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在职研究生论文,本文以2014年-2020年京津冀地区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探究了企业环境绩效水平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在模型中引入企业研发投入作为调节变量,研究了企业研发投入在企业环境绩效与权益资本成本中发挥的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验证了所提假设。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政府不断提高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管力度,但是个别企业仍然存在违规排放污染物等行为,例如2011年渤海蓬莱油田溢油事故以及2021年宁夏中卫中宁县北部山区非法采矿事件等,究其根源在于部分企业在面对环境相关处罚时依然存在侥幸心理。同时,随着环保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公众也逐渐开始重视环境问题,积极监督举报企业环境违规行为,此外,一些环境研究机构公布的环境实时数据也可以及时敦促企业改正违规环境污染行为。企业环境绩效水平成为了投资者衡量企业的重要标准之一,投资者会更倾向于选择环境行为表现更好的企业,从而有效降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
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需要通过绿色创新提升综合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是发展的根本途径。企业面对来自相关环境政策方面的压力,需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通过加强研发投入力度,提升自身竞争力,从源头上改善生产工艺,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减少环境污染与破坏,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有利于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强化市场对企业环境行为的解读,吸引更多投融资,从而降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环境会计的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关企业环境绩效与权益资本成本相关性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的理论意义主要有两点。
(1)本文以现有文献研究成果为基础,构建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平衡积分卡理论按照环境财务、利益相关者、内部环境管理和创新与学习4个维度综合评价企业环境绩效水平,进一步探究企业各维度水平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丰富了相关研究内容。
(2)本文明确了企业环境绩效水平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以及企业研发投入在二者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目前,研究企业环境绩效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的文献较少。本文以环境会计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将我国A股京津冀地区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企业环境绩效水平与权益资本成本的相关性,同时引入企业研发投入作为调节变量,探究企业环境绩效水平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机制。因此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企业环境绩效、研发投入与权益资本成本的相关文献。
1.2.2应用意义
(1)本文研究了企业环境绩效与权益资本成本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企业应当通过提高环境绩效水平实现低碳环保与绿色生产,展现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吸引更多投资者,降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
(2)本文在模型中引入企业研发投入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企业环境绩效与权益资本成本相关性的调节效应,对企业通过提升环境绩效水平降低权益资本成本有一定实践价值。企业应当通过绿色技术创新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提高投资者的绿色投资观念,倡导公众在投资过程中对企业环境行为提高重视。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文献综述
2.1.1企业环境绩效相关研究
(1)企业环境绩效的概念。Daniel Typecast(1996)基于企业业绩的角度,提出环境绩效是用来衡量企业对保护环境所做贡献的标准之一[1]。Schultz(2012)提出,企业环境绩效报告是一项有关公司多个领域多个层次的综合评估结构,其内容涵盖了环境准则以及环保响应准则,也包括企业环境绩效的报告及其对公司内部以及利益相关者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2]。杨东宁、周长辉(2004)认为企业环境绩效的定义可从两个方面来界定,一方面是广义上的,即指企业在环境污染预防、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成果;而另一方面是狭义上的定义,是指按照现行环境标准中的法规、可被进行直接检验的企业指标水平。公司的环境绩效水平可以由公司的环保业绩反映,环保业绩主要体现为环保质量的变动与价格变化两个方面,其价格变动是由环保相关产品质量的变动决定的,环境绩效水平的提高将有利于公司形成在市场中新的竞争力[3]。刘立忠(2015)认为环境绩效是指组织的环境管理机构按照其环境策略、目标和指标,对其环境因素实施管理的可评估的有效性。环境绩效是为了体现企业与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关的实际环保结果,即环境绩效是评估环保政策有效性的最终准则[4]。
(2)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动因。何平林(2012)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动因进行研究,认为宏观角度是指从整个国家、城市或区域的视角研究其在一个时期内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其重点主要是可衡量的指标,如各种资源的循环使用率、能耗的投入产出状况、三废排放状况等;而微观角度的环境绩效评估则以某一企业为主要衡量目标,评价范围也更加宽泛与灵活,除了量化指标之外,战略选择、配套机构资源的使用效率等的定性指标也被列入其内[5]。Lisi(2015)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环境绩效的应用水平程度与企业的环保动机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将公司环境绩效运用到公司决策与管理中,会有利于公司整体环境水平的提升,从而提升公司的整体业绩[6]。
2.2理论基础
2.2.1环境会计理论
葛家澍(1992)提出,会计为了更好地为管理活动服务,由环境问题所产生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73]。Schaltegger and Figge(2000)认为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同样是为了记录与分析,但是环境会计主要是为了记录企业的环境相关行为[74]。马文超(2016)指出在基于产权利益的管理制度中,环境会计已被证实是科学合理并且可行的。首先,环保资源资产化有效减少了对资源的消耗,使公司资源管理的计划和预算具备了更加明晰的内涵,因此相关管理制度及绩效报告得以科学合理地实施。其次,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削弱了信息不对称性的影响,相关投资人、社会公众和地方政府等相关监管部门将促使公司的环境资源管理工作得以更全面、合理地被监督。环境会计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不但满足了公司内部决策和经营管理的信息需要,也同时满足了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信息需求[75]。肖序(2005)认为环境会计主要分为环境财务会计理论与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两者结合形成了有机的统一体[76]。周志方(2010)指出财务会计只简单考察了产品投资和生产,忽视了生产过程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环境会计可以克服这一缺陷,能够跟踪经济产品的经营链条全过程,对各种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加以考核。传统财务会计中也并没有全部忽视环境经济资源的消耗,而是将其纳入到有关科目中,比如营业外支出,但财务会计仅仅核算了一部分环境相关费用。环境会计除对这类费用实行归集、分级核算之外,还要在此基础上开展环境核算和大数据分析研究,以揭示其对企业总体财务状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77]。
2.2.2利益相关者理论
Freeman(1984)指出,企业是在复杂、多样的利益契约关系中运作的,包括制造商、其他企业、政府以及媒体等,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所以企业创造财富的核心就是与其建立长期互利的伙伴关系。如果仅仅把股东利益最大化视为目标,会阻碍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说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取决于其对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满足程度[78]。吉利和苏朦(2016)认为,就公司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而言,并不能单纯地把企业环境管理活动看作是为了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而是企业通过调整环境资源配置对来自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环境压力作出的合理反应,因此企业在获得整体经济收益的同时需要兼顾环境行为的整体表现。各企业为了遵守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必须转变经营策略,注重绿色环保生产,通过绿色创新提升产能水平,并降低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环保管理运营可以给公司提供更多的机会,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79]。
第三章企业环境绩效评价........................14
3.1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构建原则..........................14
3.2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14
第四章研究设计..........................26
4.1研究假设................................26
4.1.1企业环境绩效与权益资本成本..........................26
4.1.2企业研发投入的调节效应.......................27
第五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31
5.1描述性统计..............................31
5.2相关性分析...............................33
第五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1描述性统计
本文首先对主回归各个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变量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以及标准差进行分析。其中包括被解释变量权益资本成本(COE)、解释变量环境绩效(PEP)、调节变量研发投入(RD),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IZE)、现金持有水平(CASH)、总资产周转率(AT)以及成长能力指标(GRO)。结果如表5-1所示:
从解释变量企业环境绩效来看,其均值为0.281,最小值为-0.441,最大值为3.028,由于本文对企业环境绩效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因此会出现负值得分。可以看出各样本公司的环境绩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