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王十月的打工文学研究

日期:2020年10月29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733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010151027202029 论文字数:39985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村风景和家乡民俗仪式。

............................


第三章 打工文学的艺术探索 ............................................... 40

第一节 写作与绘画艺术的结合 ..................................... 40

第二节 荆楚民间文化的融入 ....................................... 44

第三节 西方荒诞小说的借鉴 ....................................... 47


第三章 打工文学的艺术探索


第一节 写作与绘画理论的结合

中国由来已久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取向阐释着文学与绘画相结合的合理性。文学与绘画在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上具有共通性,它们具有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的一致性目的,而且文学经过人的认知能够转变成形象思维从而产生与绘画一样的视觉审美,在某些表现技巧上两者也能够相互转换,例如留白、散点透视、阴影等。绘画与文学相得益彰,能够拓展文字的表现空间以及增强打工文学的审美感染力。古今中外,陶渊明、王维、沈从文、汪曾祺、丰子恺、川端康成、劳伦斯等一些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汲取了绘画的养分,成为文学与绘画结合的典范。王十月本人喜欢阅读沈从文和汪曾祺的作品,无意识接受他们创作风格的影响,而且王十月自小酷爱绘画并立志当画家,长大后也一直坚持着绘画,踏进文学界前积累的绘画素养和得到的感悟渗透到王十月的精神深处,使他在文学审美传承和创作倾向上具有强烈的绘画意味,“四十年丹青梦”的热忱与漫长的打工经历相融合共同形成了王十月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语言特色。

一、野兽派绘画艺术的融合

野兽派是西方 20 世纪艺术运动史上出现的一个前卫流派,以马蒂斯为领袖,汇集了马尔凯、弗拉芒克、杜菲等画家,他们突破传统的艺术手法,直接挤出颜料,以鲜艳浓重且对比强烈的色彩、简单粗犷的线条、大胆夸张的造型和平涂的手法来表现形体与空间,创造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给人以惊世骇俗的感觉。野兽主义的理论主张融入王十月的打工文学创作中形成他的“野兽系列”小说,包括两部长篇小说《活物》、《31 区》和三部短篇小说《骑猫的女人》、《郁无忧的忧郁》、《魇鼠》。这些作品不仅汲取野兽派突破现实模仿直指内心灵魂的精神内核,还恰到好处地借鉴该画派在色彩方面的表现策略和方法。野兽派的领袖马蒂斯在《画家笔记》里讲道:“一切,甚至连色彩,都是创作”,而且“对色彩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些对比关系。”①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认为色彩是绘画中强有力的表现因素,他们使用鲜艳浓重且对比鲜明的色彩,追求色彩的情感表达。王十月借鉴野兽派的色彩创作技巧,凭借自己较强的色彩知觉,在打工文学写作上巧妙地使用鲜明对比的颜色词,带给读者绘画般审美感受,而且它们在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气氛渲染、心理活动描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结语

王十月从九十年代末开始进行打工文学创作,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二十多年来,他在时代的风云变化中经历着考验,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职业身份、创作题材、创作风格也发生了改变。2018 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如果末日无期》引起了人们对他打工文学创作的质疑,他们认为王十月开始逐渐背离打工文学。笔者认为:王十月从底层打工者转换为作家/编辑,经济收入得以稳定同时获得一定社会地位,但他矢志不移地坚守着“大乘”文学目标,时刻关怀着自己曾经所属的打工群体。一个作家根据时代和个人喜爱创作出一部不同以往风格的作品是一件普遍的事情,并不能因此忽略王十月打工文学创作的的社会文化价值和文学意义。

在打工文学的发展脉络中,王十月是一位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家,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在他探索了多样化的风格,运用多种新颖的艺术技巧去突破打工文学初期粗粝的艺术水平。在思想内容上,王十月继承打工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关怀打工群体的精神内涵,并逐渐改变初期打工文学单一的苦难创作模式,他在揭示打工者的生存苦难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打工者的精神困境,并结合历史和社会现实,在时代的脉搏跳动中呈现打工者的思想变化。王十月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性和敏锐的文学观察能力,他捕捉到社会现实背后隐含的打工者的生存境遇并探索相应的艺术形式更好地揭示出来和传达出自己的思考。一方面,王十月在封闭的打工生活空间抓住细节来揭示打工者个体以及与他者交往时的内心世界,有生存的压力、道德的矛盾、心理的不安、未来的迷惘、温暖的渴望、善与恶之间的徘徊、绝望后寻求超脱的渴望等,例如《印花床帘》、《厂牌》、《出租屋里的磨刀声》、《纹身》这些作品从打工生活的细节来呈现打工者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王十月在开放性的宏观视野中思考打工者的命运,如《国家订单》的全球化视野、《安魂曲》里穿梭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广阔时空、《米岛》人鬼两世界共存的宏大叙事。此外,王十月被视为扛起打工文学大旗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打工文学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文学是一个时代的镜子,王十月的打工文学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成为人们了解改革开放进程中打工者生存状态的重要窗口。王十月关注在城乡夹缝下顽强生存的打工群体,这一群体承受的生存压力和精神焦虑是其他群体难以体会到的,而王十月曾作为这个群体的一员能感同身受,他从自我打工经验出发去关怀这个群体,在创作回望亲历的打工过往和聚焦打工者的人生命运,因而他的书写具真实性、说服性和真诚性。他在小说中常提及到的治安队、暂住证、收容所、关卡等这些八、九十年代时代特定的打工回忆如今被人们遗忘或被扭曲,甚至不为年轻一代人所知道,但王十月自觉承担起作家作为“时代书记官”的使命,试图抵抗历史遗忘和还原遮蔽的过往。当今,打工青年艺术团通过创办打工博物馆来记录打工群体的文化和历史,使它们不被商业大潮所淹没,王十月的打工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打工博物馆的记录意义,也在参与着为当今打工者“新工人”身份正名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