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6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并随机进行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43例,试验组43例。对照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均李25岁,在25~45之间者有15例,45~65之间者有17例,平均35岁,病程在1年以内者有9例,在1~6年者有23例,在6年以上者有11例;试验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均)25岁,在25~45岁之间者有13例,45~65岁之间者有20例,平均37岁,病程在1年以内者有12例,在1~6年者有21例,病程到6年以上者有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口服硫酸镁,每50%硫酸镁加温水稀释为33%浓度,每次5-20g,每日3次,三餐后服药;口服熊去氧胆酸片,根据患者体重,每日8-l0mg/kg,早、晚分2次口服。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治疗。口服消炎利胆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利胆排石颗粒,每次2袋,每日2次,早、晚分2次口服。两组患者均1个月为1个疗程,共进行6个疗程治疗。
1.3观察指标和评判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B超检查胆结石情况。
①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把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分为三个级别。痊愈:病症及体征全部消退;血象恢复正常值范围;B超检查结果表明胆囊壁光滑,毛糙正常,透声正常。好转:病症状及体征均改善明显;血象基本恢复正常值范围;B超检查结果表明胆囊壁变厚,毛糙改善明显,透声较正常;胆囊炎发病次数减少明显。
无效:病症及体征一项未改善或均未见改善甚至恶化;B超检查结果表明胆囊壁增厚,毛糙和透声均未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其中,血象正常值范围是:4000~10000/mm3。
②B超评判标准。痊愈:胆囊壁壁厚、毛糙以及透声3项指标均属于正常值范围;显效:至少有2项指标属于正常值范围;有效:至少有1项指标属于正常值范围;无效:无1项指标属于正常值范围。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或者百分率(%)描述,以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效果比较
对照组治愈有12例,好转有20例,无效有11例;试验组治愈有31例,好转有10例,无效有2例,临床效果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5.800,P<0.05)。探讨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临床效果。选择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B超检查胆结石情况进行观察研究。试验组临床效果比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且B超检查胆结石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临床效果显著。
2.2 B超检查胆结石情况比较
试验组痊愈为29例,显效为10例,有效为3例,无效为1例,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痊愈14例,显效为6例,有效为13例,无效为10例,总有效率为76.74%。两组比较,试验组B超检查胆结石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2,P<0.05)。
3讨论
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是由胆囊慢性炎症发展而成,结石或者梗阻等都是引发该病变的因素,其中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常伴随胆囊绞痛反复发作,部分患者会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现象。胆结石会引发慢性胆囊炎,同时慢性胆囊炎也可导致引发胆结石,两种疾病互相转化,会招致病情反复以及慢性化,由此必须研究、完善治疗方案,从而实现彻底根除病症的目的。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多在胆石症的基础上发生;临床多表现为消化功能受损等,进食量较大时会出现剧烈疼痛感。张小云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表明闻:胆道动力损伤、胆汁成分变化以及细菌感染是招致慢性胆囊炎发生的主要原因。
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常伴随有胆囊缩小,收缩功能损伤,胆汁排泄不顺畅等症状发生,进而引起胆盐沉淀,引发细菌滋长,加快病情恶化。如能积极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如治疗不彻底,则会导致预后效果欠佳。目前在西药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中常见硫酸镁、熊去氧胆酸片。硫酸镁是含镁化合物,能起到刺激十二指肠粘膜,诱发总胆管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进而加快胆囊排泄的作用,从而达到利胆之目的;长期使用硫酸镁会引起便秘、麻痹性肠梗阻等不良反应,应即刻停药。口服熊去氧胆酸片则可以促进胆汁酸分泌,引起胆汁酸成分发生变化,有效减少患者胆汁中胆固醇、胆固醇醋摩尔浓度以及胆固醇饱和指数,使结石中胆固醇逐渐溶解得以实现,不良反应有便秘、头痛、头晕和心动过速等。
由于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采用口服硫酸镁、熊去氧胆酸片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我院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佐以消炎利胆片、利胆排石颗粒中药治疗,收效显著。消炎利胆片由溪黄草、穿心莲、苦木构成。其中,溪黄草清热利湿,穿心莲味苦性寒,苦木苦寒,三种中药有机结合,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疲利胆之功效;利胆排石颗粒由金钱草、茵陈、黄答、木香、大黄等加工制成,清热利湿,利胆排石。吴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疗效观察研究表明:在中西药的相辅相成下,可有效缓解进而治愈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病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上述研究趋同,试验组临床效果以及B超检查胆结石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应用价值良好。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