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笔者认为教师作为活动区活动中的引导者,通过一系列开放式的提问和设问、有意义的回应和记录表征等形式,讲混龄幼儿同伴交往中蕴含的交往策略像串珠子一样串起来,并形成一条条漂亮的串珠,让幼儿可以更好地把握于同伴交往的技巧。同时,分享环节不仅能帮助幼儿增强记忆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巩固幼儿运用交往策略的经验,从而提升同伴交往技能水平,最终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第一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
首先,收集并阅读关于混龄同伴交往策略等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的研究现状,并根据相关研究制定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观察记录表,确定观察的要点;其次,根据前期带班的经验和相关研究制定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半结构式访谈提纲,进行预研究,确定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观察记录表和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半结构式访谈提纲是否合适,并不断修改完善。
通过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观察记录表或录像记录混龄幼儿在不同情境下中的交往过程;同时根据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在不打扰幼儿正常游戏的前提下对幼儿进行访谈,并以录音或者摄像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
在收集了足量的混龄幼儿同伴交往材料基础上,对混龄幼儿同伴交往行为案例进行统计分析,提炼出班级活动区活动中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类型,并总结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特点,从而提出相关教育建议。
第二节 研究对象
本研究结合研究者现实情况和研究所需,最终选取了如下幼儿园、班级、活动区和混龄幼儿同伴交往案例,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一、研究选择的幼儿园
本研究选择了深圳市某幼儿园,主要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该幼儿园以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主导的混龄教育的开展
该幼儿园自1997年开办以来一直以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为主导,以蒙台梭利教具为幼儿学习的工具,以蒙台梭利教学法为主。经过十几年的沉淀与积累,在师资与教学基础达到一定积累的前提下,以2016年的课题申报为契机,开始尝试构思开设混龄班与开展混龄活动,至今已有5年以上的混龄教育实践探索经验。
(二)园内各级领导层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研究者与园长、班级老师沟通想要研究的内容后,都表示很愿意支持与配合本研究的相关工作,为本次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选择的班级
该公办幼儿园一共有开设11个班级,其中大班3个,中班3个,小班4个,混龄班1个。该混龄班与2017年1月份开始筹备,2017年9月份正式开班,目前已有4年。主要选择该班级的原因有两点
(一)研究者自身为带班教师
在研究者刚读硕士生研究时,就进入了该混龄班担任班级老师的工作,对班级的幼儿和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很熟悉。
(二)连续性混龄编班的教育形式
该班级主要采用连续性混龄编班形式。班级幼儿总人数为30人,他们的一日生活都在混龄的环境中进行,因此同伴间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沟通与交流。且大中小班幼儿人数的比例为1:1:1,班级有4位老师。总的来说师生比例较为协调,有利于研究者更好地进行观察研究。
第二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不同交往策略导向的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类型
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是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交往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从行为看策略,我们可以在一般意义上去了解混龄幼儿的交往活动。
在本研究中,我们共收集到 121 个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的案例,通过案例文本登录与编码,共记录了 456 次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首先,我们对同伴交往策略进行初级概括,提炼出 32 种同伴交往亚策略;接着,通过二级编码,再次提炼出了 16 类同伴交往策略。最后,根据同伴交往策略导向,划分出以自我为导向、以他人为导向和两种导向融合的交往策略,①将 16 类同伴交往策略分为 3 大类同伴交往策略导向(见表 2-1)。
同伴交往亚策略是指对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初级概括。根据 T.F.李瑞关于同伴交往策略的分类,我们得到了从行为到策略的过渡,即在本研究中将其作为同伴交往亚策略的概念,对混龄幼儿具体的同伴行为进行初级概括。接下来,将对三种交往策略导向下的具体交往策略进行简要说明。
第二节 不同交往情境中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运用的过程性特点
在前面,我们主要对混龄幼儿交往策略类型进行了简要说明,这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混龄幼儿交往策略的一些基本行为表现。那么如何才能更加全面地看到混龄幼儿交往策略的“过程”,认识和了解混龄幼儿在不同交往情境中运用交往策略的过程性特征?我们只有通过案例的描述与分析,从而解读混龄幼儿交往策略的运用过程。
一、相同交往情境中,不同年龄幼儿运用的同伴交往策略水平具有差异性
(一)3~4 岁幼儿惯用简单直接方式表达需要:“给我”
通过分析对比一些案例,我们发现,年幼幼儿的表达方式简单直接,因此常常会发生同伴冲突行为。如在积木区的搭建游戏中,幼儿会因为材料发生冲突,年幼幼儿会直接争抢,并说:“给我”。
研究者在观察时,访谈了幼儿“如果你和同伴都需要同样的玩具,你该怎么办?”年幼幼儿的回答基本上是“这是我的,我要”。由于年幼幼儿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因此会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年长幼儿的回答是“先商量,轮流玩”,说明年长幼儿已经具有协调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会考虑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指南》指出 3~4 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目标:“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首先,小卓直接向对方表达了自己想加入游戏的想法,在被对方拒绝后,接着小卓询问被拒绝的原因,但是对方没有回答。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于是转向老师求助,说明他知道在必要时懂得寻求别人的帮助。但老师并没有着急介入,而是提醒他可以跟姐姐商量一下,这次小卓改变了交往的策略——请求去跟对方进行协商。
从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理论来看,小淇从一开始说“不行,这是我的”到最后“这是我的,不给你玩”这一系列言语,表明了她有了想要掌控事物和实现自我能力的动机,具有显著的自我中心主义。
第三章 讨论 ............................... 63
第一节 关于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类型的划分 ................................. 63
一、关于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划分依据 ................................. 63
二、关于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多样性的特点 ................................... 63
第四章 研究结论 ........................ 68
第一节 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类型具有多样性 ........................ 68
第二节 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运用过程具有共性与个性 .................................... 68
第三节 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在探索性活动区运用频繁 ..................................... 69
第五章 教育建议 ............................... 70
第一节 教师要创设有利于三个年龄段幼儿共同交往的环境 ......................... 70
一、设置具有情境性的活动区 .............................. 70
二、投放具有适宜性的材料 .................................... 70
第四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类型具有多样性
在第二章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分析 121 例龄幼儿同伴交往案例,通过一级编码,初步得出了 456 次交往策略,通过二级编码,提炼出了 32 种混龄幼儿同伴交往亚策略,接着通过三级编码,再次提炼出 16 种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最后根据同伴交往策略导向,将 16 种同伴交往策略划分为 3 大类,即以自我为导向、以他人为导向和两种导向融合的交往策略。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混龄幼儿为了达成自己的交往目标,会运用多种类型的交往策略与同伴进行互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伴交往策略的多样性是指幼儿会根据交往情境的不同,运用不同属性的交往策略与同伴进行交往。
当幼儿主要站在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时,会采用抗议、拒绝、攻击、命令、趁机加入、哭泣等策略来应对对方的交往行为;当幼儿主要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时,会用妥协、提供物质、安慰、鼓励等策略与同伴进行交往,进而与同伴和谐相处;两种导向融合的交往策略是既考虑自己的想法,也会为对方着想,表现为指导帮助、询问、邀请、协商、劝说、解释等策略。
第五章 教育建议
第一节 教师要创设有利于三个年龄段幼儿共同交往的环境
一、设置具有情境性的活动区
幼儿的一日生活以游戏为主,幼儿的社会化进程以同伴交往为主。为了促进混龄幼儿同伴交往,班级内可以多设置带有情境性的角色区,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如:美味水果店、警察局、医院、超市等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符合幼儿日常生活的活动区,在丰富游戏内容和情节的同时,也能促进混龄幼儿之间交往与合作。
同时,教师需要随时观察活动区中幼儿出现的同伴交往问题,如活动区中幼儿争抢现象严重、幼儿长时间处于发呆放空状态等,教师应该及时与幼儿沟通,并有针对性地对活动区的空间、材料等进行调整,从而优化活动区的环境。
二、投放具有适宜性的材料
材料是幼儿学习的媒介,幼儿通过操作不同的材料,不仅可以获得知识与快乐,也可以以材料为媒介与同伴产生社会交往行为。但是我们在在投放材料时应注意两点:
(一)投放数量有限的活动区材料
在活动区,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正如讨论中提到的,材料投放过多容易导致幼儿出现单独游戏的现象,但是如果材料投放过少,幼儿之间也会出现争抢材料的现象。因此,想要促进混龄幼儿更深入、更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