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专业作家对莫言获诺奖的接受反应............................24
第一节 专业作家问卷调查分析报告...............................24
第二节 专业作家对莫言获诺奖的接受反应分析....................28
第三节 专业作家对莫言获诺奖后接受反应论争.........................32
第四章 专业研究者对莫言获诺奖的接受反应............................40
第一节 专业研究者问卷调查分析报告...............................40
第二节 专业研究者对莫言获诺奖的接受反应分析...............42
第三节 专业研究者对莫言获诺奖后的接受反应论争..................45
第四章 专业研究者对莫言获诺奖的接受反应
第一节 专业研究者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笔者针对莫言获诺奖引发的一系列的热议有针对性的对33名专业研究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对此进行分析与论证。通过问卷,笔者发现,多数评论家表示莫言获奖之前均读过莫言的《红高粱》。他们认为莫言的这部作品带给了他们新奇的感觉。但大部分研究者表示并未想到莫言会获得诺奖。当问到得知莫言获得诺奖之后的反应时,他们表示第一反应是替莫言感到高兴,第一次感到诺奖离我们又进了一步。
在采访[1]中,大部分评论家均认为诺奖是比较公正的,莫言的获奖并不是因为诺奖标准的改变。仅有两位评论家指出莫言的获奖改变了他对诺奖的看法。在被问及如何评价莫言获诺奖这件事情的时候,大部分评论家认为莫言获诺奖是实至名归。也有部分评论家写道,没有比他更适合拿诺奖的中国当代作家了。“一方面,他的作品确实不错,既有较强的现实关怀,又有浓厚的魔幻色彩。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在翻译者的帮助下,有较好的海外市场,能够被国外读者接受”。“一次获奖而已,对中国作家是个激励”。“总体上是中国作家的一种被肯定和认可”。“是我国当代文坛一件大事,对当代文学有一定的正名的作用,但也比较正常”。“说明中国当代文学整体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在被问及“如何看待莫言热”现象时,评论家们的看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的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在国外也有这样的反应;有的则认为是一种跟风现象,研究者应该理性对待这种现象,要警惕过度消费莫言,同时也要关注其他的作家。而针对莫言的演讲辞《讲故事的人》被采访的评论家们并未太过于重视,有的评论家指出自己并未读过,印象不深刻,这与网络上网友对莫言的《讲故事的人》的评价反差很大。当然也有部分研究者指出,“擅于捕捉细节,但微言未必大义,历史观有待提升”。“比较中肯的创作谈,但研究者的阐释视野不要被遮蔽”。
..............................
结语
莫言获诺奖之后,官方、普通读者、专业作家与专业研究者针对此事件产生了众多分歧与论争。从外部原因看,这些分歧的产生是受到了时代、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从本质上说,这种分歧是四类主体对莫言作品内容与艺术表达方式之间的分歧。从莫言的早期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红高粱》,到之后的《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等作品来看,读者对于莫言获诺奖的接受反应主要集中在对其作品的历史文化观、创作审美观的认知差异上。而且,这些反应也表达了当下社会的读者与学者对当代文学的独特观点,以及他们在社会文化心理上认识上存在的普遍问题。
第一,针对普通读者、专业作家及专业研究者对莫言作品及其创作产生质疑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尽管莫言的作品并非完美之作,但如若仔细阅读莫言的小说就会发现,莫言的作品中渗透着一种清晰理性甚至很超前的历史观与文学创作观。直观而言,莫言笔下的历史故事叙事会有种不拘一格甚至略显荒诞的品读感。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又能感受到莫言在继承以鲁迅为首的五四新文化先驱的精神遗产,同时也在有意的向中国古典文学传统致敬的缩影。
很多读者对莫言作品中新历史观表现的异常反感,甚至会觉得莫言有时候是在“胡说”。这一方面表明了这些读者所受到的意识形态里面充斥着传统的思想因子,然而却对于那些新的文化历史观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对于历史创作观,莫言讲到:“我觉得写战争不必非要写真实的战争过程,那是拼战争史料。我就要达到这个目的,反应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哪怕是地球上过去和现在从来没有人那样生存过,那更好,那才是创造,才是贡献。”[1]他曾在《红高粱》的创作中谈到“种的退化”,想用这种思维模式来解读被强大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历史。实际上,莫言走的路子看似是荒诞的而实际上是“意识”上的前进。可以说是在一次次后退的过程中其实是向着更深的历史迈进。在谈到《丰乳肥臀》的创作时,他说:“我认为小说家笔下的历史是来自民间的传奇化了的历史,这是象征的历史而不是真实的历史。这是打上我的个性烙印的历史而不是教科书中的历史。但我认为这样的历史才更加逼近历史的真实。因为我站在了超越阶级的高度,用同情和悲悯的眼光来关注历史进程中的人和人的命运。”[1]莫言认为:“我们心中的历史,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或者说历史的民间状态是与“红色经典”中所描写的历史差别非常大的。我们不是站在“红色经典”的基础上粉饰历史,而是力图恢复历史的真实。也就是说,我们比他们能够干得更文学一点,我们能够使历史更加个性一点。”[2]因此,在莫言的笔下,地主的形象则与“常态化”作品中的凶狠、恶毒、卑鄙、无耻的“地主”形象有所不同。在《生死疲劳》中,他采用了“人兽异界转换”的思维方式,让一个“地主冤魂”以轮回式的动物身份讲述自己的历史,进而向人们讲述那种被历史遮蔽的另一面。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