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在书法方面,董其昌转益多师、善于汲取,总结前人的书法成就和书写经验,勤于临池、淡于名利,终于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董其昌书法不仅风格秀美飘逸,在艺术意境上更是堪称空灵恬淡。他的书法不仅巧于用笔、妙于结字,创造出潇洒出尘、变化无端的艺术形象,以此开出明代书坛的一代新风,更因“虚和取韵”的主张、章法布白的独到,创造出书法艺术“淡”美形式的新面貌。这与其追求“禅意”、注重淡泊的精神追求有直接关系。因此,对董其昌书法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对董其昌书法“淡”美的典型艺术特色的研究,显然同样具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意义和学术价值。目前,从书法史、书法理论角度对董其昌书法研究的成果可谓不胜枚举,而对其书法“淡”美艺术的深入分析与成因研究却鲜有见到。对董其昌书法研究,以专著形式出现的,有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董其昌卷》。具体研究的论文中也有涉及到董其昌艺术“淡”美的问题,如葛路克地的《董其昌的艺术思想及其“南北宗论”》一文,就提到了董其昌艺术“淡”美风格与审美来源等等。这些论文对“淡”美的理解仍有偏颇、对董其昌的艺术思想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没有做深入全面的挖掘。
在中华文化包含的众多的美学范畴中,“淡”美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在书画艺术领域中,把“淡”作为理想境界,并加以追求的艺术家中,明朝末年的董其昌堪称是集其大成者。以“淡”美这个美学范畴做为视点,研究董其昌的论文和专著中屡有涉及,但往往浅尝辄止,并不深入。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淡”美这一书法美学范畴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进一步挖掘董其昌书法“淡”的艺术特色及其美的境界内涵,具有重要的艺术意义与艺术美研究价值。本文拟以文献研究的方法,从董其昌书法风格形成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其作品“淡”美的艺术特征为视点,深入考察其书法艺术中,“淡”美艺术意蕴的表现,及其书法“淡”美的境界追求,希望能够对董其昌书法研究的深入,起到推动作用,并为本课题研究增添新意。
对“淡”美的直接阐述,主要体现在董氏文论中。他既称“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所以我们可以在他的文章中寻求他对“淡”美的理念。他说:“撰述之家,有潜行众妙之中,独立万物之表者,淡是也。世之作者极才情之变,可以无所不能,而大雅平淡,关乎神明,非名心薄而世味浅者,终莫能近。……无门无径,质任自然,是谓之淡。”这里他强调了 “淡”的两层含义。一是天真烂漫,关乎自然,发自于性灵。二是平淡于一切,不以名利于烦扰,寓情于物而不留意于物,使精神超越一切物表。董其昌书法作品清雅中见深幽,秀丽中蕴含朴实,通篇呈现一派宁静之气。他的书法作品是心灵禅思的写照,是修习禅宗顿悟的结果。其实,这也是董氏所谓的“清逸之思”。他说:“大抵文人墨士胸中一种清逸之思,散而为文、为书、为画,皆有突突高致,非世俗之绳拘格系者可同日语。”也正是因为这个情怀,让他称赞松江的个性派书家张弼(1425-1487)说:“`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此东坡先生语也,宜其名高一世。
二董其昌书法艺术"淡”美的审美境界............14
(一)释“淡"............14
(二)禅宗思想的影响............16
(三)董其昌书法艺术中以“淡”为美的审美追求............16
1.从“南北宗论”看董其昌对“淡”美的审美追求............16
2.从“学书三境界”看董其昌对“淡"美的审美追求............17
三董其昌书法“淡”美的艺术创作追求............20
(一)集其大成——“淡”美的实现............20
(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 “淡”美的涵养............23
(三)富于收藏的精神陶冶............24
(四)追求淡泊的心性............26
四董其昌书法“淡”美艺术特色与境界的影响与意义............27
结语
本文拟以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史料梳理分析,在总结和完善的同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从董其昌书法风格形成的实际情况出发,董其昌以其作品“淡”美的艺术特征为视点,深入考察其书法艺术中,“淡”美艺术意蕴的表现,及其书法“淡”美的境界追求。董其昌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一方面他提倡“变”和“自成一家”,虽然他重视临古,广采博收,但他从不盲目模仿别人,更是在临摹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他常借用禅的寓意來和有关的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进行类比,来加深自己内在的修养。他的“集其大成”是在“行力里路,读力卷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他是一个有着极强的艺术个性的人,对自己的鉴赏能力和艺术上的成就有着充分的信心,对于自成一家的理想目标,从未有半点追求的松懈。他是一个集书、文、画、鉴、禅于一身的睿智的艺术大家。由于笔者限于能力的制约,对于董其昌书艺的深入了解还远远不够,尤其是与明代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师朋关系等方面于董其昌个人的书学思想的影响与联系还不能做出更为深刻的分析,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也是笔者以后亟待学习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明]董其昌.容台集.明崇祯三年董庭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上海:中华书局,1974年
[3][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6][清]钱泳.书学.上海:中华书局,1979年
[7][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8][晋]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
[9][清]梁巇.评书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10][明]李华.竹懒书论.明清书论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