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对传统的回望与自觉:《白鹿原》与后期中短篇小说的创作................40
第一节 地域寻根意识的延续..............................40
第二节 从时代新人到前辈乡贤............................................45
结语................................51
第三章 对传统的回望与自觉:《白鹿原》与后期中短篇小说的创作
第一节 地域性寻根意识的延续
在《白鹿原》中,陈忠实以一种崭新的文化视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客观而理性的思考与阐述,不仅赋予其正面价值,肯定了宗法——家族制文化存在于中国历史发展历程中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而且采取直面不回避的思维和写作模式,揭示出封建宗法——家族文化压抑束缚人性的历史局限性,并加以审视和深切思考。这是陈忠实在前期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不断进行精神和心理剥离,并始终以其独特的生活与生命体验,是对白鹿原上乡民所经历的社会转型期中艰难精神裂变过程的推测揣摩和深刻剖析。
这部被称为“民族秘史”的文学作品,不仅实现了对于历史与传统文化、时代与社会革命叙述的超越,更实现了对民族传统文明的自觉性回顾和主动性追溯,这种回顾与追溯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延续到之后的文学作品创作上,并以一种不同于之前的叙述侧重点的思维方式与崭新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因此,《白鹿原》在陈忠实的创作历程中可以看作是他精神裂变和发展的总结、一种对文化资源加以重新审视与反思的归纳,但这绝对不是其思想发展和创作进步的终点,陈忠实没有就此停止对中华民族传统儒家文化,及其在民间村落所呈现出的特殊形态的挖掘和探索,这恰恰是其后期艺术创作的开始,甚至可以说后期的写作是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为起点的。同时,这种思考与探索是以一种更为深切的历史文化态度和更为含蓄内敛的表现形式,体现在《白鹿原》之后的艺术构思与创作中。因此,长篇小说《白鹿原》与后期中短篇小说的艺术构思与创作具有极为紧密的关联性、时间上的顺序性和思维脉络的承续性,这对于我们将长篇小说《白鹿原》作为其创作历程的中介点,研究陈忠实前期与后期中短篇小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他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文化探索与寻根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
结语
陈忠实的中短篇小说是其文学观念流变过程与艺术写作模式演变的历史见证,更是其文学创作历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白鹿原》为中介,把陈忠实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分为前期与后期,并对三者进行比较分析,有效避免了因单纯研究中短篇小说而把长篇《白鹿原》择除在外,以及由此导致的割裂其整个作品体系的整体性脉络与连贯性轨迹。
本文依托具体文本,重点对中短篇小说和《白鹿原》在细节的详略处理和叙述结构的重新配置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探究民族内部孕育的异质文化在碰撞冲突后的命运走向。同时,随着作者对传统文化反思的日益深入,也对具有同一性格内核的人物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完成“质”的飞越,并得到极致化的张扬进行了剖析,陈忠实通过向普通小人物身上灌注的生存体验,来唤醒沉睡已久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生命意识。
陈忠实将在不同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态度投射到具体文本中,透露出他对中华传统儒家文化及关中文化态度的流变,呈现出他于文化反思中,从对传统文明的全面批判趋向于再认同的思想历程。而批评界对《白鹿原》与后期小说创作的关联性的研究关注度不够、力度尚浅,《白鹿原》作为陈忠实后期中短篇小说的起点与基础,使他于后期的创作中对文学理念和艺术构思手法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这其中思维脉络的承续性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他在后期小说中对以关中精神资源为代表的陕西地域文化的自觉性回顾,以及对三秦大地特有民族信仰所养育出的民族英雄的塑造,反映出他继《白鹿原》之后发掘陕西特有精神资源的自觉意识,而这一点仍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厘清和探究的问题,以使陈忠实自我发展轨迹的批判体系更具完整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