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虚”的选词对比
李冀(2006:94)虚症是对人体正气虚弱而产生的各种虚弱症候的概括。虚症的形成,可以由先天禀赋不足而引起,但主要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损耗所导致。虚症主要表现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个方面。本文选取国内出版的两本辞书中这四个具有中医特色的英文翻译词条为考察对象。
Nigel Wiseman,Dictionary of ChineseMedicine,Hunan science&Technology Press.2007.简称《英汉汉英中医词典》。孟和,《英汉汉英医学分科词典——中医药学分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简称《英汉汉英医学分科》。两本词典的“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英文对应词情况。中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向型中医术语的翻译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在翻译中对文化因素处理的归化和异化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过度归化翻译在原文信息传递时会失去原语文化的特色甚至出现误解,在中医药的翻译中应积极运用异化策略,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再现原语文化,才能准确完整表达中医内涵。2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Eugene A.Nida(2001:86)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原则,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译文在目的语读者心中的反应是否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心理反应相似(并非相等)。但是对于中医术语这样具有强烈的文化底蕴的专业语言在西方医学体系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专业术语。术语的翻译应遵循简洁、准确,语义相对稳定的原则。
在外向型词典的术语翻译中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化因素的处理,这对译者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首要问题就是取舍,是倾向于西方读者的归化理论让更多的西方读者读起来更轻松还是倾向于源语文化保留原文的文化特征的异化翻译策略。
2.1归化理论及缺点
对于翻译中医术语中的文化因素,一种翻译策略就是以目的语语言文化为中心的归化策略,提倡使用译入语文化中固有的文化表达方式,尽可能适应和照顾目的语的文化习惯,为译文读者着想,帮助读者消除语言文化的障碍。中医将体质虚弱、衰弱称为体虚,主要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大类,同时,气、血、阴、阳之间在生理上相生相依,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基于这样的医学理论,只单纯的从语义的角度寻找对应词是不够的,更要寻求文化信息的传递。根据上表,两本词典在翻译的时候都不同程度的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英汉汉英中医词典》在选择“虚”对应词时很统一,vacuity,这个单词西方读者很熟悉,这样翻译读者好像一下子就了解了什么是“虚”,但事实上vacuity本意为愚蠢、空虚、茫然的,倾向于表述精神、生活状态;这样的翻译不仅偏离原文的本意,还对译文读者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无论从语义的角度还是文化的角度都与中医本意相去甚远;《英汉汉英医学分科词典》在翻译“虚”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对应词,deficiency出现在“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占词条百分比分别为26%,23%,45%,41%,该词本意是不足,缺乏,弱点,缺点的意思,倾向于缺少什么东西。读者很容易理解为气少了,血少了,阴少了,阳少了,这里的“少”和原文的“虚”本质是不同的,“虚”不是少,从语义的角度就不符合中医原本的意义。
Asthenia在“气虚”“阴虚”“阳虚”中所占比例分别是77%,53%,59%,使用频率远高于deficiency,该词本意是指无力,衰弱,虚弱,这个翻译从语义的角度是最接近原文的,但是属于中国中医的文化因素却没有体现出来。
而这几个翻译词条中最特别的是“血虚”,首先血在英文中是有对应词blood,其次在翻译时除了使用deficiency外,更多的是直接用hematas-thenic 68%对应血虚,以及hemopenia 3%,hemo-topenia 3%,hematasthenia5%,ischemic3%。这样的归化翻译,译文里完全没有与中医相关的信息,完全摒弃了中医文化因素,译文读者无从了解这些病症是中医中特有的病理表达。
2.2异化理论及方法
异化理论也是解决文化对应的另一种翻译策略,即以原语文化为中心和归宿,主张保留原语文化的差异性和特有表达方式,直接再现原语的文化特征和风格,尽可能把原语文化引进、输入到译入语中去。在选择翻译策略时译者既要注重其功能型,更要注重其文化传播型。异化翻译不但可以使术语以全新的意义进入英语,成为独一无二的表达方式,又可以保持术语的准确性和严肃性,避免翻译的随意性,更重要的是保留了中医术语的不可取代性。叶子南(2008:45)我们当前生活在一个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中,我们应该做的是力所能及地减少来自强势文化的影响,保持自己文化和语言的特征。因为一旦失去了语言的独特性,也就失去了文化的独特性。翻译是跨文化的桥梁,是让世界了解中医的媒介。当今世界对于文化的处理,更多提倡的是文化多样性而不是文化一致性,所以在中医术语的翻译过程中应积极采取异化策略保留独特的中国文化。
2.2.1直译
直译是指遵照原文语言结构逐字翻译的方式。在两本词典中都有应用,如:《英汉汉英中医词典》中的,气虚热qi vacuity heat,气虚头痛qi vacu-ity headache,血虚盗汗blood vacuity nightsweating,阴虚盗汗yin vacuity night sweating,阳虚头痛yang vacuity headache;《英汉汉英医学分科》词典中的,气虚热qi-asthenia fever,气虚眩晕qi-asthenia vertigo,气虚则寒qi-defi-ciencygeneratingcoldness等。这些对西方读者陌生的病症直译过来后西方读者根本不清楚它们的具体所指,这样纯粹的直译不仅让译文读者对病症不知所云还会增加读者领悟文化内涵的难度。
2.2.2音译
对于中西方文化中没有近似或对等概念的术语翻译可以采取原语特有的表达方式来突出原语文化,如汉语拼音。根据前表两本词典在翻译“气”、“阴”、“阳”时都是直接采用的音译方式——“qi”“yin”“yang”。而且英文中已经广泛接受直接音译的策略翻译这些具有独特中国文化的词。这样的翻译虽然保留了原语特色却不能大规模的使用,如果上述病症都直接用拼音音译过来,如:“气虚热”“qixure”;这样完全的异化翻译就算是专业学习中医的西方读者也会不知所云。
2.2.3直译加注法
陈宏薇(2009:68-69宇文所安)重要术语的翻译皆附加拼音,这个办法虽然笨拙,但它可以不断提醒英文读者,但译过来的汉语词与它的英文对应其实并不是一个意思。在直译的基础上,程卫强(2012)适当的解释会一方面增加读者的兴趣和降低阅读难度,另一方面也会生动再现原语文化。方璐(2014)提倡在外向型汉英中医辞书的词条结构可以借鉴汉英学习词典,尽可能完整地提供中医条码的释义和例证,词条构建应该包括汉语注音及声调、英文对应词、英文释义及例证例证等内容。这样的词条保留了中医的语言特性,让读者了解到了对应词同时能够了解到这是和他们文化中不同的一种医学术语,注解和例证更有利于读者理解。
示例如下:
气虚[qìxū]qiasthenia,qideficiency:ate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fers toa series of disease illness malady caused by thedeficiencyorfeebleofqi.E.g:QideficiencyisthemainpathogenesisofAS.
3结语
直译加注是指在直译的基础上对词条进行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