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小学教学论文格式、小学教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儿童文学在少儿汉语课堂游戏教学情况简述

日期:2018年02月11日 编辑:ad201703301955106400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435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408182158206152 论文字数:26854 所属栏目:小学教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缘由及意义
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汉语热”的现象也在持续升温,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历了 50多年风雨的汉语教学工作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学习汉语的群体也逐渐呈现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低龄化”学习者走进汉语学习的课堂,成为整个世界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汉语国际推广”拓宽了眼界,注入了活力,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工程、未来工程和战略工程”`,但同时也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不论是因为家长长远的眼光,意识到孩子懂得汉语意味着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于是要求孩子学习,还是学生本身对历史源远流长的东方国度有着崇拜和神往,一心向学,少年儿童这个群体都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殊群体,有着与成人教学截然不同的理念和系统。少年儿童有其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但目前的儿童对外汉语教学与成人汉语教学的丰硕成果相比,理论和实践都稍显不足。“我国少儿汉语教学状况远远落后于形势要求,无论从少儿汉语教学的教材编写上看,还是从少儿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上看,与对成年人的汉语教学相比,差距都很大。” 
.........

1. 2相关研究综述
本文涉及到儿童文学和少儿汉语课堂游戏教学两个方面。关于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在国外,自康德以来,以游戏来解释艺术和审美几乎成了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范式,从世界儿童文学名篇可以看出“游戏精神”历来都被西方儿童文学界所看重。在国内,也有不少文章对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进行了重新分析和定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理念已被广泛认可并在创作中被提倡。如张卫华(2004)的论文《儿童文学游戏性的文本解析》、张辉(2005)的论文《论儿章文学中的游戏精神》、秦晓春(2009)的论文《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等。关于儿童文学的教育性,刘之杰(2003)的《试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孙云凤(2006)的《论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的价值》、韦宏(2006)的《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秦文君(2007)的《漫谈儿童文学的价值》等文章认为儿童文学肩负着对儿童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和教育功能,同时也提出“不能过于放大教育功能而忽视了儿童文学本身的趣味性和感动性”的说法。关于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仅就笔者有限的阅读来看,杨文惠所著的《轻松学汉语一汉语课堂教法实用技巧72法》一书,是以介绍“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为主,进行分类举例,同时配备“检查、结课技巧”作为测试与评估的手段,教学方式上回避“讲解为主”,以可操作的情景对话、转换练习、角色扮演等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丁迪蒙、李白竖所编著的《做游戏学汉语》一书是针对汉语学习短期培训的教材,涉及1100余个词语和大量浅显 学的短语,练习刚绕各种语言游戏设计,游戏方式丰富多样,但是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跨度和难度设置差异较大,另外一些游戏设计的可操作性仍需考量。
.........

第二章儿童文学与少儿汉语教学

2. 1相关理论基础
2.1.1儿童文学
真正的儿童文学应具有创造性,特别要求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拨,以单纯有趣的文学形式回答人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表达人们内心最真诚的呼唤,生活的真谛,甚至是深奥的道义、情感、审美和良知。我国的儿童文学起步较晚,但一直在学习、摸索和创新中进步与完善。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专为儿童创作、编写的或为他们所喜爱又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作品。关于儿童文学的界定,许多学者都各持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相应的理论依据。本文关于儿童文学的定义参考王泉根(2010)对儿童文学的定义:“儿童文学简单地说就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具体地说,儿童文学是为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服务的、具有适合儿童审美意识与心理发展的艺术特征、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整体上可分为少年、童年、幼年三个年龄层次,因此广义的儿童文学可以细分为:为中学生年龄段服务的少年文学,如曹文轩的《草房子》;为小学生年龄段服务的童年文学,如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为幼儿园小朋友服务的幼儿文学,如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不同年龄层次的文学创作有不同的艺术规律,也有不同的创作要求,以其作品的文学价值——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等作用,将少年儿童培育引导成为灵肉健全的社会一员为最终目的。” 
........

2. 2儿童文学与少儿汉语教学的相关性
2. 2.1相通的游戏精神
说到少年儿童,游戏就不可避免地被提到。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心理能量中“玩”的成分相当大,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原始态心理的直接体现,他们与游戏之问有一种天然的衔接和吸引力。游戏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本性,对于成人来说,游戏只是娱乐的一种,但对于少儿这个特殊群体来说,游戏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他们会自然地选择与他们年龄阶段相适应的游戏,相得益彰的是游戏在儿童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等方面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什么游戏对于儿童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甚至成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行为?追溯到理论研究,查阅过相关的文献发现关于儿童的游戏学说基本上可归纳为三个代表性学派:生物学派、社会学派及心理学派。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的观点代表了生物学派最早的学说,他认为艺术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以“审美的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而这种冲动的起源则是精神过剩引起的想象力游戏。后来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在《心理学原理》中对游戏的研究也主要从生物学角度出发,认为游戏是他们旺盛的生命能量过剩后的一种宣泄。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谷鲁斯则从社会学角度主张游戏是对未来生活准备的“练习说”,如女孩小的时候抱玩偶是练习做母亲等等。
..........

第三章儿童文学在少儿汉语课堂游戏教学中的运用..........15
3.1游戏及游戏教学........... 15
3. 2由儿童文学体裁作为设想的相关课堂游戏..........17
3. 3具体教学案例分析——以格鲁吉亚中小学为例.............29
第四章结语.............33

第三章儿童文学在少儿汉语课堂游戏教学中的运用

3. 1游戏及游戏教学
3.1. 1游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1896-1980)说:“游戏就是把真实的东两转变为他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得到满足。他重新生活在他所喜欢的生活中,他解决了一切冲突,尤其是他借助一些虚构的故事来补偿和改善现实世界。” 他把游戏分成三类:练习类游戏、象征性游戏和带有规则的游戏。从“在适应过程中重复着所习得的活动,以取得欢乐的最初游戏形式”到“模仿生活中的情景象征性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冲突”这一认识形态,再上升到“ 了解规则才能加入游戏”这一种能够扩大儿童的社会生活、增强他们交往能力的类型。他认为这三类游戏贯穿了儿童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并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荷兰学者胡伊青在《人:游戏者》中,客观地分析了游戏的特征: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也就是说,游戏有五个特点:自愿性、规则性、平等性、虚构性和娱乐性。国内外关于游戏对儿童发展价值的研究有很多,认为儿童确实可以通过游戏,获得各种能力的练习和发展,认为游戏在培育儿童各种能力发展的方面起着不可小劇的作用。
...........

第四章结语
在少儿对外汉语教学中,游戏的设计要考虑设置的目的性、训练的针对性、难易的适度性、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趣味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等几个方面。少儿汉语课堂上游戏教学需要做的准备也很多,教师需要非常熟悉整个游戏流程,收集资料,准备好相应的教学用具;讲解游戏时要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学生理解,面对不想参与的学生也要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要尽可能地想到游戏过程中若发生突发状况,如学生争执、挑战规则时该怎样解决;此外,要控制好时间和课堂秩序,不能因游戏环节喧宾夺主了教学内容或者打乱课堂纪律;要善于启发和引导,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在他们自信心减退,畏难心理出现的时候及时给予肯屯和鼓励。儿章文学种类很多,涵盖的范围很广,以体裁分类的形式设计相关教学游戏是可行的,但是对少儿对外汉语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耍多读中外儿童文学,还要善于联想,根据教材内容或课程的扩展来收集可用素材,并适宜地添加在教学版块内,使课觉更加生动有趣,使汉语变得幽默温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很多投身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总结教学经验,回馈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丰硕成果。《晓康歌谣学汉语》就是一个典型,它被广泛运用和认可也是少儿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项创新举措,网络孔子学院也从中吸纳了几首儿歌作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资源,此外,还添加了成语故事的版块。可见,关于将儿童文学引入少儿对外汉语教学,无论是从教材、课堂游戏教学还是其他方面的设想都是有可行之处的,当然需更多理论研究的支持和教学实践的考量作为支撑点,才能使其羽翼日渐丰满。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