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现代派”诗‘社的涌现
第一节“现代”诗社的创立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陆政权的更迭影响到政治和文化的不同走向。从大陆文学而言“新政权的诞生所引起的高涨热情,以及配合政治宣传的需要,使得人们对更易于激励鼓动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投以特别的青睐,加之当时文学界对现代主义的严重误解,由此截断了这一诗潮在大陆的发展,实验的中心转移到四面临海的台湾。”而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台湾,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5-1945年被日本殖民统治,这是台湾的“日据时代”,日本统治时期全面废除汉文而大力推行日语,政治的打压和汉文字的废除让台湾文学受制于日本文化殖民。
纪弦赴台时正值大陆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的衰落期,作为“现代派”中的一员,复兴现代诗的念头也一定会随着纪弦来到台湾,何况作为戴望舒晚辈的纪弦在大陆还未来得及崭露头脚就因政治因素而迁居台湾,从个人心理角度讲,这也是诗人对其潜意识中遗憾的一种弥补。此外,从当时文坛的的大环境来看,人们处在高压政策之下,所以,压抑、失落、迷茫,便成为主导作家心灵的主要情绪,而此时纪弦对“现代派”诗歌的主张对台湾诗人们来说既是新鲜的,又可以激起他们对诗歌创作的欲望,尤其是对诗坛的年轻人来说,创作的热情急需找到施展诗情的渠道,纪弦现代主义的诗歌理论主张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现代”诗社成立之时有一百多人参加,形成了一时之盛。
从外部因素来看,“亲英美的国民党当局那种‘国际文化主义’政策的推行,也为西方各种文化、文学思潮的进入大开了方便之门,造成了社会上崇洋思想的滋生,这一环境为诗人们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在客观上提供了可能性。”大陆诗人纪弦则是在这样严肃的背景下开始他的现代诗运动,并创立“现代派”,为当时死寂的台湾诗坛注入了新鲜血液。虽然在大陆的纪弦是“现代派”中年轻的一员,但自赴台后,便开始对台湾“现代派”诗歌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使“20世纪三十年代戴望舒《现代》杂志的遗韵在岛上复活起来。”
......................
第二节“蓝星”的分离与“创世纪”的延展
国民党退踞台湾后便开始宣传战斗反共文艺,文坛陷入一片压抑的氛围中,而纪弦于1953年发行《现代诗》后,持续倡导诗歌的主知路线,排斥诗歌的抒情主义,于是主情的诗人们便成立了一个松散的沙龙团体一一蓝星诗社。蓝星诗社成立于1954年3月20日,由诗人覃子豪、余光中、夏菁、钟鼎文、邓禹平、蓉子等人在台北成立,后来诗社又陆续吸收成员:罗门、周梦蝶、张健、向明、杨牧、复虹、黄用、吴望尧、阮囊、楚戈、邝中玉等人,直到八十年代,又有苦苓、罗智成、方明、天洛、赵卫民等人加入。
“‘蓝星诗社’基本上是因为反对‘现代诗派’而成立的。”当时纪弦极力主张“横的移植”,全盘学习、吸收西洋的诗歌技巧,坚决反对抒情,坚持“主知”的诗歌立场,而“蓝星”则是对“现代”的一个反拨,覃子豪用“六大原则”来反对纪弦的“六大信条”,否定诗歌的全盘西化,而主张回归传统,所以“蓝星”诗人们倾向于传统诗文抒情的风格。不过,“蓝星”的成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张和信条,成员之间多是以沙龙聚会的形式来谈论诗歌,据余光中回忆,“子豪一开始就喜欢幻想,堂如蓝星诗社应该有一套基本的理论,因此在聚会的时候他几度提出自己的理论,似乎希望大家接受,成为诗社的信条。幸好鼎文,禹平,夏菁屡加阻止,他才作罢。”夏菁也回忆到,1954年他曾作东邀请覃子豪、钟鼎文、余光中、和邓禹平来家中谈诗,席间“覃子豪认为诗的理论很重要。但我记得鼎文第一句话就说:写诗最好不要空谈理论及主义,给我印象很深刻。”“至于‘蓝星’这个名字,倒是子豪想出来的。那年夏天,大家经常在中山堂的露天茶座聚会,一面饮茶,一面谈诗,并传阅彼此的新作。有一天,众人苦思社名不得,子豪忽然说:就叫蓝星如何?他也没有解释为什么要叫蓝星,大家也没有多加推敲,一时就通过了。当时各人的作品也许大半不够成熟,可是写得都很认真,也很多产,聚会的时候,常有人带新作去传观,因此很有相互激励的意味。现在回忆起来,觉得那真是一个天真而且可爱的时期,也许幼稚些,可是并不空虚。”
......................
第二章纪弦:承继与开创
第一节早期创作与诗风的转变
在诗歌创作之初,纪弦多表现对爱情的幻想与向往,以及对追求理想的困惑与迷茫。诗人的情感多是徘徊在自我营造的小天地中,其诗歌创作表现得较为绵软、迷离。1934年3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易士诗集》,收录的多是这样的爱情诗,创作的时间比较早。如《初恋》、《五言诗》、《短四句》、《姑娘》、《夜》、《相思》、《春思》、《失恋之诗》等。然而,除了爱情诗之外还有许多诗风矫健、激昂的作品。这些诗歌的创作稍晚一些。诗集中的作品前后何以会有如此明显的不同,这其中历史背景的因素是关键,据诗人自己介绍,这小小的一册诗集中收录了从一九二九到一九三三这五年的诗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全国进入备战状态,纪弦也一转作诗的方向,由原来对爱情、理想的吟唱转而对社会现实的描写与关注。纪弦在序中写到,“从《站在十字街头的歌》以后,我作诗的方向似乎一变。写的比较好的有:《给幸运的儿》,《回家》,《栽秧号子》,《喂伙计》,《农民防火队》,《我也搭乘二等车》,《当我感到冷时》,《从前我真傻》,《从象牙之塔到十字街头》。和末了的一首小诗《拉锯》。”
纪弦从理想的“象牙之塔”勇敢的走向现实的“十字街头”,正像诗人在1932年创作的《站在十字街头的歌》中唱道:“我是站在十字街头,/听我唱:出来吧,卑怯而忱美的人们!/凭你把象牙之塔筑得高高,/也难免毁灭得一朝!”这些诗作多是对残酷战争与现实的揭示与控诉,展现人民尤其是农民与压迫势力英勇斗争和反抗的精神。某些作品正是为了农民而创作,如《栽秧号子》,纪弦在谈到这首诗时说到,“我己替她作好了曲谱,很希望大家来唱唱。尤其希望她能深入农民的生活里,因为这首‘号子’我是为了农民而写的?这些诗歌虽出自现代派诗人之手,但纪弦早期的诗歌尤其是《易士诗集》中这些与时代呼应的诗作和现代主义无法沾上边,而且从诗歌内容本身来看也多是些口语式的直白“号子’’,不过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诗人炽烈的情感,毕竟对于年轻的诗人来说,面对时代的大背景,内心情感的起伏虽然波动较大,却也不失真诚。与纪弦相交甚深的王绿堡在序中说到,在纪弦诗中所表白的,“正是这时代的一种典型青年。”
.....................
第二节“有意味的形式”
纪弦还热衷于现代诗的推广活动,1963年,他曾应邀赴马尼拉两个月讲现代诗。1969年,他出席菲律宾“第一届诗人大会”,被评为中国杰出诗人,获马克仕总统大绶金牌奖。1970年,纪弦赴韩参加第三十七届“国际笔会”,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力.1971年,纪弦得了额面神经局部麻痹症,此后他的作品渐少。1974年6月23日,纪弦成为第一届“中国现代诗奖”之特别奖得主,这便是诗坛及整个文艺界对其成就的肯定。1976年,他与家人赴美定居,来美后,从1977年到他去世前还是不断地有新作出现,年年都会将新作寄回台湾、香港和大陆发表,因而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1981年7月,纪弦出席在旧金山举行的第五届“世界诗人大会”,会毕,“世界艺术文化学院”赠与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纪弦又出版诗集《晚景》,1993年出版诗集《半岛之歌》,1996年出版诗集《第十诗集》。
早期的爱情诗,以及转向现代派诗歌创作的尝试,笔者在上一节有了简单的评述。从诗人追求诗歌艺术的现代派实践,《吠月之犬》是纪弦早期最重要的作品。此诗1942年创作于上海。这首诗也是诗人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
从诗歌的题目及意象来看,也是“现代派”诗歌中较为成功的创作。诗中的意象有我们生活中所熟知的,也有很奇诡能激发读者的想象的,不过越是熟悉的意象,越需要我们去细细琢磨。现代诗追求的是多变与创新,所以在“现代派”诗人笔下越是古老、简明的象征意象,其意义就越是变化多端、赋予趣味。奚密对现代主义诗歌的理解很切合实际,“现代主义里单纯的表面往往是种障眼法。”纪弦在谈到自己的实际创作时也曾说到:“我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我的手法是千变万化的。”在欣赏现代诗时,我们需要突破现有的思维模式,进入到诗人内心是不容易的,但穿过层层意象,诗人心底隐秘的思绪是你我共通的。
.......................
第三章覃子豪:挑战与分离............43
第一节早期诗歌的写实主义特色..........34
第二节“温和的现代主义”者............39
第四章“创世纪”:延展与丰富...........44
第一节洛夫:善于在中西之间探索的诗人..........44
第二节痖弦:于现实以悲悯的关照..............46
第五章“现代派”诗人的诗学追求............51
第一节“现代派”的内部论争与诗学追求............51
第二节“现代派”的创作实绩与成就.............57
第五章“现代派”诗人的诗学追求
第一节“现代派”的内部论争与诗学追求
在“现代派”内部成员之间发生过连续三场的新诗论争。论争的发生要从“现代派”诗歌的“六大信条”说起。1956年1月20日,“现代派”在台北正式成立,在第一届现代诗人大会上,他们发布了一个由纪弦起草的文艺纲领,即①“有所扬弃并发扬光大地包含自波特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