡土人情,或描述盐巴客、赶驮马的老人;或讲述在战争以及社会混乱的局面下,不同阶级人民的各种人情百态。只是处于不同的时代,内容也会有所变化,随之就会引起小说思想主题的变化。通过思想主题的变化,也能感知社会文学思想主题潮流的变化,从而也印证了蹇先艾留下这些小说的目的与初衷。
一、内容上的修改
贵州是被反动统治各种恶势力压制得很久的地方,底层人民经常遭受各种磨难与镇压,蹇先艾在其作品中也表达了对乡民们遭受痛苦的愤怒与怜惜之情。五十年代,随之文学秩序的规范,蹇先艾也对其作品内容进行了修改。从整体上来看大体有这几类修改: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结局,或有交叉之处。
(一)人物形象的改变
由于蹇先艾思想变化,文学素养提高等因素,在小说集的修改过程中,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在发生着变化。蹇先艾笔下大多描写的是底层人民与底层生活,内容改动有对底层人民进行一定程度地美化;对军阀及其国民党反动统治恶势力代表进行一定程度地揭露,达到展现当时现实情况的目的。故在初版中自私愚昧的底层人民,在小说集中变得善良、坚强、独立且具有反抗精神。据统计,这种类型的文章有《水葬》《福兴酒店》《倔强的女人》《在贵州道上》《山东七哥》。
........................
第二节 结构的修改及艺术方法的完善
蹇先艾以乡土闻名,研究者大多把重心放在小说的内容、思想与精神上,“有的作品人物描写不错,有的作品语言比较生动,也有的艺术构思有独创之处;成就不一。”②但也应重视蹇先艾小说中的艺术手法。研究蹇先艾小说中的艺术方法,通过版本对比,对初版本与小说集两者之间的不同进行分析研究。另一方面,艺术方法的变化也可看出不同时代的文学艺术与作者的文学修养。
除了内容情节、题材、语言,艺术技巧在每部作品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丰富独特的内容也需要适合的方法展现出来。对蹇先艾在艺术方法上的修改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艺术结构,结构修改主要涉及篇章的结构修改、段落的结构修改、句式的结构修改。通过对蹇先艾小说的版本对比后,发现其段落结构修改较为普遍(句式修改主要表现在语句停顿方面,将在句式修改中点出)。因此,在结构方面,将重点研究段落的结构修改。第二个研究方面则是艺术手法。蹇先艾擅长用讽刺的艺术手法去揭露黑暗与丑陋,而在小说集中,初版中强烈的讽刺意味不再那么强烈。
一、结构形式上的修改
对于艺术结构,正如王敬文所说:“我们这里所说的结构,就是指根据生活素材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所进行的艺术构思。它不仅仅是个艺术技巧问题,而且与作者的思想观点,美学理想,艺术修养和组织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①蹇先艾对段落结构的修改统计如下:②《山城集》中《初秋之夜》共有 3 处段落修改,其中段落删除 0 处,分段 3 处;《在贵州道上》共有 20 处段落修改,其中段落删除 18 处,分段 2 处;《酒家》共有 4 处段落修改,其中段落删除 3 处,分段1 处;《映姊》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