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项目管理论文,本文立足于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理念,充分剖析了绿色建筑与全生命周期理念,揭示了全生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的原则与内涵,针对以往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与存在的不足,构建了更加科学有效的绿色建筑管理体系,完成了管理策略的优化,提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工程管理评价体系并用实际案例进行了验证分析。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①梳理绿色建筑相关管理理论。本文从国内玩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评估体系和项目管理理论多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通过逐一对比分析各国主要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梳理了理论基础。②提炼出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各个阶段重难点。随着绿色建筑发展,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建筑项目有效管理的重点在于,一是项目开发单位前置绿色规划内容,二是设计阶段的绿色理念的融入,三是项目施工阶段绿色施工的落实,四是项目良好的后期运行保障。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以及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 世纪以来,国家的工业发展曾一度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强盛的唯一标准,但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如全球气候变暖、淡水资源短缺、能源危机、森林面积锐减、土地荒漠化、垃圾成灾等。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爆发,人们开始意识到社会文明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也逐渐被人类更加广泛地关注。1987 年 2 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八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会上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首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通过大量丰富的材料论述了当下世界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的严峻形式,并提出了面对当下严峻形式我们应该采取的行动建议。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威胁的发展方式[1]。
建筑业是我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自 20 世纪 7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取得了高速稳定地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近 10 多年来,我国建筑业总产值由2007 年的 51043.71 亿元持续增长到 2018 年的 23.5 万亿元。建筑业能源消费总量也由2006 年的 3760.73 万吨标准煤增长到 2017 年的 8696 万吨标准煤,《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18)》公布 2017 年中国建筑能源消费总量为 8.99 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 20.6%。
.......................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1.国外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十九世纪初,美国生态建筑大师富勒(R·B·Fuller)首次提出“少费多用”理念,此为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思想的起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鲍罗·索勒里(Paola Soleri)将“少费多用”的理念运用到建筑领域并提出了建筑生态学的概念[10]。
1969 年,美国景观建筑学教授麦克哈格(Ian L. McHarg)出版著作《设计结合自然》,首先扛起了生态规划的大旗。作者极力反对土地与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提出应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注重大自然的固有价值[11]。
1972 年,联合国会议史上首次出现保护人类环境的议题,会议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呼吁各国均须努力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1973 年爆发的石油危机, 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但同时也警醒了人类。联合国关于人类环境的会议以及石油危机促使各国开始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并为绿色革命拉开了帷幕。
1976 年,建筑生物与生态学会成立于西德,并开始研究利用天然建筑材料,挖掘建筑的自然通风和采光,并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提倡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友好的建筑艺术。一些发达工业国家开始关注建筑节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有些国家逐步开始以政策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保障。
1983 年年底,联合国成立了环境资源与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倡“可持续发展”以及“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的发展观念[12]。
...........................
第二章 绿色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相关理论
2.1 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最早在西方国家被称为“生态建筑”,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绿色建筑就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义,结合英美等国总结为:在整个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内,基于建立健康居住的环境条件,拥有高效的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且能提供较为可观的生态效益的建筑。可见,绿色建筑必须要考虑资源利用问题如:温室气体的排放、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筑原材料的使用情况等,同时要考虑该建筑带来的生态效益如:对场地环境的影响程度、废物污物的处理等。
我国在 2006 年出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这样定义: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9]。2019 年最新出版的国标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全生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因此,绿色建筑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基于生态环保理念,将各种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循环技术集于一体的,通过科学的整体性设计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存的新型建筑。绿色建筑的兴起,象征着人文的进步,是人类建筑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开端。
由绿色建筑的定义即可见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有很大不同,其在各方面都存在特殊性。在项目理念方面,传统建筑关注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取得经济效益最大化常常是其主要目标,而绿色建筑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生态效益是其关注热点,而其经济效益在前期一般处于较低水平,但由于绿色建筑本身的可持续性,绿色建筑在后期表现出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会远远高于传统建筑;在设计方面,传统建筑只考虑建筑物本身相关构造形式,甚至内部系统之间也没有太多联系,致使其单一性与不稳定性,而绿色建筑有整体性,不仅体现在内部设计阶段的系统性,还与室外环境结合与统一,从而使建筑更加稳定的运行;在技术方面,传统建筑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与施工手段,很容易造成材料浪费、声污染等现象,而绿色建筑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与设备,合理分配材料与人力资源,应用科学智能技术,保证绿色施工。
........................
2.2 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
2.2.1 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概念
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指从项目准备开始诞生直至最终建(构)筑物拆除报废的全过程中,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专业化活动[38]。通过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使项目的工程建设和运营使用增值。
建设项目涉及到的项目参与方一般较多,如咨询、勘察设计、项目监理、施工单位、物资供货商、设备安装方、物业单位,还有政府监管部门等,且各个不同参与方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均不尽相同。因此,对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必须要有一个项目管理的核心参与方。由于业主方为项目的发起者,并与其他任一参与方均存在合同关系,而且业主方也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起到总组织的作用,故业主方往往作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组织者进行项目管理。
2.2.2 项目全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每个项目的唯一性造就了不同项目的生命周期不尽相同,但项目的主要阶段基本不会改变。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历程一般都经由起初的产生完成到使用,再到最终报废的过程。因此,从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时间历程维度,可以将其划分为三大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运营阶段。项目决策阶段的开发管理(DM)、实施阶段的项目管理(PM)以及使用阶段的设施管理(FM)集成为项目全生命管理。在不同的阶段,参与的主要主体方也会略有差异,一般由投资方、开发方、设计方、施工方、供货方、使用阶段的管理方等其中的某几方或全部共同参与。
.............................
第三章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管理 ........................... 31
3.1 绿色建筑项目决策阶段的管理 ................................... 31
3.1.1 绿色建筑项目决策阶段的任务 ............................... 31
3.1.2 绿色建筑项目决策阶段的管理重点 ........................... 35
第四章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评价体系研究 ...................... 73
4.1 绿色建筑建设项目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 73
4.2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的评价体系的构建 ................................ 75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89
5.1 案例介绍 ................................ 89
5.2 绿色建筑实例的工程管理评价 ....................... 90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案例介绍
莲花馆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设计是由澳大利亚设计工作室 Studio 505 和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我国绿色建筑标识认证二星级。莲花馆总用地面积约 1.75公顷,总建筑面积 3333 平米,其中地下一层建筑面积 552 平米,地上三层建筑面积 2781平米。主体和花瓣均为钢结构,钢结构重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