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研究在收集泥塑作品与直接参与的基础上,获得了一定的照片与文字材料,经过上述的全面分析和整合,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单项深度法的泥工活动,将欣赏活动、拓展活动、创作活动与反思活动相融合,关注幼儿经验的整体性,更好地促进幼儿相应的泥工能力的发展。2.基于单项深度法的泥工操作活动的内容设计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而有效促进泥工活动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幼儿园泥工活动的开展引发思考
艺术活动能够帮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3~6 岁是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时期,艺术教育中的一种形式—泥塑,可以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开发其艺术的潜能。然而在研究者观察到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中,教师很少开展泥工方面的教育活动,对泥工活动教学缺乏深入的研究。在鲜有的泥工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在主题活动下捏出来的泥的造型,大多也都是类似的,缺乏创造性。怎样利用泥这种材料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去引导幼儿进行深度学习,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引发了研究者的思考。
二、幼儿泥工活动的重要价值
玩泥是幼儿的天性,泥工活动是幼儿艺术表达、释放自我的方式之一。幼儿的泥工活动对幼儿的智慧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在进行泥塑活动时,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方式感知物体不同侧面的异同,通过俯看等方式感受物体的整体性,这将有助于幼儿感知事物,掌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促进儿童空间立体思维的发展。此外,幼儿在泥工创造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增强,手部动作的精确性、手眼协调能力和灵活性得到一定的培养。泥巴可塑性强,只要有想法,幼儿就可以任由地在手中捏塑出各式各样的作品,开展泥工活动时,幼儿可以自由操作、无拘无束、尽情创作,大量的成型作品为幼儿带来成就感。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幼儿参加泥塑活动能逐步形成个人特长,及细致耐心、善于构思、勇于探索、关爱他人等多种良好品质。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基于单项深度法理论,研究者选取陶泥这一种可塑性极强的艺术材料提供给幼儿进行持续地学习、探索。本研究将对幼儿园泥塑实践活动的指导、对幼儿精细动作、想象与创造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意义
从所查阅的文献来看,目前有关于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研究很少渉及幼儿的泥工活动,在所研究的泥工活动中阐述各阶段幼儿泥工活动特点较多,而在开展幼儿泥工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指导策略的研究并不深入。因此,本研究可以丰富幼儿园泥工教学活动的研究。
二、实践意义
本研究是基于单项深度法促进幼儿对陶泥这一种材料进行持续而深入的探索,由于泥塑材料具有多变性的特点,让同一个事物变得多样化,这将培养幼儿艺术创作能力,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此外,本研究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引导教师组织泥工创作活动,通过不断地学习、改组、反思、再学习的过程,为教师组织泥工创作活动提供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经验与思考。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选取
研究者选取南京市 H 园,H 园是江苏省省级示范园,园长管理科学规范,园内学术氛围十分浓厚,教师间会成立各领域教研小组定期与幼教专家一起进行教研活动。在美术领域方面,该园每月会安排专家指导教师科学地开展幼儿美术活动,其中,对园内美工室的利用和幼儿的手工活动都有一定的重视。
进入大班的幼儿,在手工制作方面,注意力稳定性逐步提高,能够把握事物细微的特点和变化,幼儿的手眼协调动作的能力、思维水平明显提高,可以广泛使用各种工具材料,在手工制作的活动中,他们的表现欲望很强。通过实习前期细心的观察,研究者与教师讨论后选取 H 园大三班幼儿为研究对象,该班有幼儿 31 名,由于此次研究是本人直接参与组织教学活动,为了让观察更加全面、细致,能够照顾到大多数幼儿又避免研究的片面性,又由于美工室离班级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方便管理,研究者随机抽取 15 名幼儿,研究有利于大班幼儿泥工相应的能力发展的泥工教学活动。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对单项深度法的实施进行本土化,以行动研究为范式,不断经过“计划一行动一考察一反思”螺旋式上升的四个环节,研讨出更加适宜大班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泥工教育活动。基于对研究目标的把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通过研究相关文献,整理、解读单项深度法的内涵,为更加灵活地将单项深度法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做好铺垫与准备;了解研究对象在泥工发展阶段的特点,从而设计出适宜该阶段幼儿泥工创作的活动。
2.研究者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将设计好的基于单项深度法的活动内容进行实践:依次围绕一个主题(水果、汽车、茶壶)开展一个活动,每轮活动包含有“引入-拓展-创作-反思”四个环节,每轮活动结束后研究者将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利用一些理论知识进行反思,再进行下一轮的教育实践,循环往复,不断践行激发幼儿泥工创造能力的发展的泥工活动。
3.对所做的教育实践作出一定的反思、总结,提出相关建议。
...........................
第三章 陶泥活动的行动过程.........................12
第一节 陶泥活动实施前的准备..................................12
第二节 第一阶段“水果”泥塑活动的初探....................14
第四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44
第一节 研究结论..................................44
第二节 对教师的建议..........................44
第三章 陶泥活动的行动过程
第一节 陶泥活动实施前的准备
在进行研究开始前,研究者会在区域活动时间里观察大班幼儿的泥工活动行为与他们的创作作品,并对该班级的教师及陶艺教师进行相关访谈,对该班幼儿泥工开展的情况进行了一定了解。
1.幼儿在泥工创作的过程中缺少构思
构思是幼儿进行手工制作的重要心理过程,它是指在头脑中通过想像和思考,对手工作品的成品效果、造型等各种构成因素及与手工作品本身关联的各种制约条件进行全面的计划的过程。幼儿园里的小猪生宝宝了,所以要暂时送小猪回家,教师们围绕“送小猪回家”的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
在泥塑活动中,幼儿可以选用泥材来对猪妈妈和猪宝宝进行塑形。当有些幼儿提出自己不会塑小猪的形状时,教师便在操作台上放了几张小猪形象的图片,让幼儿选择喜欢的图片的样子进行塑形,最终幼儿基本都是按照自己选用的小猪的图片的样子进行塑形。
在观察到的平时的区域泥工活动,在制作相关造型前幼儿也缺乏一定的计划与构思,如他们会提前说好要做什么,关于具体的步骤和要表征的细节还需要再一边制作,一边临时构思,在活动期间,如若发现别的小朋友做的比较好,就会改变想法进行学习并模仿。
................................
第四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收集泥塑作品与直接参与的基础上,获得了一定的照片与文字材料,经过上述的全面分析和整合,得出以下结论:
1.基于单项深度法的泥工活动,将欣赏活动、拓展活动、创作活动与反思活动相融合,关注幼儿经验的整体性,更好地促进幼儿相应的泥工能力的发展。
2.基于单项深度法的泥工操作活动的内容设计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而有效促进泥工活动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3.在基于单项深度法的泥工活动的每个环节中研究者灵活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鼓励幼儿在欣赏与观察、构思与创作、交流与反思的过程中主动获得泥工创作经验。
4.单项深度法的理论建构体系、循序渐进的泥工教学活动、各阶段能灵活进行指导的教师、有丰富经验、勇于挑战的幼儿和宽松舒适、气氛愉悦的环境将共同促进幼儿泥工创作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