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日本资源与张承志的文学书写

日期:2021年04月12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744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4061212564305 论文字数:30266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在这些书写日本的文字中,对日本精神与文化美感的敬重、对侵略历史与民族屈辱的痛恨矛盾而又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


第三章 张承志与冈林信康的艺术关联..................... 22

第一节 张承志与冈林信康的结缘.................... 22

第二节 张承志的文学道路与冈林信康的关系................. 24

第四章 张承志日本情结的生成动因.......................... 33

第一节 日本左翼与个人立场的碰撞共鸣.................... 33

第二节 日本体验与情感认知的交融互生...................... 35

第五章 张承志日本书写的价值估衡................... 39

第一节 张承志与近代以来的日本叙述..................... 39

第二节 张承志日本书写的学术意义....................... 43


第五章 张承志日本书写的价值估衡


第一节 张承志与近代以来的日本叙述

在文学领域,中国人的日本书写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叙述的方式也随着两国关系的变化存在着变迁的轨迹,总体而言,呈现出由亲日、师日到仇日再到理性认知的流变,当然,每一时代的日本言说又因个人生存境遇的不同而有着复杂的面影,在这里我仅梳理出最为主流的脉络。

在古代,中国一直是日本所取法的对象,而以日本为客体的观察与学习则涌现于日本明治时代。晚清王韬的《扶桑游记》可谓中国第一部关于日本的游记散文,1879 年王韬东游日本,应日本文人之邀写下这一著作,记录了日本明治时代的社会风貌,时任驻日使馆参赞的黄遵宪在工作期间也创作出《日本杂事诗》,诗作囊括了日本社会出现的诸多新兴事物,此时中日矛盾尚未激化,他们切身感受到日本对中国的推崇以及日本改革维新的新气象,使得这一时期的日本言说充满着对日本的亲近以及对新文明的惊奇,希望通过“开眼看日本”来为中国的变法改革提供经验教训。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强盛,这助长了它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甲午海战的失败无疑是中日关系最为重大的转折点之一,清朝也终于在“天朝上国”的幻梦中醒来,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大批学生被派至日本学习现代文明,其中便包括鲁迅、周作人、郁达夫、郭沫若等现代文人,他们对日本文化是有着热爱之情的,然而彼时日本轻蔑中国之风盛行,诸如“清国奴”“猪尾巴”的嘲弄无时无刻不撕扯着留日学生的神经,因而这一时期的日本言说大多以民族危机与个人精神压迫为题材,如郁达夫的《沉沦》、履冰的《东京梦》和陈天华的《狮子吼》等都充满着弱国子民的焦灼与苦涩,至于生活在恬淡安详环境中的周作人,他的日本书写则是一个例外。日本对中国的进犯日益加深,中国人的仇日怒火最终在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中被迅猛点燃.

..........................


结语

张承志有着丰富多元的日本体验,冷漠与温情交织,屈辱与感动并存,这造就了他复杂的日本情结,也带来不同的文学书写。一方面,历史的罪恶事实与当下的黑暗现实逼迫着他举起批判的大旗,另一方面,日本文化中的优秀质素以及一部分日本民众所表现出的他者立场与反抗精神又使他深深着迷,这种情感的矛盾性既体现了民族国家立场与个人情感倾向的冲突,也表现出日本民族本身的文化美感与根植于传统等级制度中的歧视观念之间的巨大撕裂。究其根源,张承志审视日本民族时的基本视角与其个人的革命意识与底层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使得正义、人道、忘我、反抗、血性等词语贯穿于张承志日本书写的始终。以历时性的眼光来观照张承志的日本情结,能清晰地梳理出他因环境改变、身份置换与思想纠偏而导致的情感流变,最终,他在表达“敬重”的同时,仍旧选择与日本“惜别”,把握住了心灵的支点,总体看来,这是一个由感性向理性转变的历程,这既体现在他不同时期的日本叙述中,也反映于他与日本歌手冈林信康的交往过程当中。从日本资源的角度进入张承志,挖掘日本体验与其文学创作间的互动性生成,无疑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张承志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路径,而他言说日本时所展现出的情感态度与立场选择又进一步启发了我们对民族意识的树立、中国文明的反思、多元文化的共存等问题的思考。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张承志对日本的言说与解读已形成较为丰厚的成果,为本论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料,然而,张承志与日本的关系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首先,走近张承志无疑是困难的,由于张承志学识的广博、笔者知识储备的匮乏以及时代语境的隔膜,论文对张承志提及的左翼运动、殖民战争等政治、历史事件无法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阐述的浅薄。其次,正如上文所提及,张承志曾在日本出版了四部日文著作:《内蒙古大草原游牧志》、《红卫兵的时代》、《从回教所见的中国》以及散文集《鞍与笔》,日文版《鞍与笔》的内容与国内同名文集不同,后被收入《牧人笔记》之中,但另外三部学术专著皆未译成中文,只能在散文集中见到零星的序言,语言的隔膜导致张承志的日文书写至今仍未得到充分研究,这无疑是一个遗憾。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