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社会转型与婚姻观念更新 ............................... 44
3.2 清醒重估与自我意识突围 ................................ 47
3.3 传统制导与女性主义哑声 ............................ 50
3.4 结局趋同与普泛的道德程式 ......................... 53
第三章 改革小说中“婚变叙事”的时代价值及审美局限
3.1 社会转型与婚姻观念更新
从历史上看,人类婚姻观念的变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系统,始终在时间维度上不断调整自己、超越自己。通过研究改革小说中的“婚变叙事”,不难发现,中国社会迈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几经更替的婚姻观念在改革浪潮的洗礼下完成了又一次的更新。
商品经济的发展抬升了金钱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重要性,人们在婚姻中亦能感受到它的“魔力”,文学中具体表现为在婚姻家庭中表现出对经济的态度转变,借助婚变书写人们对新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封建文化根植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源远流长的宗族制度,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一套为封建社会的稳定性而服务的婚姻观念。旧社会本身存在着生产力低下、经济剥削严重的客观现实情况,于是接受贫困、甘于贫贱就成了婚姻道德的内容之一。到了“十七年”文学中,对工人阶级和干部始终秉持艰苦朴素的革命要求,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堕落干部返乡离婚”的模式,男性知识分子由乡村进入到城市,物质享乐的追求与离婚的念头一起喷涌而出,但他们往往能够意识到错误,为自己差一点误入歧途感到羞愧,最终做出符合时代道义的选择。而那些物质追求也无一例外地作为乡村艰苦生活的对立面,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原罪,正是这些糖衣炮弹腐蚀了革命者的纯洁思想。受此影响,改革小说文本里也多次出现符合传统观念的表述。《小月前本》里的王和尚早早地就为女儿小月看上了才才作为女婿,便是因为才才一身好力气,性格上老实本分,是具有传统美德的农民。《鸡窝洼人家》里麦绒认为灰灰比前夫禾禾强的原因在于“这灰灰哥真是过日子的把式,犁了一上午地,也没有喊腰疼腿疼,也没有对她发脾气,不耐烦,中午也不肯回来歇歇,难怪人家的日月滋润。”
..........................
结语
改革是题材,婚变是情节;改革是横向,婚变是纵向;改革是现实,婚变是观念。截取两者的交叉点,即是以婚变视角审视改革小说的文本内涵,进而探求其特定时代语境中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两性关系的裂变、社会变革的大趋势以及民族国家心理的脉动,考察作品背后的现实意义。
过渡性是改革小说“婚变叙事”的最大特征,同时也是它所反映的 80 年代最大特征。旧的事物刚刚被推翻,但传统势力的影响还未完全消散,新的事物不断萌芽、发展、壮大,消极因素被积极因素掩盖着前行,一切都呈现出同以往和未来 90 年代乃至新世纪迥然不同的面貌。就叙事模式来看,古代常见的“父母阻挠”模式在这一阶段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刘兰芝与焦仲卿、陆游与唐婉儿的悲剧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成为历史,反封建的婚变主题也失去了现实的土壤。从时代主题来看,90 年代后,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推动下消费主义蔓延中国,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时的婚变是消费主义逻辑下欲望化的镜像表达,表达的是对消费文化引发的道德沦丧、价值失范、精神放逐、理想隐退等负面效应的强烈批判。而改革小说所摹写的 80 年代的“婚变叙事”中,无论是性欲还是物欲,都尚处于一个由禁锢步入解放的转折,属于道德松动与人性本能释放的自我斗争期。正如王小明所说:“这无疑都是传统的时代共名被消解的结果,人仿佛被突然抛入了无边无际的旷野,没有任何可以依赖的屏障,精神上只能是赤身裸体的摸索向前。人到这时候或许会为一瞬间的轻松感到庆幸,意识到以前思想所不堪的重负;但随即又不能不意识到这也是一种代价:释下重负的轻松不过是包裹在无名状态外面的表象,只要一思想,就会显示其万分紧张,因为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并不是全可依持。也许在无名时代里人们并不会过于计较一些制约人类的统一标准,但问题是当事者并不会因为无人关注而不惊慌失措,这意味着一种内心的道德律在制约你。”①这一时期对于物欲和性欲的合理追求下暗涌着危险的暗潮。当然也要看到,正是由于改革小说的特殊时代背景,使其“婚变叙事”并非尽善尽美。婚姻观念在改革开放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尤其是 1980 年《婚姻法》明确将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的原因,更推动婚姻观念的进步与婚姻中自我意识的确认。但同时,作品中也出现了女性主义的失语与普泛的道德化处理方式的弊端。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