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史铁生小说叙事策略的转型..............................................20
(一)从情节叙述到复调的结构演变...........................................20
(二)叙事文体形式的转变..........................................21
(三)小说语言风格的转变...........................23
四、史铁生小说创作转型的价值............................25
(一)文学理想的深情演绎....................................25
(二)对“思”与“诗”、生与死的深度思索............................28
(三)悲剧美学价值的新实现...................................30
结 语......................34
四、史铁生小说创作转型的价值
(一)文学理想的深情演绎
在一九八五年出版《命若琴弦》一书之后,史铁生通过多方面的心理斗争,最后以一种抗争荒诞化的创新方式改变了原来的创作风格,以此为基础来得到具有生存意义的故事。当史铁生认识到他所受到的来自自身的限制时,就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一大群体也就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心理困境和发展方面的限制,即人的残疾之后,史铁生就开始了关于人生命运的哲学研究,即虚写时期,且偏向“反小说”。在各种故事里,如《山顶上的传说》和《黑黑》等均有提到。从本质上讲,所谓的虚写从内容方面来讲就是从讲述史铁生的人生经历转向对自身的内心展示。虽然身体残疾限制了他向外发展的空间,但却使他的内在精神更加健康充盈了。这是一个从超越自我转向人类精神关照的阶段。
伴随着史铁生小说创作历程的发展,当代中国文学的评论、创作等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与“寻根”和“先锋文学”密不可分的小说革命阶段。这时的史铁生就面临着选择一种新的创作的方法,即将两者结合起来。“寻找根基”,其主要表现的是回归和探寻内在精神世界。正如史铁生所说“我觉得人们真的是挺复杂的,既得有点现实的精神,你还得有点特别不现实的东西。太现实了,咱们就都不写作了。”②《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也体现了他对“不现实”的写作追求,这部作品是史铁生对文学写作本质的找寻,在寻找文学本质精神的过程中使用了独特的美学技巧,最终发现一切创作都来自于人的思想信念层面。由此可以看出,史铁生试图发掘一个更具有深度的写作根基,而非沿着已经形成的道路走下去,他是要自己踏出一条路。史铁生把其特有的内在精神变为主要路线,在其独特艺术审美的视角下探寻文学更深的根源。他将先锋的艺术特征整合为一种创新形式,更能反映其精神核心的深度。事实上,不仅是小说,一切的事物都是受限制的,而释放出小说独特的艺术形式就是作者自我自由追求的方向。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许多作家都展开了不止一次的寻求,史铁生乃其中的佼佼者。他于文学写作时将其对小说创作的探索应用了进去,使他的小说的个性和特点与其他作家产生了截然不同的风格。他的思想、创新、和哲学思想在小说创作中均有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史铁生小说转型研究
.................................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分析了史铁生小说的创作历程后,我们不难发现,史铁生的小说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比如主题、人物、素材等等都在不断重复,但作者每一次重复都远远不止于此,作者的每次重复都是一次超越。史铁生把普通人的艰苦生活条件特别是残疾人在面对不公命运时的顽强抵抗、不屈服,都纳入到他的观察、思考和体验中。史铁生始终探索并展现平凡人具备的坚强、善良等等闪光的人性特质,并延伸出关于生命意义的思索。学者许纪霖这样评价史铁生:“史铁生的去世,就像我们中国文学界的某一根支柱倒了。史铁生是独特的作家,他已经拿了中国的精神诺贝尔奖。”①在史铁生通过小说向读者呈现的心灵之域中,与其说读者是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精神体验,不如说是透过这一表象看到了人们对自身缺陷急于填补的渴望。人存于世,命中注定是会遭遇痛苦、思念、死亡等各种精神煎熬的。史铁生一直不厌其烦地描写阐述着他所熟悉的残疾人的题材,也在他的小说作品中表现出了一个从对世情描写到对生命的感悟的过程。他在小说创作中做到了从故事构筑到寓言象征的转变,这已经不仅是史铁生对人生和文学困境的超越,同样也是现如今我们探索史铁生文学创作的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