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在整个过程中,梳理了掐丝珐琅工艺和首饰造型设计的相关理论,加深了对设计定位和设计表达的理解,通过掐丝珐琅应用的相关案例分析总结出关于首饰设计“趣味性”造型的创新点,在掐丝珐琅工艺的制作流程中对其贴合实际情况的方案改进,从而使作品的创新方案兼具科学性、客观性。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传统手工工艺受到3D打印的影响,导致传统手工艺人的数量逐渐减少。作为我国著名的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景泰蓝”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因其经过多个时期的创新发展,以及与其他工艺的融合,导致其制作工艺十分繁琐复杂,没有几年的学徒经历,很难直接上手制作。相比之下,平面的掐丝珐琅工艺就较易使人体验制作。
笔者自本科起,一直学习工艺美术专业,在学习期间接触到首饰课程中的珐琅材料,产生浓厚兴趣,并对其进行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在综合材料的课程中,笔者尝试使用低温掐丝珐琅的沙画质感制作了本子的封面(图1-1);在漆艺课程中,笔者将掐丝珐琅的掐丝技法运用到漆画上进行了一幅漆画创作(图1-2)。在研究生期间学习了装饰艺术方法论的课程后,萌生出将掐丝珐琅的工艺应用到现代装饰设计中的设计思路,经过与导师不断地沟通后,通过导师的指引,逐渐开始落地实施。通过《掐丝珐琅工艺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探究——以首饰设计为例》以期挖掘掐丝珐琅装饰造型的精神内涵,并根据所学学科艺术设计,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式,把传统工艺技法与现代装饰设计相结合,给予人们一种视觉上全新的审美感受,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气息。
本文以此为背景,从工艺美术专业的多种工艺角度,打破传统手工艺品设计的思维方式,通过现代装饰的设计,对掐丝珐琅工艺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性阐释,以及对工艺美术行业的意义作出相应分析。最后通过在毕业设计的作品中,依托掐丝珐琅为材料的工艺技法,以现代装饰设计为表达形式,选取首饰设计为载体,进行创新实践应用的探究。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在传统装饰设计与现代装饰设计的对流中,传统装饰设计既面临着挑战和也迎来机遇,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手工工艺。笔者将传统工艺的技法与现代社会相融合,以期通过此次创作,使更多人了解工艺美术中的掐丝珐琅工艺,并将这门古老的工艺能不断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让更多人认识它、了解它的同时,加深对它的喜爱,并对首饰设计进行美学分析与应用,可以让传统的掐丝珐琅工艺在首饰设计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此次课题以动植物形态作为设计元素,从“趣味性”角度切入,利用现代装饰设计的理论知识进行掐丝珐琅首饰设计以及摆件设计,旨在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第一,以趣味性装饰角度为设计切入点,设计符合具有现代装饰审美的掐丝珐琅工艺产品,提升首饰作为工艺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价值,以达到人们缓解工作与学习双重压力的目的。
第二,对动物形态和植物形态进行分析,提取动物和植物形态轮廓,设计具有形象特征的掐丝珐琅首饰工艺品,以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今后他人做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第三,将传统图案里的单一元素打散重组,构成新的图案设计,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装饰之间的相关性,引入掐丝珐琅的首饰设计,以此达到为民族文化增加文化自信的目的。
二、掐丝珐琅工艺的概念认识及特点分析
(一)掐丝珐琅工艺的溯源与发展
纵观已有的研究文献与实践项目,发现有关掐丝珐琅工艺的文献记载不足,以及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制品作为断代依据,所以关于掐丝珐琅工艺的产生以及历史溯源便了不同的说法,总的概括为三种说法,本土说、外来说和综合说,本章节笔者主要从外来说的角度进行阐述。
1.追本溯源
掐丝珐琅的前身统称珐琅器,珐琅器最早诞生于希腊。公元前12世纪,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迈锡尼时期的戒指和双鹰权杖头,被认为是最原始的掐丝珐琅;公元6世纪左右,从记载上来看东罗马帝国的珐琅工艺已经非常发达;[9]12世纪,珐琅工艺开始传入西亚阿拉伯国家,被称为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珐琅传至中国,这也是掐丝珐琅属于舶来品的原因所在。在元朝《吴渊颖诗集》中有咏“大食瓶”的诗,当时我国称波斯为大食国,并且诗中明确表示这是波斯传来的物品。
珐琅器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朝就有这种工艺出现,当时是用西方的珐琅工艺与中国的传统嵌丝工艺相结合,从而产生掐丝珐琅。之后在元朝有许多外来工匠来到中国,并带来他们的传统手艺,其中就有阿拉伯工匠,当时蒙古人十分重视匠人,所以这些阿拉伯工匠愿意将掐丝珐琅的技术和掐丝珐琅的制作原材料一同带来。
(二)掐丝珐琅工艺的制作流程
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繁琐复杂,它是集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型工艺,如果连小的工序也包含在内的话全部工序大概能达到108道之多,基于金工的基础上还涉及绘画和烧窑等多种工艺。[15]传统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特点大致可以用形状、图案、颜色、光泽这四个词语来概括,如果想要一件精美的掐丝珐琅工艺品,需要经历设计、制胎、掐丝、焊丝、点蓝、烧蓝、打磨等工序。
在设计方面主要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胎底的造型设计,另一部分是图案的设计,设计时要同时兼顾材料的特性和工艺的可操作性;在制胎方面,要想有一个美观的造型,制胎十分重要,制胎的材料选择要用金属做胎底,其中主要包括金、银、铜这三种金属,在古代制作大型器物的时候多采用铜胎做主原料,在设计胎底时不仅要注意力的均衡关系,在形式上也要有大小和长短的有机结合,才能展现作品的节奏性,以及表达作品刚柔并济的特点。
“掐丝”是掐丝珐琅中最关键的一道工序。首先,需要将铜线或者金银线经过拔丝、轧丝等准备工作后;其次,将具有韧性的丝线用各种不同型号的镊子按图案设计稿的样子,一比一还原掐成各种纹样;再用小号毛笔蘸着调配好的海藻胶粘贴在胎底上,将扁丝弯折成之前设计中所需要的各种花纹形状。由此看来优美的装饰花纹都取决于掐丝,它决定着最后的成品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掐丝的图案除了丝线本身还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比如胎底的质地、前期胎底的干净程度、图案造型的复杂程度和釉料的品质。整个掐丝工序还包括烧丝、粘丝、焊丝等多道工序,其中粘丝和焊丝的工序较精细,因为粘丝的温度要比烧蓝的温度高,约820℃;掐丝的图案也有多种多样,包括单独纹样、几何纹样、边饰纹样和连续纹样等。
三、掐丝珐琅工艺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发展与延伸.........................24
(一)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背景............................24
(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类型....................26
(三)相关案例中的问题分析........................28
四、掐丝珐琅工艺在首饰设计上的创作实践...............................30
(一)毕业创作的前期实验........................30
1.时间与温度的调控...........................30
2.颗粒度大小的取值.............................32
结论.........................63
四、掐丝珐琅工艺在首饰设计上的创作实践
(一)毕业创作的前期实验
1.时间与温度的调控
即使在同一材质下,烧制同一釉料,烧制时间的长短以及烧制温度的高低,导致烧制出来的珐琅,均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和视觉效果,所以在烧制时间上的把控显得极为重要。通过学习不同的掐丝珐琅工艺制作,并且累积经验,可以丰富视觉上的呈现。在烧制过程中,珐琅釉料一般会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珐琅的釉料可以明显感受到一些温度变化,湿填珐琅的话,进炉后可以看到釉料逐渐变得干燥,还原成粉状,然后会在某个时刻瞬间变黑,这是在软化釉料并降低黏度,尽管表面张力大于流动性但是釉料的颗粒会黏附在底胎上,保持原本的形状相互接触,呈现出一粒粒的沙粒质感。釉料的表面不是液体,是颗粒与颗粒一起,可以看到中间有缝隙,呈现出没有完全融化但产生类似于糖或霜的视觉效果(图4-1)。
第二阶段,在颜色上釉料逐渐开始变红,在质地上变得更加液体,釉料的表面的张力开始小于重力,颗粒间开始相互粘附,颗粒间的空隙开始逐渐蒸发,表面呈现出条纹、波浪状的纹理。如果在这时停止加热,将物体取出,将会看到表面呈现类似生橘皮的视觉效果(图4-2)。
第三阶段,在窑炉内部整体呈亮橘红色,隔着窑炉30厘米笔者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股热浪,此时炉内的珐琅釉料完全融化,釉料的颗粒已经紧密结合,成为流动性极强的液体。这时将物体迅速取出,肉眼可见的全部呈现出通红釉料,待逐渐冷却后,珐琅釉料看起来明亮而光滑并露出原本的颜色,这种质感一般被称为珐琅釉料烧制的标准色(图4-3)。但是如果没有把握好时间,过度烧制后,那么釉料便开始逐渐回缩,边缘会露出金属胎底,因回缩的边缘比较薄,所以会产生一种小小的黑色金属,笔者认为这就是被“污染”了的珐琅料。
结论
此次研究分析了掐丝珐琅和现代装饰设计的相关理论资料以及实践案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掐丝珐琅工艺的首饰设计实践。在整个过程中,梳理了掐丝珐琅工艺和首饰造型设计的相关理论,加深了对设计定位和设计表达的理解,通过掐丝珐琅应用的相关案例分析总结出关于首饰设计“趣味性”造型的创新点,在掐丝珐琅工艺的制作流程中对其贴合实际情况的方案改进,从而使作品的创新方案兼具科学性、客观性。
设计实践主要从趣味性造型和图案内容的创新两方面进行,根据掐丝珐琅工艺特点和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以动植物形象作为设计造型主体,以传统图案的打散重构作为主要形式,共设计三套方案,制作三套实物,具体实践成果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掐丝珐琅工艺的相关知识,设计出符合现代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