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文学毕业论文,笔者认为童年经验是人生经验的起始,它对人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文艺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等已经为我们探讨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降,随着文学研究回归文学自身认及国外相关研究理论的引进,我国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童年经验与作家创作的关系,但大都仅仅针对作家这一创作整体,具象研究也多停留在现代。因而,以狂曾棋小说为个案研究对象,深入探讨童年经验对汪曾棋创作的独特影响,对进一步把握汪曾棋及其作品的深层心理内涵、拓宽汪曾棋小说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第一章童年经验艺术世界的生成
第一节内部资源的转化
在温馨的家庭氛围和秀丽的苏北自然风光中,汪曾棋度过了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家庭生活的影响、地域与地域文化的熏陶,养成了汪曾祺仁义平和、率性而为的性格,也使他从小便W善意的目光打量周围的世界。18岁之后,汪曾棋踏入社会,再次回家己是几十年之后。多年的战乱、艰苦的漂泊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因而,当他有机会拾笔创作时,他的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便是自己的童年经验。当然,作为童年经验的重要构成,家庭给予汪曾棋的不只是温馨的记忆,地域与地域文化给予他的也不只是健康的成长环境,二者以其内在的有形为量转化为汪曾棋小说创作中的不竭动力和生生不息的叙事资源。《我的父亲》、《我的祖父祖母》、《故里杂记》、《故乡人》都能表现家庭生活、地域与地域文化对于汪曾棋童年经验艺术世界的影响。
一、家庭生活的影响
汪曾棋出生在一个亦商亦儒的旧式地主家庭,药铺是他祖上的家族企业,几代以来的诚信经营,为他们家族赢来了诸多荣誉,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也为汪曾棋的知识启蒙提供了正面的条件。汪曾棋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祖母是诗人之后,父亲汪菊生多才多艺,古文、书法、绘画、篆刻等多有钻研。在如此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里,汪曾棋自幼便对文学、艺术尤为钟爱。多元的家庭教育也于无声中潜移默化着汪曾棋对文学的感知和对世界的认知,继而影响了汪曾棋的性格生成、创作态度以及创作时的审美选择。
作为童年经验艺术世界生成的重要空间形态,家庭生活对于分析汪曾棋的创作动因、知识构成、文化身份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环境入手,则更易于观察汪曾棋内心深处的情感变迁,进而挖掘其小说艺术世界所隐含的特定话语内涵。
............................
第二节外部资源的整合
一、社会的良性运转
生活在民族危亡之际的现代作家,尽管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文化品格和理想追求,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拿起手中的笔奏响了"启蒙"和"救亡"的主旋律,文字中透露着民族振兴与思想解放的强烈诉求。在时代浪潮的撞击之下,现代作家普遍形成了自觉的历史意识,他们的作品也充溢着浓重的历史性。老舍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末世人"情结、鲁迅作品中几乎无事的悲剧,不仅折射着他们不幸的童年往事,更衬托了一个巨大的时代背景,即民族的日渐衰微与人民的生存无望。而在这些作家当中,我们不会看到汪曾棋的身影。
1940年,汪曾棋就读于西南联大中文系,这一年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随着政治局势的接连变化,他的创作开始时断时续。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出版了第一本作品集《遊遁集》,按常理推算,19世纪加年代的汪曾棋应该逐渐步入他的高产期,并有望在60年代攀至创作的顶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19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迫于社会环境的压力,汪曾棋的创作一度处于空白,虽然他于60年代初创作的三篇小说被编成《羊舍的夜晚》得出版,这部小说集让汪曾棋精神极度紧张的内心稍稍有些平静,但是他刚刚重拾到的那点创作欲望又被紧接着的"文革"无情地扑灭。70年代,汪曾棋因参与创作样板戏《沙家浜》而获得突然的"解放",但这并没有再次燃起汪曾棋的小说创作热情。直到80年代,"解放思想"的主题真正成为被时代、被文学艺术界普遍认同的主流话语之时,汪曾棋才真正拨开云雾,重新发现文学创作之路,并一发不可收。
..............................
第二章童年经验与小说创作的特征
第一节小说意象的小城性
犹如鲁迅笔下的鲁镇、萧红笔下的呼兰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凤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许多作家都将童年经验作为意象直接运用于创作之中,他们的小说也由此表现出显明的小城地域特色化及浓浓的小城性。童年时代的小城岁月是汪曾棋生命历程中最为难忘的心灵镜像,之后,虽在异乡生活多年,但度丝毫没有影响他选择以故乡小城为创作主体的决也。童年经验对狂曾棋小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对小城意象的运用上:一方面来源于小城的自然意象,即小说中的"水"意象和"花"意象,如《大掉记事》、《晚饭花》等;另一方面来源于小城的物化形态,即小说中的"寺庵"、"作坊"、"店铺"等人文意象,如《庙与僧》、《辜家豆腐店的女儿》等。这些小城意象带有浓郁的小城性,它们或以-种相对集中、固定的方式记录着狂曾棋的童年经验,或以—种隐喻的方式标识着他的创作理想。
汪曾棋的家乡额临京抗运河,不论是长途,还是短途,家家都是摆渡出行,这样的水乡世界为汪曾棋营造鲜活的水意象提供了契机。在童年水乡记忆的影响下,汪曾棋成了捕捉自然意象尤其是"水"意象的高手,他在很多作品中都写到了水。例如《受戒》,小说一开始就通过坐船的场景让明海与小英子结化明海到善因寺点戒疮,也是由小英子摆渡去接送,他们俩的爱情也正是在这一接一送中快速发展起来的。《大浑记事》也是如此,小说中的巧云在大掉的滋润下养成了似水的性格,她的身上有水的柔美,看到自己也爱之人受到伤害,她会偷偷地掉眼泪,她身上也有水滴石穿的刚初,被人玷污后也依旧坚强的活着,为了残疾的父亲,她独自狂起生活的重负。巧云形象是汪曾棋水性情杯的集中表现。
...........................
第二节人物形象的原型性
"写一篇小说,假若写者不善于描写风景蛮可以不写风景,不长于写对话,就蛮可以少些对话。可是人物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人便没有事,也就没有了小说。"汪曾棋之所以留名于化得益于他笔下的人物,而他之所能够塑造出如此众多的典型人物,往往又是集中调度童年经验的结果,综观汪曾棋的创作轨迹,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是他于童年时代储各的身影与面貌。"我写小说,是要有真情实感的,沙上建塔,我没有这个本事。我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些是有原型的。"由此看来,童年经验已经作为人物原型进入了汪曾棋的创作空间。那么,汪曾棋在小说中借用了哪些人物原型,他对人物原型是否进行了改写以及他为什么改写,其改写之后对小说又有哪些意义等等,本章希冀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呈现童年经验怎样影响了汪曾棋的小说创作。
一、自我形象的原型性
汪曾棋在创作中将父亲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写,进而组织成另一个可理解的意义整体,是为了使父亲这一形象更加丰满,使小说更加富有感染为,最终通过父亲形象传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意识。不可否化,重塑后的父亲形象,品质更为鲜明、突出,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与友情、人与人之间的亲切与和睦,还让我们感受到了汪曾棋对自然生活状态的憧憬和对美好人情、人性的自觉皈依与探寻。
............................
第三章童年经验与小说创作的意义...............26
第一节"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创作观..............26
一、人道主义关怀...................26
二、缓解速度对人的控制..................28
第三章童年经验与小说创作的意义
第一节"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创作观
谈到自己为何从事创作时,沈从文这样解释:"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化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也。这点情绪同宗教情绪完全一样。这点情绪促使我来写作,不断的写作,没有厌倦。"废名在《随笔》中也说过:"有一个好意思,愿公之于天下同好……那个意思其实只有一句话:我们总要文章做得好。"废名所谓的"好"即以美作为艺术价值的最高尺度,以自觉的态度建构文章之美。沈从文与废名一生所秉持的创作原则也是汪曾棋孜孜以求的。他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得失,首先是社会的得失。我有一个朴素的、古典的想法:总得有益于世道人也。"在汪曾棋看来,所谓有益于世道人也,即作品要对世道有益,对人也有益。基于这一创作标准,汪曾棋通过童年经验再造生活、再造情感,在开昼精神领地的创作过程中礼赞人性之美,彰显对社会与人生的人道主义关怀,缓解现代化进程中速度对人的控制,希望以此实现有益于世道人也的艺术追求。
汪曾棋的大半生都是在都市度过的,人近中年的他早已从故乡高邮辗转于昆明、张家口、北京一带很久了,国外的形势,国内的发展态势,行走在都市化、现代化中的人群,他都历历在目,但他的创作与这些经历关系不大。对于有着文化守成主义倾向的汪曾棋来说,童年是他心中永不褪色的明净地,故乡是他精神寄托的羅洲,汪曾棋在对童年、故乡的频频回降中,抵挡外界的一切污浊。他以向后看的方式,将目光投注于曾经的记忆片段,通过童年经验与艺术创造的整合,再现故乡的自然之真、世风之纯以及在此衬托下的人性之美。优美的人性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一个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