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当代文学毕业论文,笔者认为该专业论文主要研究中国当代散文、中国报告文学史、海派文学、新移民文学等方面,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具体阐述及总结。今天无忧网为大家推荐一篇当代文学范文,供大家参考。
当代文学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一:李劼人短篇小说研究
一题材上的特点
(一) 军阀题材的开拓
从 1916 年至 1928 年,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这一时期,政治、军事斗争不断发生,地方各路武装异军突起,全国遍地狼烟滚滚。各路军阀纷纷抢夺地盘,处在祖国内陆的四川也被军阀轮番占领。生活在动荡社会中的李劼人,是军阀混战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以一个作家的敏锐性抓住军阀混战这一题材,开始创作短篇小说。1916 年李劼人便率先创作了短篇小说《做人难》,接下来的两年继续创作了《继做人难》和《强盗真诠》等,这些小说都是以军阀为题材。
与同时期的其他作家相比,李劼人对军阀题材的书写,无疑是最早的。鲁迅在 1912 年创作的第一篇小说《怀旧》、叶圣陶和苏曼殊在这一时期的某些作品,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主主义思想,但是均未直接描写军阀混战的社会现实。除此之外,谴责小说和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也都没有涉及到军阀混战这一题材。可以说,当同时期的其他作家都还没有关注到这一社会现实的时候,李劼人已经以一个先行者的身份将军阀题材摄入到小说之中。
小说《做人难》和《继做人难》以滇军和其各派军阀的势力变换为背景,肯定了蔡锷的反袁护国立场,但同时也暴露了滇军的军阀习气,展现了军阀之间激烈的斗争。除此之外,还描写了一个官僚政客钻营投机、两面三刀的丑陋嘴脸。这两篇小说与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有异曲同工之妙。《潘先生在难中》发表于 1924 年,也是以军阀混战为题材,以 1924 年发生的齐燮元、卢永祥的江浙战争为背景,描写了教员潘先生在这场战争中的苟且偷生。从时间上看,这比李劼人的军阀题材小说晚了整整八年。
1918 年 5 月问世的短篇小说《强盗真诠》记录了军阀混战时期的真实情形。通过对“强盗”的诠释,反映了兵对民的蹂躏,记录了官兵们所犯下的罪行:压榨、搜刮百姓,逼民为“贼”,烧伤抢掠。这篇小说可以说是一份兵祸的备忘录。李劼人所描写的这些军阀混战的实录,与“五四”关于战争文学的作品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却比它们更早。军阀混战是非正义的战争,是各类军阀之间为了争夺利益而发起的分赃之战,因此,很多作家对军阀混战的题材保持距离。李劼人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立场,选取军阀题材进行创作,他希望将军阀混战的社会百态完整、真实地展现给读者。
在题材的选择上,李劼人一贯坚持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力求真实地反映历史现象。他怀着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今人的责任,促使李劼人在军阀混战拉开序幕之际,就非常前卫地关注军阀题材,他最早将四川社会的军阀混战实况搬进小说之中,并进行真实、全面地描写。可以说,李劼人是书写军阀题材小说的先行者。
.........................
(二)真实、丰富的“非战”题材
一是小说选取真实的题材进行冷静、客观的叙述。“五四”战争文学以质疑军人的存在价值和揭露战争的罪恶为突出特征。文学作品大都记录士兵的滔天罪行。同时,作家们为了达到创作目的,宣扬“恶并有恶报”的理念,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小说往往不对所选题材进行真实的描写,对小说情节进行虚构,让军人最终接受审判或者军人自己忏悔,给读者一个完满的结局。冰心的小说《一个军官的笔记》就表达了军官在战争中的反思。一个军官在战争上奋勇杀敌,是他的职责所在,而他所杀的“敌”却是他伯父的儿子——他的哥哥,兄弟双方为了并没公理和正义的战争互相厮杀。军官开始反思:“我何以攻击他,他何以攻击我......”;“为谁牺牲,为谁奋勇,都说不明白!我死了,人家死了,都像死一条狗一般,半点价值都没有,真是从何说起!”在军令如山的情况下,兄弟展开拼杀,最后军官走向了死亡。军官最后感叹道:“忠平呵......我们以后永远不打着玩了!”小说通过军官的死去和他临终的感叹,于无形之中给予军人严肃的审判,让他们忏悔、反思,以此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五四”战争文学中的这类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读者从中感受到的只是作家情感的“真实”,而非军阀战争的“真实”。
李劼人的军阀题材小说中,对士兵进行了客观、真实的描写。小说《兵大伯陈振武的月谱》是作者选取真实的题材进行创作的。李劼人在小说末尾详细地交代了创作这篇小说的缘由:作者与主人公陈振武在乡间相遇,陈振武将自己数月的从军生活,不虚饰、不夸张地告诉了作者,因此作者将陈振武的军营生活进行了极为详细地叙述。关于这篇小说的具体写作过程,李劼人说道:“我这篇东西绝不是向壁虚构的......陈振武如何告诉我,我便如何写,算来只写出了他几个月里的呆板行动,而一点没有从他的语言中去作一番心理解剖的功夫.......”。由此可见,李劼人军阀题材的小说,不仅在选材上追求真实,而且在写作中也力求真实地再现人物的日常生活。他在写作过程中丝毫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感受,只是客观地描述事实,以书写历史的方式创作小说,展现了军阀战争时期真实的士兵生活。这在军阀战争题材的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
二是李劼人的短篇小说既选取了军阀战争期间的兵灾实况进行描写,揭露士兵对民众的残暴行为,又将笔触落到士兵自身艰苦的军营生活,展现兵与官的矛盾,表达了对士兵的同情和怜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李劼人有点像沈从文一样,始终坚持独立的文学立场和书写独特的地域风貌,但在军人题材创作中又表现出很大差别。在二三十年代,沈从文也创作了大量的军人题材小说。主要作品有:《入伍后》、《参军》、《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船上岸上》等。沈从文在这些作品主要是根据自身的从军经历写成,其中描写了自己的军旅生活,塑造了众多旧式军人形象。我们可以将这些作品看作是他对从军生活的怀念。因此,沈从文在这些军人题材小说中所描写的军人生活大多是美好的、积极的、充满人情温暖的。小说《入伍后》讲述了作者入伍后的军队生活:充当监狱看守,每天和犯人有趣地闲聊,士兵们的军营生活十分美好。犯人“二哥”与这些看守们关系极好,整天教他们吹箫,一起分享美食......沈从文笔下的军营生活可以说是一幅闲适、幽静的风景画。
.........................
二 主题上的深掘
(一)军阀混战中人性的冷酷与残忍
李劼人的短篇小说中写到过军阀混战时期的战争场景,然而,他真正想要通过战争展现的并不仅仅是当时的社会图景,更多地是通过军阀之间的混战折射出人性的冷酷与无情,真正的“战争”存在于人性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往往比真实的战争更加可怕,他所要揭露的是人性的冷酷、无情和残忍。他在短篇小说中,运用独特的视角,通过日常生活中琐碎的小事来窥视人性的弱点,揭示出在混乱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小说对人性的挖掘,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也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辛亥革命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与启蒙尚未完成,法律、制度有待完善,社会秩序混乱,军阀、官僚为了金钱和权利丧失人性。李劼人作为社会底层出生的知识分子,将军阀的穷兵黩武和官场的勾心斗角真实地融入作品之中,批判了军阀、官僚的虚伪、狡诈与凶残。
李劼人的短篇小说对军阀统治下的动荡社会进行大胆地揭露,对军阀头目冷酷凶残的本性进行深刻的批判。在小说《程太太的奇遇》和《胡团长的本领真大》这两篇连续性的短篇中,展现了军阀头目残忍、冷酷的本质。他们披着新文化的外衣,讲究“平等”、“尊重”女性,实质上却继续实行封建统治的那一套权术,残忍地对待不服从自己的人。小说中的胡团长,口口声声讲新文化,认为自己的太太们不应该有大小、偏正、先后之分,通通冠以娘家的姓来称呼,以示区别。然而只要是他看上眼的,就一定要占为己有。胡团长在一次看电影经历中,遇见了颇有姿色的程太太,便起了色心,想“吊膀子”,结果被程太太拒绝:程太太“不自主的伸手下去,轻轻的把那只误会的肥大而滚热的手掀下膝盖”。就是这样的一个举动,让胡团长“吊膀子”未成,丢了面子,继而他便怀恨在心,用尽各种手段将程太太拉下水,被自己占有,但仍是难解心头之恨,竟残忍地将程太太卖到重庆的一家妓院,将她陷入风尘的泥淖之中,毁掉了她的一生。胡团长视人命如草芥,利用自己的权势只手遮天、为所欲为,而他竟没有丝毫的愧疚,他认为自己是“杀人不眨眼的英雄,怕啥子报应”。他更是对四太太说:“要说报应,我带的过也多了,报应不到这一桩。要说专报应这一桩,我没儿没女,也只有你们几个吃亏,还不是和我没相干。”在胡团长眼里,即使遭了报应也不是他自己承受,而是自己的太太替他承受,太太们的死活对于他来说是“不相干的”。可见,这更是体现了军阀头目们凶残冷酷的人性恶的一面。
........................
(二)封建家庭束缚下人性的扭曲与异化
李劼人前期的短篇小说中除了写封建家庭制度和家庭等级伦理之外,也不乏思考人性的作品。但是与同时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较,李劼人主要是从文化心理层面去切入的,写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扭曲与异化。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宗法制的家族里长幼尊卑的秩序非常严密。从古至今,很多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在这种家族中生存的晚辈、幼者被严密的等级制度压制得没有人格和价值的现象,他们的生活乃至生命可以被长者随意地安排和处置。虽说“五四”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文化,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