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下乡书写

日期:2021年04月19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718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4091244454277 论文字数:33202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任何人提出异议,把真实的情况汇报。新闻媒体为领导歌功颂德,下级官员对领导是曲意逢迎,急于表现,试图为自己争取政绩和资本。下乡者并未真正深入基层,为农民考虑,停留于形式主义的作风,认为自己想象中的方式就能帮助德山老汉脱贫。来自城市的干部缺乏农村的生活经验,城里的生活是优越富足的,在此对照下,乡村就显得凋敝和贫穷,下乡干部就以钱和物来帮助农民脱贫。但实际上,这样的“施舍式”的扶贫方式却成了农民的悲剧。德山老汉平日的生活不管是如何的艰苦,但他是习惯了的,并未感到自己有多么的悲惨。但刘副专员的下乡让他意识到了自己和村子的丑陋与贫瘠,“一切都仿佛是做梦似的,德山老汉将眼睛擦得看得清人时,他觉得一切都不真实,似乎是在看电视。他看到他家低矮的土房前,站着一群花花绿绿的电视上的人。

............................


第三章 下乡:城市文明的启蒙....................... 31

第一节 掌握“资本”的下乡者................... 31

1.城市的话语霸权 ................................ 31

2.文化符号的区隔 .............................. 34

第四章 诗意呼唤下的下乡.................. 45

第一节 呼唤诗意 ............................... 45

第二节 拯救城市的乡村 ........................ 47

结 语............................ 50


第四章 诗意呼唤下的下乡


第一节 呼唤诗意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已完成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甚至已经发展到了后工业文明,但中国的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仍然有大部分处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在现代机械化和工业化的想象中既是落后的,需要被改造的。但另一方面却又是美好的,需要被呼唤和怀念的。乡村成为了城市人对传统文化怀念的寄托,成为对过去记忆的追寻的场地。乡村是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及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遥远的乡村是城市人内心的一抹温暖。

周池荣的《李光荣下乡记》中,通过李光荣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充满地域特色和人性善美的回族之乡。李光荣原本是“副科级”干部,但在城市的工作让他感到疲惫和无奈,虽然已经成了副科级,但是做的工作却是“忙会忙死的”办事员的工作,为了摆脱这种生活,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他申报了以第一书记为题材的创作项目,于是他便开始了下乡的体验。在李光荣的眼中菱塘乡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化城市,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以及民间文化的地方,是一个自然风光秀美、充满人情温暖的乡村。小和子、杨德善、杨德良和杨元清为做美食而产生矛盾最终和解体现着民间手艺人的传承和相互间的尊重与礼让,此外还有商海拼搏的却不忘初心的陈欣佑,重情重义、默默资助别人的跑鲜人,他们也代表着乡村的民间文化的精神。二歪子作为一个乡村难缠的混子,但他背后却有悲惨的身世,他本性是一个善良的人,乐于助人并且好打抱不平,最终为救落水者而死,他体现着乡间“恶霸式”人物的悲悯生活和人性深处的善良。薛阿訇是一个仙风道骨的回民教务负责人,能静法师是一个乡野僧人,他们都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一直劝导村民向善,他们身上体现着乡村宗教文化的虔诚和神圣。杨树叶的温柔、善良和善解人意代表着乡村女性的魅力。坚守诗词和田园的钱白平、捐资助学的儒商谢生林,他们体现着对文化和传统的执着、对自然和田园的坚守。李光荣在菱塘乡的下乡体验中,“他觉得乡村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就是抵抗繁忙……遵循着自然的节奏”①。乡村是一个充满地域风情、沉淀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有着善良淳朴的热性的地方,成为他对诗意和美好进行呼唤和怀念的寄托之所。

..........................


结语

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王磊光的《博士返乡日记》、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等一系列的非虚构写作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这些作品受到追捧和认可,源于对现实和历史的真实书写,对城乡二元对立之下乡村的伤痛的关注。正如李扬所言,“作为一个本土的、国家性社会文化建设运动的一个环节,‘文学’从来不是独立于政治的自主意识,而是一种对应并维护了中国现代性的历史经验的制度。它在现代中国的每一次显形,都以特定的社会政治诉求参与了某种‘想像共同体’的建构”。①面对文学退居边缘现状,我们不应只是抱怨时代和社会,更应该反思文学到底怎么了,应该发挥作家的历史责任感,以宏观的社会历史眼光,把握时代的脉搏,用笔书写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困境。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社会带来巨大转变,面对社会的巨大转型,文学应该以文字见证历史和时代。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下乡书写为中国乡村的转型充当了见证者和反思者。城市与下乡者透过体制、权力、文化和经济全方位对乡村进行教化。虽然乡村开始变得美丽和富裕,走入了现代文明。但与此同时,在现代文明的冲刷下,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席卷下,乡村场域中的农民与下乡者进行着话语的交锋和争夺,而农民与农村面对城市的陌生话语体系时,显得困窘和无力。农村和城市在医疗、卫生、教育、科技、文化、经济水平、思维观念等众多层面都存在差距,城市人到农村也就会无形中带着身份的优越感,而下乡也自然成为一种启蒙和教化。下乡者在对乡村完成教化和规训的过程中,农村也表现出了屈从和反叛并存的姿态。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下乡书写记录和见证了城市对乡村的启蒙和权力的植入,也见证了在城市中心话语体系下乡村的失语和被城市想象的方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