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职称论文发表,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技术有效供给能力相关理论,界定了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有效供给能力的概念,并以此概念为基础,依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及技术有效供给能力影响因素,建立了包含 2 个一级指标、22 个二级指标在内的技术有效供给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二次组合评价方法构建了二次组合评价评估模型。最后,以高新技术产业 24 个行业为例进行评价分析,并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有效供给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知识和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产业结构中,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技术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全球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了技术创新是将科学技术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主要的途径,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世界各国纷纷加大推动科技创新的力度,全球创新竞争呈现新格局。在当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技术无疑已成为核心竞争力,谁能实现技术的有效供给,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先机。拥有高技术、高知识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主导产业,已逐渐形成衡量国家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
在当前国际竞争激烈的局势下,仅仅依靠技术引进,依赖他人的创新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变化的技术需求,因此近年来我国政府致力于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力度,各行业也纷纷开始增加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来推进技术创新。同时,在国家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引导下,高新技术产业在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技术的有效供给,以保证供给质量,产品的供给必须契合大众需求,以产业需求为前提才是技术有效供给的基础,技术有效供给能力是提高产品供给质量的一把利剑。
就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市场上存在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部分高新技术行业创新效率低,无法创新出新商品,或者重复生产创新性较低的接近无差异的产品以及长时间无法突破陈旧的销售模式,以致产业日益增长的需求没能及时得到满足,产生大量的无效供给,最终导致产业盈利水平低,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在新常态下,我们要时刻注意,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不能顾此失彼,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获得持续发展能力,才是明智之举。因此,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应肩负起经济转型升级的使命,率先做出表率,提高研发能力,向市场注入有效供给,提升产业盈利能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1.1 技术创新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侧重于技术创新要素对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Wen-Hsien Liu(2016)等人研究认为,国内投资份额、研发能力、贸易开放度、人力资本等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1]。Ramzi &Salah (2015)研究指出 R&D 投入、FDI、研发投入是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积极因素[2]。Carrado(1991)等研究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意味着创新,知识资本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越来越重要[3]。Wang (2016)研究认为:提高区域创新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新产品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进[4]。Guloglu(2012)认为只有充足的技术研发投入,才能够激发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创新的热情,研发投入的提高能够促进技术研发主体进行技术创新,并且研发投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才能促进经济增长[5]。OscarAfonso(2016)研究认为要想成为人才强国离不开人才的引进与大力培养,企业可以通过增加 R&D 人力资源的投入来实现技术创新[6]。Becheikh(2006)研究得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较低的原因在于高新技术产业存在“高产出-低效益”以及专利和新产品销售的“潜在产出”不足的问题,而增加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进行自主创新是提高创新效率的最佳路径[7]。
1.2.1.2 技术供给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技术供给理论的研究已相对成熟。学者们更多从供给与需求角度出发,对发展演变过程中涉及的技术传播与技术转移理论进行了研究。第一,技术传播理论。在传播技术观方面颇有影响力的 Jean Gabriel Tarde(1903)最先提出“S 型传播曲线理论”,指出模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人与人之间无意识的的模仿才使得彼此行为保持一致,才促进人与人的“双向流动”的关系,并且在传播过程中模仿者比重呈现“S 型传播曲线”[8]。Lazarsfeld(1950)的“二元性传播假说”认为信息的传播必须经过大众传播媒介和对社会具有指挥权的社会精英[9]。60 年代,该理论逐渐引起对发展中国家技术传播领域的研究,也陆续波及到农业及工业经济领域。第二,技术转移。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技术转移的丰富内涵。Ponser(1961)等人的技术差距理论认为因为存在差距,才会产生转移,国际间的技术差距是促成技术转移的先决条件[10]。Vernon(1966)的技术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各国技术的生命周期各阶段所处的时间不同,在技术进入衰退期前,技术供给方为获取利润,应将技术进行转移[11]。Bion(1990)的技术从属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从属关系[12]。
..........................
第 2 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技术供给能力相关理论
2.1.1 技术供给
经济学意义上的供给是生产商在愿意接受的价格范围内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强调供给的意愿与能力。万军康与邹蔚(2006)在经济学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技术供给的定义,认为技术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系统为满足不同的技术需求而提供的技术成果,此技术成果在形态、功能上都有所不同[33]35。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技术供给同样强调意愿与能力。供给意愿是前提,供给能力是保障,技术供给方为了满足技术需求方的需求,首先要明析自身是否有供给欲望,其次要看是否有供给能力,否则无法进行实际的技术供给,也就无法满足技术需求。
(2)技术供给要以技术需求为基础。需求是供给的方向,没有以产业或个体为前提的技术供给是无效供给,技术供给来源于企业内部实际发展的需求,也来自于产业外部由于竞争压力、为了持续发展所产生的需求,当然,在进行供给前,厂商要清楚此技术需求是否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能否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能否为产业带来经济效益,尽量避免产生脱离市场或与当前形势政策相悖的的技术成果。
(3)强大的综合协调能力是技术供给的关键。技术生产与应用过程中会利用到各种资源,如信息的获取,科研人才、资本的组织协调配置,技术环境等,值得一提的是,技术环境要素是技术有效供给的关键,政策环境可以为厂商提供快速的信息获取渠道服务、便利的技术研发环境。技术供给的过程包括技术研发生产、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技术转化、产品销售等,因此,企业要想实现技术供给就需要多种要素的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和综合协调。
...........................
2.2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有效供给能力相关理论
2.2.1 技术有效需求
技术需求强调对技术的欲望和要求,同时也要与技术购买能力相统一。而技术有效需求不仅仅是只有对技术的欲望和要求,也包含了有效应用技术的内容,相比技术需求,技术有效需求的约束力更强。万军康与邹蔚(2006)提出了技术有效需求的概念,认为技术有效需求是应系统综合实力及竞争力的提升目标而产生的,系统不仅要具备资金基础,也要具备消化吸收技术的物质基础,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基础运行平台进行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对先进适用技术的需求。技术有效需求是一个综合的经济概念,具体的说:第一,要具备资金及物质条件。资金方面,不仅要能够买得起技术,而且还有充足的资金对购买来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以达到内化或二次创新,来实现技术的价值,提高技术能力和水平;物质条件上,要拥有与购买的技术相配套的厂房、机器设备等设施,能够使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后适应自身内部系统,也能使购买的技术快速投入使用,创造价值。第二,要具备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包括技术操作人员、技术管理人员、科研人员、销售人员。第三,购买的技术要具备产业化、市场化前景。产业化、市场化是应用技术的基本要求,技术的需求是应产业的经营发展战略产生的,技术有效需求的实现就是将引进技术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价值,技术有广阔的前景才能满足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的需求。技术有效需求是与技术有效供给分不开的,二者协同发展、相互影响。
2.2.2 技术有效供给
在技术供给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技术供给都是有效的,有的技术在研发过程中由于投入了高额的成本,导致市场交易价格过高,这些技术就被搁置,有的技术虽技术含量很高,也符合产业技术需求,但由于没有很好的技术消化系统,或难以与其他技术集成,不能专业化生产,无法产生具有独特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鉴于此,万军康与邹蔚(2006)又提出了技术有效供给的概念,技术的有效供给是为满足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特殊需求,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下,通过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且能够转化为实现生产力的技术成果。
................................
第 3 章 技术有效供给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22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
3.1.1 指标的筛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