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文学毕业论文,笔者认为对于上海,王安忆始终怀着既欣赏又批判的态度。一方面,她赞美着这座城市的世俗精神,在孜孜不倦的日常生活叙事中将其定义为城市的底色和基石,同时又超越了具象的物质生活,写出了人在城市中的精神超越一一反抗孤独。她从自身与城市对時的孤独体验出发,把孤独情怀提炼成普适性的生命体验。虽然她将孤独视作是无法摆脱的宿命,但还是要穷尽激情与力量去抗争,并且在这悲壮的反抗中,发现人的力量,彰显人的存在。
第1章世俗与超越
1.1城市底色
1.1.1世俗上海
上海在现代中国的大都市中无疑独具一格,它少有历史的积淀,四百年前还是个荒凉的小渔村,却借着鸦片战争的契机,乘着开璋的东风,吸引着大量外国侨民和周边移民来此经商,人口因此激增,商业贸易也走向空前的繁荣,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都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时代动因成就了上海,也造就了一个十里洋场、开放包容的商业社会。商人成为这个城市里最吃香的职业,工商业阶层发展为一个可观的社会群体,与此相伴生的是具有上海特色的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和市民文化。此种文化风气下,一大批迎合工商业市民阶层思想品味和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笃鸯蝴蝶派写尽才子佳人的风月遗恨,新感觉派刻画都市的绮靡颜唐,张爱玲窥破世俗情爱,海派文学一路发展下来,形成了稳定的创作传统一世俗化便是送传统的核心要义。从这个角度上说,王安忆在日常生活叙事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文学世界,无疑是对海派文学的继承。然而,王安忆对于世俗的书写也不仅仅是传承那么简单,还有对城市文化的深刻洞察、对人生的独到体悟和对历史的深远思索。
王安忆生于五十年代,躬逢建国以后最为风云激荡的岁月,和同辈人一样,她亲历了文化大革命,也卷入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中。对于时代的动荡的体会,可能没有人能比他们那一代人更为深刻。当时局尘埃落定,同辈作家都用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祭奠青春、碌甜伤口的时候,王安忆却于1982年推出了中篇小说《流逝》,这篇小说中,青春与成长的主题一概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普通家庭如何度过艰难年月的故事。时代的大灾难在小说中仅仅是两种生活面貌的分割线,没有正面的描绘和过多的道染,作者的笔触始终聚焦在这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上,写女主人公欧阳端丽在家庭经济陷入困顿之后如何开源节流,去王厂做工,如何排队买菜、安排饮食起居,又如何典当家产,为小姑小叔打点插队的行装。作者并不是在用琐碎粉饰太平,或者刻意规避时代的严肃和残酷,而是饱含着对人生充满烦恼也因此丰富的深刻认识。
..........................
1.2女性视域
用女性主义来定义王安忆无疑是遮蔽了其创作的广博与深度,她对世俗文化的关注、对人精神向度的开掘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批判远远超出了性别写作的视致,但她对细节和感觉的捕捉与艺术化的处理,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又显现出了独特的女性视域和立场。
王安忆的作品充斥着大量的关于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可贵的是,她的作品并不因此流于琐碎无聊,其原因在于那些椅角杳見的琐事余情经由作者女性视域的关照和处理,上升为一种具有审美性质的对象,这便是王安忆式的细节美学。《长恨歌》开篇便是洋洋洒洒一万兰千言的城市散文,《弄堂》、《流言》、《闺阁》、《鹤子》四节合力搭成一座毛宝楼台,碎拆下来,都是细节与感觉的断章。作者笔锋所至处,有山墙上的裂纹和裂纹里长出的绿色的草,还有积满油垢的厨房后窗、水上浮着的鱼鱗片和老菜叶,更有墙纸上的百合花、被面上的金丝草。这些不能再琐碎的细节若拆开来看,简直是鸡零狗碎,但经由作者的铺排叙写,它们和谐地搭配在一处,湖成了一座城市的浮雕。不仅如此,作者还赋予了这些细节个性化的比拟和贴切的形容,打通了人与物的界限,让这些或平庸或冰冷的细节也变得情感丰沛起来。比如,她写流言"有时是东西厢房的黄衣草气味,有时是棒脑丸气味,还有时是肉粘板上的气味是闺阁和厨房的混淆的气味,有点脂扮香,有点油烟味,还有点汗气",写弄堂里的空气"是回潮天的水汽,四处可见污迹的",写闺阁里的也事"被月光浸透了的,格外的醒目,又格外的含蓄,不知从何说起的样子"。这部作品中,稍微一个感觉的触动和一个细节的发现,密集的辞藻便蜂拥而至,用层层叠叠的细节来阐释细节,在感觉之外又网罗更多的感觉,这密密麻麻的文字障完全打乱读者的思维惯性,激起无穷想象,也将氛围推向島潮。在作者的女性视域下,对生活和敏感和热情都化成了笔尖的书写欲望,一泻千里,势不可挡。
..........................
第2章孤独与反抗
2.1叩问孤独
2.1.1上海:一个巨大的悖论
上海自从近代以来,一直站在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1845年,上海道台宣布西方人可以在上海建立租界,而十年后的1854年,在上海的西方官员又宣布租界对中国人开放。这两次举动意义重大,前一次让西方人接種而来,急于在这个远东的口岸建立起一个维多利亚式的商业帝国;后一次又吸引众多国人搬进租界。于是,在此之后上海滩惊人的速度吸引了世界20多个国家、中国20多个省份的居民云集于此。各种文化在这里既得到了新的延绵发展的机会,又融会贯通,彼此渗透:留声机的四季调与卖桂花粥的掷子声交相呼应、传统弄堂与花园洋房对時臺立、旗袍和洋装摩肩擦腫、传统戏剧与好莱坞电影争奇斗艳,形成了上海驳杂多元的文化构架。从历史层面上说,上海历史短暂,直到唐天宝年间。
从历史层面上说,上海历史短暂,直到唐天宝年间,才有华亭县,那时上海只不过是华亭东北的一个浦。北宋时,上海方才县治。而到了元初年,才有上海县。明清两代,上海虽然发展很快,但在当时的H级行政设置中,上海仅仅是一个三级城市。短暂的历史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它与其他城市相比少有封建传统的负累,所以它从一开始就对外来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包容能力。同时上海也是最早沐浴欧风美雨的城市之一,欧美社会中强调个人自由以及个体独立的思想也被广大上海市民所接受,为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奠定了基础。对于上海人来说,"只要不侵碍到自己,一般不大去指摘别人的生活方式……上海人的宽容并不表现为谦让,而是表现为各管'……你走你的,我走我的谁也不会吞没谁。这是以承认多元世界为前提而派生出来的互溶共生契约"。
...........................
2.2反抗之路
王安忆从来不是一个局限于自身经验的作家,她明白孤独并不只是自己的处境,在这熙来攘往的城市里,从街头走过的每个人都有一份孤独意绪,"这是一场永恒的战争,无论人类的文明走到哪一个阶段,都难摆脱,甚至越演越烈"。而她作为一名作家,唯一能做的就是"为这些个孤独的战场进行艰难而努力的串连与联结,互相提供信息,告诉人们,他们并不是孤独的,整个人类就在他们身后。"她要在写作中刻画孤独的每一种面目,编织一张大网,让深陷在泥潭中的芸芸众生能够相望,知晓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隐痛,而是无数人共同的困境。于是她的笔下不仅有了那些闯入城市的外来户,还有《墙基》《窗前搭起脚手架》等作品里因阶层差异而隔绝的市民,以及《流水三十章》《神圣祭坛》里因追求精神超越而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斗士。更加难得的是,王安忆不但对都市人的孤独体验进行全面刻画和深入描写,还书写了人对孤独的反抗。
...........................
第3章反思与批判...........23
3.1上海怀旧...............23
3.1.1群体怀旧的背后................23
3.1.2另一种上海怀旧................24
第3章反思与批判
3.1上海怀旧
自90年代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中国被迅速卷入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浪潮中,为了与世界接轨,政府全力推动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1993年1月,浦东新区正式成立,借此契机,上海得以引进大量外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进入到全球化的布局中。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西方国家特殊的历史关系以及政策的青睐与支持使上海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仅在短短数十年间成为成为整个中围经济发展的领军角色,也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将影响福射到世界各地一一"上海"再一次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名片,它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也逐渐被确定下来。
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市民们骄傲,他们在层层垒棚的高楼大厦中,在日渐繁华的寛化夜景中,在黄浦江上川流不息的轮船的轰鸣声中,预见到了这座城市的未来不可限量,而他们何其有幸,搭上了这乘飞速前行的快车,以时代弄潮儿的身份出场。先天条件如此优厚,如果不能随着城市一齐腾飞,便是枉为上海人。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追逐财富之路,一夜发迹的例子比比皆是,致富的目标裹挟在"先富带动后富"的官方术语中已然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不知从何时开始,经济增长率、效益和GDP这些词汇普及开来,取代了80年代的文学、反思与存在,物质的、功利的、拜金的与实用主义的风气在上海扩散并得到广泛认同,人人都加入到城市发展与个人致富的大合唱中。在这一片热火朝天的氛围里,一个貌似极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了——上海怀旧。六七十年前十里洋场的繁华要素在九十年代的上海重现;以时光为噱头的酒吧、饭店,旧上海月份鳞次栉比,旧上海月份牌和旧照片再度流行,淮海路上的殖民地建筑被重新粉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