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文就幼儿欺负行为在大班孩子中的表现及其发展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其差异与成因,并对其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解决和预防幼儿欺负问题。但是,由于笔者自身水平和能力有限,导致论文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研究对象的选取上仅以 X 幼儿园大班幼儿为例,研究范围就受到一定的局限性;除此之外,虽然笔者对幼儿欺负行为提出了相关的干预措施,但是由于没办法在实际中进行实践检验,所以没有办法明确其效果。这些都是未来研究和学习中需要进一步进行解决和完善的方向。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开始调查校园欺负行为。2007 年以前,教育、文化、科学和技术部定义的欺负行为是一方在利益明显的情况下长期攻击弱者,2007年之后又给出了欺负行为的新定义。新的定义不再强调需要有长时间的攻击和痛苦的感觉,而是受害者感到受到与他们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心理和身体攻击的身体侵犯,而且发生的地点不再局限于校园内,甚至可能会出现在校园以外的地方①。爱尔兰学者基思·沙利文认为,欺负是一种自发、有意、反复的攻击、控制、回避和否认行为。是由一个或多个学生对另一个学生或学生群体进行威胁或者是欺负。当前国外的学者基本上选择荷兰学者 oves 和 Smith 对校园欺负的定义②。欺负行为不仅是通过威胁、恐吓、操纵等手段伤害受害人的身心,更是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伤害③。
幼儿期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欺负行为不但会影响幼儿身体的发展,也会导致幼儿的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产生各种偏差,并在欺负行为发生的过程中,给欺负行为的实施者和受害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阴影和心理伤害。
黄成荣教授对欺负的定义如下:欺负是一种直接持续的恐吓行为,它是一种故意的行为,通过言语或身体暴力去对他人造成侵犯,并使他人处于压力当中④。还有部分学者则认为,欺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冲突。它可能是身体、语言或其它方式的侵犯,也可能是关系中的间接压力,甚至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欺负⑤。我国学者张文新认为,欺负行为是指欺负者的人对受欺负的人进行体罚、拳打脚踢、抓挠、咬人以及用言语嘲讽、起外号,或受到群体排挤、被人恶语相向、散布谣言等行为⑥。赵莉和雷雳从不同的角度列出了个人所受的欺负行为,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伤害性事件、嘲弄、辱骂、殴打、踢、推、踩、讨厌、恶意流言、限制自由等①。梁国威(2012)认为欺负是指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对方进行持续的、单方面的身体和心理攻击,使对方感到十分痛苦②。孙临美,林玲对欺负的定义:“儿童期欺负”是指故意对身体、精神、财产、利益等造成直接或间接伤害的行为。另一些是直接会做一些事情引起别人的痛苦和厌恶③。
1.2 文献综述
1.2.1 核心概念界定
(1)欺负行为
提到欺负行为,人们常常习惯性的把欺负行为与身体伤害联系起来。但在现实中,欺负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受害者的身体,还影响到受害者的心理和行为等其他方面。最先开始研究欺负行为的 Olweus 认为欺负行为是一种现象,即受害者长期或经常受到他人的欺负或伤害,表现为威胁、嘲弄等言语上的恃强凌弱或伤害,以及踢、打、抓、勒等身体上的攻击或伤害①。
Morita 在 1985 年指出:“欺负行为属于攻击行为中的一种,这意味着在群体互动过程中,个体由于意图或集体活动而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群体中的另一方经历精神或肉体上的痛苦。英国学者 Smith(1911)认为“欺负是强方对弱方的攻击,通常表现为以多欺弱、以强欺弱、以众欺少等。”2006 年之前,日本文部科学省(Ministry of Education,Culture,Sports and Culture)对欺负行为的定义是:“它指的是那些与自己比相对弱小,在身体和心理上造成片面、持续的攻击,使对方受到深深的伤害的行为。
”综上所述,结合研究目的,本研究决定采用中国学者张文新对欺负行为的定义。也就是说,欺负行为是指欺负者和受欺负者两者之间权力不均衡、力量不平衡的一种状态,是欺负者故意给对方带来肉体和精神上的危害的行为。欺负者有可能通过身体暴力或无礼的语言对对方造成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也有可能通过与第三方媒体或他人的关系引起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危害。通过反复的长期实施,该行为会对受害者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个影响可能还会对受害者的家属造成影响。
欺负行为可以归为攻击行为(Smith,1991)的一部分,这两种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必须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加以区分。攻击行为是指故意对他人造成心理或生理伤害(2004,李宏利)③。攻击行为不仅在身体和心理上对受害者造成伤害,而且还引发一系列无序行为,这些行为可分为:工具攻击、人身攻击和社会攻击、冲动攻击和蓄意攻击、发起攻击和反应攻击。以上各类攻击类型中,比较典型、比较普遍的是身体攻击,存在于各年龄段,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暴力行为是人身攻击行为的主要表现(王振宏)①。
欺负行为和攻击行为是两种不同的行为,两者都会对他人的身心造成伤害。同时,这两种作用不能等同。不同之处在于双方角色之间的权力平衡。当一对角色的权力存在巨大差异时,冒犯行为也就是所谓的欺负行为;恰恰相反,进攻的时候配对角色之间的力量是均匀匹配的,攻击性行为会给双方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伤害,这就叫做攻击性行为。区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定义欺负行为。同时,基于这两个方面的严肃性,可以为处理不同行为提供比较有参考性的价值。
第 2 章 大班幼儿欺负行为现状调查——以 X 幼儿园为例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下问题:
(1)幼儿园大班幼儿欺负行为的现状及基本特征,并从性别和父母教养两方面进行分析。(2)探讨影响大班幼儿欺负行为的因素,提出幼儿欺负行为的干预策略。
2.1.2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 X 幼儿园大班幼儿欺负行为现状及干预策略。该研究是一项追踪研究,所有被试均是来自甘肃省某乡镇 X 幼儿园,选取 X 幼儿园三到四个班级,每个班级 30-35 人之间。本研究对被试从入园开始每隔半年进行一次追踪测量,共采用三次。由于部分儿童中途退出研究,或是中途转园,新加入研究等一系列的原因,三次回收数据的数量不同。基于研究方法和目的的要求,本研究在数据分析中采用了具有两次及两次以上的测量数据,共计 120 名儿童,其中男孩 67 人,女孩 53 人。父母教养方式调查对象:本研究选取甘肃省某乡镇 X 幼儿园的大班中的 120 名幼儿父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发放问卷的方法来收集数据信息。
2.1.3 研究工具
(1)幼儿欺负问卷
幼儿欺负行为是以 Simth(2002)编制的问卷为基础,陈世平(2001)修订的。问卷包括为直接欺负和间接欺负两方面,或分为身体欺负、言语欺负和间接欺负三个维度。在统计分析中,正分数(即得分越高就表示为欺负行为越明显)被用来检测幼童的欺负行为。问卷的一致性为 0.845,整体信度为 0.808。具体量表如下表 2.1 所示:
2.2 研究结果
2.2.1 幼儿欺负行为基本特征
幼儿欺负行为很多种形式。孩子们的思想是不成熟的,他们把直接欺负看作是幼儿园欺负,把间接欺负看作是同学间的小麻烦,他们不受道德舆论的影响,孩子们认为幼儿园存在的欺负行为一种后果比较严重、伤害性比较大的行为,而那些看起来没有直接结果的欺负行为,往往被小孩子忽略了。虽然权力欺负并不是最重要的欺负,但它所占的比例却很高。有欺负行为会对受害人造成明显的身体伤害,老师和家长会立即发现并处罚,因此言语欺负是欺负行为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种。
第 3 章 大班幼儿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 34
3.1 个人层面..................................... 34
3.1.1 性格差异............................ 34
3.1.2 认知不足................................... 35
第 4 章 大班幼儿欺负行为的干预策略................................. 39
4.1 对幼儿的策略......................................... 39
4.1.1 改变幼儿自身性格缺点.................................... 39
4.1.2 培养幼儿正确应对能力.................................. 39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45
第 4 章 大班幼儿欺负行为的干预策略
4.1 对幼儿的策略
4.1.1 改变幼儿自身性格缺点
性格一旦形成就更加稳定,但性格也具有可塑性。性格的不同也决定着人们之间的差异。对于幼儿幼儿园欺负事件的预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充分考虑。
家长和教师要互相配合,树立家园共育理念,帮助幼儿改善和战胜自卑和孤僻心理,增强自信;同时,也要教会幼儿要爱自己身体全部,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树立自信心。教师和家长要及时和幼儿沟通,了解幼儿的想法,更要熟悉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变幼儿缺乏自信和社交退缩行为;不良心理行为也会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对欺负行为的认识,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防止欺负行为的发生。
4.1.2 培养幼儿正确应对能力
首先,父母应该教孩子在面对欺负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需要稳定孩子的情绪,理解给他们安全感。鼓励孩子说话,注意不要让孩子独自承受身体和心理创伤,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例如,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