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史铁生小说转型思考

日期:2021年09月16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525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9111416175754 论文字数:22566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相关标签:当代文学论文

本文是一篇当代文学论文,笔者在分析了史铁生小说的创作历程后,我们不难发现,史铁生的小说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比如主题、人物、素材等等都在不断重复,但作者每一次重复都远远不止于此,作者的每次重复都是一次超越。史铁生把普通人的艰苦生活条件特别是残疾人在面对不公命运时的顽强抵抗、不屈服,都纳入到他的观察、思考和体验中。史铁生始终探索并展现平凡人具备的坚强、善良等等闪光的人性特质,并延伸出关于生命意义的思索。


一、史铁生小说创作转型的缘起


(一)生活变迁引发的创作之变

起初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尽管那突如而来的残疾将史铁生的躯体禁锢在了冰冷的轮椅上,但是轮椅限制了他的躯体,却不能限制他的精神。这段时期的小说是结构严谨且经过精心选材的。例如《午餐半小时》《法学教授及其夫人》等作品就对布局非常严谨讲究,而且还明确表现了作者当时内心的创作追求,而艺术的核心是又是在表达上。因此史铁生比较注重于和谐、传统、古典的风格,小说创作总体上统一且简练。史铁生的作品自传性较强,有自己的一种独特的风格,这里面除了他自己的构思之外,还与他写作的追求有密切的联系,史铁生发现,原来世界上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都有其独特的意义,离开城市的他,发现了乡村的生活同样可以充满浪漫和诗意,这也是他创作知青小说的动力之所在。因为这一题材的作品,很多都是史铁生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正是如此,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才更加的贴近现实生活,再从题材上看,作者很严谨,而且查询的资料也更深入,要想真正的了解和反映生活,那么就必须要深入地接触到生活的本质,而收集信息资料是比较直接、可靠的。史铁生认为在外部物质生活中任何人之间的差距都不大,但是在一些较为深层处就会出现较大差异。因此,史铁生就非常自然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对生存的认知归纳到了作品中,史铁生认为以这样的方式记录,不仅是对自己人生的回顾,也同样可以对他人有所触动。

在上世纪的知青时代,在那个思想是被禁锢的时代,所有自由的思想都被限制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就是描述的那时的知青生活,史铁生以恬静和深远的笔调详细阐述了当时自己下乡插队的真实生活,在那个时期,作者所处的环境是非常艰苦恶劣的,日常生活里基本上吃不到肉,但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却创造出了一种富有爱、热情以及豪放的陕北民歌。它依靠着世间最为纯粹的爱情、友情以及顽强不屈的生存信念生活在那个恶劣环境中。也正因如此,史铁生对生命、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领悟,原来,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乡民们就是用那些平凡的只言片语和言传身教教会了他如何与这坎坷的命运作抗争。一九八五年,史铁生又重返清平湾插队,那之后他又创作了《插队的故事》,这篇作品可以说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后续。这个作品描述了明娃一家人生活在高原上的故事,瞎眼老汉和随随的生活遭遇、明娃一家人的人生经历等等,都是作品主要的叙述内容。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有纯真的爱情、真挚的友情,作者对知青生活的怀念、对那片土地的热爱、对那些农民的敬佩和赞美等等,无一不在小说中体现出来。

史铁生小说转型研究

史铁生小说转型研究

.................................


(二)从“残疾人”到对“人的残疾”的关注

其实,史铁生对生命有不同于常人的见解,首先他不信任何神佛,其次他不物质、不拜金、也不相信命运的安排等等,史铁生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命很好那大可不必去算什么命,如果一个人的命不好,那更不用去算了。但从另一方面去看,史铁生好像又是信命的,比如在挫折来临的时期,史铁生很绝望很悲伤,他沉浸在这种情绪里度日,时常会思索何为命运呢?它又泛指何物?到底是造物主的精心安排还是用心导演的上帝的策划?为什么每个人的命运差距竟如此之大呢?为什么命运对某些人就这么不公平,为什么有人生下来就仿佛降落在幸福的终点而有些人却要承受巨大的痛苦,为什么人生来就有美丑之分,尽管有些人很丑,但却能活的很好……又是为什么一个完好健全的人,会突然间失去凭借自己的双腿行走的权利?难道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吗?带着这种对生命的疑问,史铁生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可逆的挫折之后,面对需要终日在轮椅上度过的命运,史铁生最常思考的就是:人为什么非得活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更何况现在双腿残疾,这种生活的意义又在哪里,是继续苟延残喘还是直接结束生命?这个问题无疑成为了那个阶段中笼罩在他心头的一片阴霾,在史铁生的作品中也一再出现类似的关于死亡的场景,关于生存还是死亡这一问题,史铁生也总是处于矛盾之中,这种思想上的矛盾对他的创作也有影响。比较典型的就是《对话四则》中,就有关于“生和死”的论述,此外在《答自己问》中也出现了“人为何要持续写作”等问题。并根据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和简要回答:只是为了摆脱负面情绪,然后活下去。在这个阶段中,史铁生作品的思辨色彩最浓重的部分就是对死亡的体会和探索。他一再去思考生和死,其实他追求的不外乎就是具备质量的意义的生命。史铁生在自己身体残疾的时候遭受到的除了同情还有不停的歧视,除此之外就是无尽的孤独和无望,因为这个时候史铁生既没有工作去维持生计也没有值得寄托的精神依靠,更遑论他还想对这个社会创造价值。如果找不到生命的依托,那么终结生命又何尝不是一种选择?在《对话四则》中史铁生也是几次三番的提到自杀,他并未因有这种念头而惭愧,反而很坦然的表述了他对生和死的观点。通常人们对死亡的想象分为两个类型:第一种就是恐惧、绝望、悲伤,这类人把死亡视为洪水猛兽;另一种就是把死亡当成苦难生活的最快解脱途径,他们对此很乐观且坦然,这类人认为死亡就是新的开始。比如前期,史铁生创作初期,小说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是残疾人,这些人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或恐惧或乐观,例如《山顶上的传说》中,当主角知道已经没有办法挽回自己的生命后,他的心灵堡垒逐渐被负面情绪侵犯,他不断寻找着自杀的方法,服毒、跳河等等这一系列的行为无不是现实里史铁生的真实写照。

.............................


二、史铁生小说创作内涵的转型


(一)对生命的不同感悟

至于史铁生塑造的知青类型的形象,广为人知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无疑最为典型,《插队的故事》同样讲述了知青的生活,史铁生塑造的知青形象与他个人插队下乡的人生经历无疑是紧密联系的。“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很多像史铁生这样对青春人生充满着懵懂和反叛意识的年轻人主动来农村插队,他们是时代激流的鼓动,带着未知的人生梦想及无法言说的激动来到陌生的他乡,展开一段融合人生五味的生活经历。”①在《想念地坛》以及《病隙碎笔》两部作品中,史铁生谈到当一个生命个体感受到孤独和恐惧时或者在面对生存困境时,就会产生一种想要倾诉的独特的心绪表达,这就是零度写作的状态。他将写作总结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将生活和写作结合起来,将他的生命价值变成“零度写作”并在其中进行升华。他一再强调了“零度”一词的含义,首先是说生命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其次是生命本身就是虚位以待的,它在面对生活打击或者挫折时都会回归零度。正如他的跌宕起伏的人生一样,一直在这种状态中不屈不挠、寻找着灵魂的解脱之法,当史铁生感受到这一切都归零的时候,是没办法再去感叹命运不公的,因为再多的抱怨和感叹都无济于事,不仅如此,还会使自己陷入被怜悯同情的深渊里,所以倒不如进行自救。这种归零的创作理念和思想使史铁生初期的作品精神引领到不同的高度上,史铁生用坦然的心态把自己放在一个正常人的位置上,把生命归类到宇宙之间,让读者体验到了人生宇宙的浩瀚和个体的微不足道,在这种环境的衬托下,生命就变得相当之伟大,这正是史铁生早期的小说能够被人称赞的奥义。但史铁生并不满足于此,在他后期的小说创作中为了更确切地感受人的精神世界,便一改之前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物影响的小说创作思路,朝着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方向发展,通俗来讲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人性色彩。内心的种种想法都化作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事物的本质会被我们观察到的表象所蒙蔽,但心灵不会,心灵是可以任意驰骋的。史铁生曾谈起创作《务虚笔记》的原因就是发自内心的体验,“就是在灵魂深处,朦朦胧胧总有那么一大片混沌,吵吵嚷嚷地不能让我放下,它们并不适合完整的故事,也不符合现成的结构和公认的规律,那么是不是这种不合规范的东西,就应当作废和忽略呢?不对!我老觉得在那片‘混沌’里肯定有什么新的东西,我对这种东西特别有兴趣,总想去把它们尽量表现出来。”①这便不同于史铁生前期小说创作的构思,体现了他创作出发点的转变。

..............................


(二)对人物命运的不同关注

史铁生的众多小说创作都表现了许多具有强烈宿命色彩的生活方式,他在无形中向人们诉说着关于命运的各种无奈。但单凭这点并不能说史铁生是个悲观主义者,他在进行创作时,小说里所构造的人物都有其不同的人生环境。比如《在一个冬天的晚上》该作品描述的是一对年轻的有残疾的夫妻渴望如正常人一般为人父母,但不公的命运却剥夺了他们这一权利,可是人生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幸与坎坷的话,那么这个世界还存在吗?如果没了愚蠢的对比,机智又有什么可炫耀的呢?如果没了丑陋,美丽又有什么用呢?这个世上每个人都一模一样的话会是成什么样子呢?一个毫无区别的人世将索然无味,毫无意义。人所在之处就必然会有阶级性,史铁生对这一点就非常愤懑,他觉得命运是不公平的。像《来到人间》就讲述的是生活美满正处于人生美好年华的夫妻却生出得了侏儒症的孩子,这个孩子一出生就面临着漫长坎坷的人生路。与生俱来的疾病令她失去了成为一个普通人的资格和本应有的快乐,她的人生即将被坎坷填满。这就是命运的不公平与残酷之处。小说中人物所处的环境与命运的神圣庄严以及生命的脆弱形成了巨大反差,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